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好比說你想吃魚,如果附近沒有菜市場,就得自己拎起魚竿,抄起漁網,才能得到一頓鮮美的魚湯。
但偏偏就有這麼一個村子,他們如果想吃魚了,只要每逢清明的時候,拿起魚簍,往當地的洞口一扔,不用費什麼功夫,就會有魚前仆後繼的鑽進魚簍里。
而等待魚簍裝滿的這段時間,他們甚至可以在一邊小睡一會,可以說是把不勞而獲四個字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個村子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地方,能夠讓他們每年都有免費的魚湧進碗里?而且據當地人所說,洞口流出魚的現象,已經存在了上百年,難道他們村子裡的魚,是地里的韭菜,還能割一茬長一茬?
小山村裡的「流魚洞」,上百年不曾斷流
皮山村是湖北十堰里的一個小山村,村子雖小,卻是附近十里八鄉有名的「明星村」,據當地村民的說法,每逢清明時節,附近幾個鄉鎮的人就跟趕集一樣,拖家帶口的往皮家村來。
按理說皮家村雖然風景優美,周圍也有山有水,算的上是個踏青出遊的好去處,但全中國這樣的村子打底也有個萬八千的。
更別說大家都在這山裡頭窩著,十里八鄉基本上大同小異,能有啥特別的地方吸引周圍的民眾呢?
歸根結底就是皮家村邊上一座山裡的頭崖洞,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起,皮家村的人就發現這個洞,每到清明,就會瘋狂地往外「吐」魚,能持續「吐」個二三十天,久而久之也就把這洞叫做「流魚洞」。
而自從皮家村的先輩嘗過這些魚,發現還挺好吃後,皮家村就家家戶戶備起了魚簍,每年一到清明,每家每戶就帶上魚簍,輪流到「流魚洞」那裡去裝魚。
為什麼說裝魚呢?因為帶上魚簍,只要到了地方把魚簍對準洞口,那麼隨手一扔,就能坐在一旁玩玩手機聊聊天,不多大功夫,二三十斤魚就到手了。
而且裝魚還算有點體力勞動,等到料理的時候,就發現更簡單了,按當地居民的說法,這魚最大也就十幾二十厘米長,而且內臟小,沒有河魚的土腥味,魚肉鮮嫩的同時肉多刺還少,隨便撒點鹽巴烤烤就能入嘴。
所以每逢清明,你一去到皮家村,就能聞到家家戶戶傳來的炸魚飄香,這也是當地為啥每到清明,十里八鄉都往皮家村趕的原因,為的就是這一口炸得酥香的魚肉。
而日子久了,村子裡的人多多少少都對「流魚洞」起了好奇心,畢竟皮家村附近有著好幾條淡水河,但唯獨「流魚洞」有著這些小魚。
但祖祖輩輩這麼久的時間下來,皮家村也只是了解這些魚畏光之類,順帶加高了一下「流魚洞」的洞口,但始終搞不明白魚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而且隨著皮家村的聲名越傳越廣,越來越多的人從天南海北趕來,就為了這「流魚洞」中的小魚,但不管是哪個地方的人,都表示在自己的家鄉沒見過類似的魚。
難道這魚真的就是這山裡的韭菜,每年都能割一茬漲一茬?好在,隨著社交網絡的進步,有媒體聽聞了皮家村的事,專門前來做了一期採訪,也是這期採訪,吸引了專業人士的注意,破解了皮家村百年的謎題。
魚兒真身揭露,源頭依然成謎
官愛信是當地水產局的一名工作人員,早在之前,他就聽聞過皮家村小魚的事跡,但一直以為是鄉野雜談的他也沒放在心上,直到上了新聞,才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想著自己以前似乎在當地的縣誌上見過類似的記載,他特意搞來了一條小魚的標本,跟縣誌里的內容對照了起來。
而對照之後,他發現皮家村的這種現象從很早以前就被當地記載了下來,包括洞中小魚的描述也基本一致,這下子,更是激發了他心中的好奇心。
為了確定這種魚確實只有「流魚洞」中才存在,借著工作的便利,官愛信在當地進行了走訪調查,確認跟皮家村有相連水道的村子,都沒有相似的魚。
走訪調查的結果跟縣誌基本吻合,也讓官愛信確認了這種魚確實只有皮家村的「流魚洞」才有。
恰好當時關乎皮家村的新聞已經傳播開來,吸引了另一個人的注意,那就是中科院研究所的張春光。
身為魚類專家的他,聽聞皮家村居然有著這樣的魚,而依照報紙上的描述,他認為這可能是一個自己曾了解過的物種,因此第一時間就趕到了湖北。而當時官愛信也正好要去皮家村考證,兩人一拍即合,就一起上了皮家村。
倆人到村子的時候正好是飯點,家家戶戶已經烤起了魚,村子裡到處都是烤魚的香味,反正就是為了魚來的,兩人乾脆聞著味道就進了最近的一戶人家。
而這戶人家也習慣了這個時節有外人造訪,畢竟皮家村的魚早就傳開了,更別說在後面的交流中知道倆人是為了破解這魚的謎題來的,更是有問必答,把自己關於魚的了解一股腦的都告訴了他倆。
而張春光也在跟村民的交談中注意到了一點,那就是按照村民的說法,這魚沒有土腥味,而且很乾凈也不用收拾。
要知道,魚身上怎麼會沒有魚腥味呢,更何況這還是淡水魚,好在這戶人家家裡還有沒烤的小魚,張春光乾脆就跟村民拿了一條,現場解剖了起來。
而這一解剖,又給他們帶來了疑點。因為解剖後才發現,這魚肚子裡空蕩蕩的,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張春光隨後又解剖了一堆魚,而每條魚的肚子裡都乾乾淨淨。
可能有人會說,魚肚子乾淨還不好嗎,又不用費勁處理,確實,如果只是吃,那確實挺好,但張春光他們是幹嘛來的,是為了破解謎題來的,結果謎題沒破解,又多了新的謎題。
要知道,這些魚肚子裡空蕩蕩的,就證明它們一直都沒吃飽過,而這些沒吃飽的魚,又是怎麼繁衍了下來,讓皮家村幾百年的時間裡,都能「不勞而獲」呢?
