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俄烏激戰一個月,哪一邊會先趴下?

2022-03-26     第一軍情

原標題:深度:俄烏激戰一個月,哪一邊會先趴下?

深度:俄烏激戰一個月,哪一邊會先趴下?

文/君劍

截至目前,俄烏衝突已經過去一個月了。

戰場基本上都在烏克蘭境內,個別地方,比如馬里烏波爾,甚至爆發了十分激烈的城市戰。可以說,這一次雙方都是投入了大量資源精力,整個對抗前線從烏克蘭北部延續到烏克蘭東部,再到烏克蘭南部,甚至連烏克蘭西部都開始出現炮火了。

(利沃夫機場空襲)

這場衝突究竟會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衝突雙方,究竟哪一邊會先趴下?

這些問題,相信很多人都在關注,也會有不同看法。我們也不妨從俄烏雙方的角度,去分析最後的可能性。

一、烏克蘭的角度

烏克蘭在加入北約的問題上激怒了俄羅斯,這也是當前俄烏衝突爆發的導火索之一。現在的情況,對烏克蘭而言顯然是極為不利的,因為衝突是在烏克蘭的地盤上進行的,烏克蘭承受了所有的後果,包括軍事體系被瓦解,經濟趨於癱瘓,數以百萬的人口逃離,城市基礎設施被破壞,大片國土被俄軍控制,海岸線已經悉數喪失,眼看著有淪為內陸國的風險。由於俄軍已經抵達基輔外圍,因此烏克蘭甚至不得不開始考慮「放棄基輔」。

不過,烏克蘭也有籌碼, 首先第一點,烏克蘭的軍事力量尚未完全喪失。雖然俄軍從衝突的第一天開始,就持續進行精準打擊,摧毀了烏克蘭的防空力量,並在之後的行動中陸續癱瘓烏克蘭的海軍和空軍,地面部隊也逐漸攻入烏克蘭腹地,甚至取得赫爾松州控制權等戰果,但是烏軍仍然保留了有生力量,烏軍襲擊赫爾松機場、襲擊別爾江斯克港口摧毀俄登陸艦、使用防空設備擊落俄軍巡航飛彈系統,這一切都說明烏軍仍有戰鬥力,而且戰鬥力不小。

(俄軍登陸艦被擊中)

究其原因,也就是 第二點——美西方國家為烏克蘭提供的支援至關重要。烏克蘭其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美國主導的北約,為其提供了強大的後盾。雖然北約不敢直接軍事介入烏克蘭危機,但北約給烏克蘭提供的支援是空前的,其中包括經濟支援——直接的「輸血」,讓烏克蘭經濟不至於徹底垮掉;軍事支援——提供大量武器裝備,讓烏軍武器源源不斷;情報支援——與烏軍共享情報信息,讓烏軍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獲知俄軍動態;制裁支援——通過制裁、孤立俄羅斯,讓俄羅斯承受巨大的壓力,為烏克蘭提供動力。

第三點,烏克蘭是「主場作戰」。雖然這導致烏克蘭自己損失嚴重,但烏克蘭在自己的地盤上作戰,無論是後勤補給,還是對地形地貌、天氣條件等因素的了解,都比俄軍更加輕車熟路,烏軍還會利用城市作為掩護,甚至像「亞速營」這樣的極端武裝力量,還會直接把民眾當肉盾,這都加大了俄軍進攻的難度。

(俄羅斯黑海艦隊副指揮員、安德烈帕利上校在馬里烏波爾附近的特別行動中犧牲)

二、俄羅斯的角度

毫無疑問,俄羅斯的軍事優勢是壓倒性的,這一點從上世紀90年代俄烏「分家」的時候,就已經有定論了,尤其是俄羅斯還有核大棒的加持。這一次俄軍發起行動,總體來看還是收穫了效果,其中比較關鍵的戰果有幾點—— 第一俄軍已經建立了在烏克蘭縱深地區的影響力,比如俄軍大部隊在基輔城外的駐防;第二俄軍控制了一些關鍵地區,比如哈爾科夫,比如別爾江斯克,比如正在攻克的馬里烏波爾,比如赫爾松州;第三俄軍實現了一部分目標,比如烏克蘭的部分去軍事化、去納粹化,比如逼迫西方國家退出烏克蘭;第四俄軍幫助頓巴斯武裝站穩了腳跟,這也相當於俄羅斯承認頓巴斯兩地成為板上釘釘的事情。

