一、黃瓜褐斑病症狀
黃瓜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病斑為黃褐色小點,直徑約1毫米左右。當病斑直徑擴展至1.5~2毫米時,葉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圓形,稍不規則,外圍顏色稍深,黃褐色,中部顏色稍淺,淡黃色,葉背病部稍隆起,似膏藥狀,黃白色。當病斑擴展至3~4毫米時,多為圓形,少數為多角形、不規則形狀,葉正面病斑粗糙不平,隱約有輪紋,病斑整體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葉背病部生大量黑色霉層,正面霉層較少。
條件適宜時,病斑擴展迅速, 邊緣水漬狀,失水後呈青灰色。後期病斑直徑可達10~15毫米,圓形、不規則形,對光觀察葉脈色深,網狀更加明顯,病斑中央有一明顯的眼狀靶心,嚴重時多個病斑連片,呈不規則狀。發病嚴重時,病斑面積可達葉片面積的95%以上,葉片乾枯死亡。重病株中下部葉片相繼枯死,造成提早拉秧。
二、病害發生規律及流行特點
病菌以分生孢子叢、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冬,病菌還可以厚垣孢子和菌核越冬。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雨水飛濺傳播,進行初侵染,發病後形成新的分生孢子進行重複侵染。溫暖、高濕有利於發病。發病溫度20~30℃,相對濕度90%以上。溫度25~27℃和濕度飽和時,病害發生較重。黃瓜生長中後期高溫高濕、陰雨天較多、長時間悶棚、晝夜溫差很大等均有利於發病。該病以保護地受害嚴重。春季保護地一般在3月中旬開始發病,4月上中旬後病情迅速擴展,至5月中旬達發病高峰。
三、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1)引進、利用抗病品種,如津春3號。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3年以上輪作。徹底清除病殘株,減少初侵染源。
(2)搞好棚內溫濕度管理,注意放風排濕,改善通風透氣性能。施用酵素菌制的堆肥、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棚室栽培的,採用放風排濕、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內濕度,減少葉面結露,白天控溫28~30℃,夜間15℃,相對濕度低於65%。
(3)溫湯浸種。種子用常溫水浸種15分鐘後,轉入55~60℃熱水中浸種10~15分鐘,並不斷攪拌,然後讓水溫降至30℃,繼續浸種3~4小時,撈起瀝干後置於25~28℃催芽,可有效消除種內病菌。用溫湯浸種最好結合藥液浸種,殺菌效果更好。
2、藥劑防治
(1)種子滅菌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20分鐘,洗凈後催芽播種。用占種子重量0.4%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4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2)發病時噴施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25%異菌脲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1%乙蒜素乳油2000倍液,隔7~10天噴1次藥, 連續防治3~4次。
(3)藥土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份+適量殺蟲劑+50份干細土(苗床床底撒施薄薄一層藥土,播種後用藥土作種子的覆蓋土)。
(4)保護地在定植前10天,用硫黃粉2.3克/米3,加鋸末混合後分放數處,點燃後密閉棚室熏蒸1夜。發病初期用45%百菌清煙劑200克/畝,或6.5%嗯霉靈粉塵劑15千克/公頃噴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