這個時候兩人不由得泛起了嘀咕,這不會是一直有人養在魚塘里的魚吧,因為漲水之類的,才通過山洞的縫隙里涌了出來。
但轉念一想又不太對,十里八鄉都吃過皮家村的魚,官愛信還特意走訪過當地大大小小的魚販,都沒有見過這些魚。
而皮家村的人也告訴張春光兩人,一開始他們也以為是有人喂養的魚,只不過是祖輩不知道而已,後來他們特意去附近大大小小的村子裡問過,壓根就沒人養魚,總不能這魚是幾百公里外的地方游過來的吧。
事已至此,兩人乾脆決定,去「流魚洞」看看,張春光也打算借著這次實地考察的機會,看下到底是不是自己熟悉的物種。
而當他倆在當地人的帶領下,來到「流魚洞」後,看著「流魚洞」附近的環境跟岩石結構,張春光笑了,他斷定,這就是自己曾經接觸過的物種-多鱗白甲魚。
而他隨後也向身邊的人解釋了,這種魚一般就喜歡水質清澈的環境,主要就是在神農架林區跟山區之類的地方。
村子吃了幾百年的魚,終於有了名字,在場的人都很高興,但隨之帶來的就是另一個困擾的難題,就是為啥這魚會自己從洞裡流出來呢?
流魚之謎終於揭開,白甲魚的過冬訣竅
面對村民的疑問,張春光其實有著自己的研究,為了驗證自己心中的想法,他特意請來了自己的好友,一名在十堰市國土地質局工作的專家-程教授。
程教授到來後,就在一干村民的協助下,對「流魚洞」周圍的山體進行了採樣,在利用專業的工具進行了分析後,確定當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而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徵,就是會因為水流的緣故,在山體內部形成大大小小的溶洞,而當地村民隨後也證實,小時候他們就是在這附近的山上玩,確實有些地方可以鑽進去,而且鑽進去後,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大山洞,地上有的地方還會有積水。
為了驗證村民的說法,程教授帶領一群人在附近的山上展開了勘察,一番勘查後,確實發現皮家村周圍其實不只「流魚洞」這一個溶洞,但其他溶洞都沒有水流出來,唯獨「流魚洞」常年水流不斷。
程教授的發現讓張春光驗證了自己心中的想法,他向村民解釋,白甲魚對水溫有著要求,所以每到冬天,隨著氣溫的下降,它們就紛紛通過暗河游到「流魚洞」裡面取暖。
而春暖花開後,隨著氣溫的上升,有著陽光照射的溪流比「流魚洞」顯得溫暖,它們就紛紛順著流水從洞裡遊了出來,這就是皮家村百年來所見到的流魚現象的原因。
過冬之後為繁衍,白甲魚的奇妙生活
「流魚洞」的流魚終於解開,村民只感覺興奮的同時也有點失落,但好在他們隨後就又被另一個問題吸引了注意。
那就是,每年大家都能看到白甲魚從洞裡出來,但從來沒有人見過魚從外面往洞裡游回去的,既然那是過冬的地方,那怎麼會幾百年來一次也看不到呢?
面對村民的疑問,張春光自己也有點困惑,好在確認魚的真身後,他就讓中科院的同事幫他查閱了資料,找到了許多有關白甲魚的記載。
原來白甲魚一直都沒有群游的習慣,它們基本上都是三五成群的在河裡浪蕩,進洞的時候自然也不會聚集在一起。
更別說從村民家裡解剖的魚就能發現,「流魚洞」就等於白甲魚們的床,只是一個過冬的地方,壓根就沒多少吃的,所以大家都是在外面吃飽了才回洞裡睡覺。
而每條魚吃飯的時間地點都不一樣,這條魚吃飽了擺擺尾巴回去躺著了,那條魚才剛找到吃飯的地兒,所以這就是為啥皮家村的人一直沒發現白甲魚們成群結隊進洞的原因。
而至於白甲魚們沒有群游的習慣,為啥會成群結隊的從「流魚洞」裡面出來,在解剖了剩下的魚,以及跟當地的村民交流後,張春光也得出了答案。
這些魚不是因為肚子餓了,一起衝出來找吃的,而是因為清明那段季節,正好是它們交配的時候。
在跟村民交流的時候,村民就告訴張春光,他們一直以來都是通過魚身上的顏色來判斷流魚還有多長時間。
最開始從洞裡出來的白甲魚,身上只有魚鰓是淡紅色,隨著時間的推移,魚鰭也會慢慢地變成鮮紅色,而等到尾巴都變成鮮紅色的時候,就意味著這次流魚就到此結束了。
在得到村民的信息後,張春光也通過解剖確定了自己的判斷,這些魚確實都發育成熟,到了交配的季節。
而他隨後也告訴村民,最開始淡紅色的那些是雌魚,後面的那些都是雄魚,雌魚就相當於評委,先行入場,而雄魚就是嘉賓,依次入場來讓評委打分。而那些顏色最紅最亮的雄魚,就相當於白甲魚里的高富帥,都是最後出場。
這下子,為何白甲魚們會在清明前後群涌而出的謎題也隨之破解,畢竟吃飯不急於一時,畢竟附近水裡都是自助餐,但找對象一年就這一次機會,大傢伙可不得抓點緊,畢竟錯過這一次,可得再等一年。
停食白甲魚,皮家村魚造富
「流魚洞」的謎題已經揭開,洞中魚兒的真身也被解密,村民們可以說是沒有什麼煩惱了,但這個時候,張春光自個有了煩惱。
這些白甲魚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而這幾年又正變得越來越稀有,這樣的情況讓兩位專家感到心痛萬粉,再吃下去,他們害怕以後這白甲魚會越來越少甚至滅絕,還害怕村民會因此觸犯法律。
按理說他應該規勸當地的村民停止捕撈食用白甲魚,但另一方面,人家祖祖輩輩幾百年都是這麼過來的,讓人家不吃,樂意也就罷了,萬一不願意,難道以後還要叫兩個人在洞這邊守著嗎?
好在村民也看出張春光似乎有什麼心事,作為幫自己村子解開謎題的恩人,他們也想做點事情回報他,就詢問了起來。
見村民們主動問起自己,張春光也就順勢把白甲魚是保護動物的事告訴了他們,本以為村民們多多少少會有點埋怨的張春光,卻發現村民們知道這魚越來越少後,也都表示了理解跟支持。
村長更是帶著大家表態,以後村子裡不會再有人捕撈白甲魚,每逢清明,還會讓幾個小伙子上山守著,防止有人偷偷捕撈。
村子的這番表態自然讓張春光很欣慰,但畢竟破壞了人家的傳統不說,還讓人家平白少了大量的漁獲,就在他想著怎麼補償的時候,官愛信提醒了大家。
既然村民們打算停止對白甲魚的捕撈,那麼以後「流魚洞」的魚只會越來越多,加上村子周圍的景色本就不錯,完全可以打造成旅遊景點用來吸引遊客,這一番話,讓在場村民茅塞頓開。
在之後的日子裡,皮家村的人信守承諾,好好地保護了「流魚洞」,更是借著「流魚洞」,成了當地知名的一個旅遊景點,每逢清明的時候,都會有許多人趕往皮家村,就為了親眼見證這神奇的流魚景觀。
結語
2020年,途經河北的莊春光再一次造訪了皮家村,而這一次,他發現皮家村的人不僅把「流魚洞」保護得很好,更是借著「流魚洞」帶來的遊客,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房子。
如果不是停止了對「流魚洞」內白甲魚的捕撈,那麼皮家村的人很難說會有今天的這個樣子。
當時的他們,如果沒有通過媒體引來的各種專業人士,破解了「流魚洞」的秘密,或許他們會一直認為這些白甲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直到哪一天這些白甲魚因為過度的捕撈而絕種。
但現在的他們,雖然放棄了每年上萬斤的漁獲,卻借著好好保護白甲魚,反而讓整個村子發展得更好了起來。
皮家村的這種行為,可以說給我們展示了一個非常美好的願景,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
不用靠著損壞當地的自然環境來發展,而是在跟當地的自然環境相處的時候,就能夠借著自然環境來進行自身的發展。
這或許就是未來我們可以走向的道路,依靠人與自然之間完美的和諧共處,來讓我們的子孫依然能夠享有現在的青山綠水。
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懸壁流魚洞》2012-07-11
[2] 走近科學 《懸壁流魚洞》201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