但是俄羅斯現在也面臨巨大的壓力,從俄軍的角度來看,衝突的損失是存在的。俄國防部在當地時間3月25日召開發布會,指出第一階段的特別軍事行動目標已經達成,盧甘斯克93%的地區、頓涅茨克54%的地區,都已經由當地武裝力量接管。但同時俄國防部也公布了人員傷亡——俄方喪生1300多人、受傷3800多人,烏方1.4萬人喪生、1.6萬人受傷。當然,這和烏方數據出入很大,因為烏方早就聲稱俄軍有1萬多人死亡了。考慮到輿論戰的存在,雙方的數據都只能作為評估參考而已,但有一點可以確認,那就是這場衝突雙方傷亡規模都不小。

(俄方公開情況)

俄羅斯現在還面臨著經濟上的問題,因為當前世界的金融體系,仍然是西方國家占有優勢,俄羅斯本來就長期被美國摁在制裁泥潭之中,最近的這波衝突,更導致俄羅斯遭受前所未有的制裁,俄羅斯被踢出SWIFT,被凍結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國際貿易受限,在海外的財產被凍結,這些都使得俄羅斯的經濟雪上加霜。在美國的壓力之下,歐洲甚至已經開始準備放棄俄羅斯的能源供應,這會導致俄羅斯失去重要的收入來源,俄烏衝突持續越久,這個問題也就會越突出。

而且,正如前面說的,美西方國家現在都在給烏克蘭源源不斷送補給,烏克蘭雖然打不過,但卻可以耗著。俄羅斯必須考慮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實現設定的目標。時間拖得太長,俄羅斯也會消耗太大。而這正是西方國家想看到的,尤其是美國,美國本來就是烏克蘭問題的製造者,美國就是要利用烏克蘭來削弱俄羅斯。所以,俄烏衝突不能拖太久,戰線也不能拉太長。

(俄羅斯被踢出SWIFT)

三、關於俄烏衝突前景推測

基於以上分析,大致可以確定一個範圍——俄烏衝突不會無限延伸下去。

那麼俄烏衝突將如何走向終結,衝突雙方哪一邊先趴下?

烏克蘭最近釋放了一個信號,聲稱普京已經要求俄軍,必須在5月9日之前完成軍事行動(當天是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日,通常會慶祝二戰戰勝德國納粹)。這裡面其實包含了不同的歧義—— 第一是俄軍必須在5月9日之前完成所有軍事任務,取得最終勝利;第二是不管如何,俄軍行動都必須在5月9日之前停止;第三則是,俄羅斯會評估軍事行動的效果,儘可能達成目標,如果有的目標達不成,那麼就通過談判的方式來實現,或者至少達到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俄羅斯慶祝衛國戰爭勝利的閱兵儀式)

「5月9日最後期限」是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發布的,不排除是一種「攻心戰術」,所以並不能代表俄方立場。不過我們可以假定俄軍確實有一個結束軍事行動的期限,那麼前面所提到的三種不同含義, 最有可能的應該是第三種,即俄軍會準備A計劃、B計劃、C計劃……並根據實際情況去選擇對應的方案。因為設定目標不代表一定要不擇手段實現目標,如果能夠獲得最優結果,那也是可以考慮互相妥協的。而這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應該也是最切合實際的結果。

這裡就存在一個對俄羅斯有利的跡象,就是烏克蘭同意和俄羅斯談判,這說明基輔當前是處境艱難的,雖然獲得西方國家支持,但是支離破碎的卻是烏克蘭,因此基輔希望和莫斯科談判達成共識。

(俄烏談判)

按照俄方談判代表梅津斯基提供的消息,俄烏雙方談判十分艱難,但在一些「次要問題」上,雙方立場已經快接近一致了,只是關鍵的「政治問題」,仍然無法取得進展。梅津斯基指出,俄烏談判要達成協議,烏克蘭必須承認頓巴斯和克里米亞的地位,至於烏克蘭尋求在不加入北約的情況下獲得「第三方大國保障」,這個「可以理解」。值得指出的是,美國在相關問題上出現態度軟化,拜登聲稱,如果烏克蘭希望通過「割地」來實現和談,那麼美國「尊重選擇」。

這裡面釋放的信號是很複雜的,烏克蘭未必會答應,但至少對於俄羅斯而言,能夠在烏克蘭打出成果,能夠把烏克蘭打回談判桌,尤其是最後如果能夠實現北約停止東擴,這本身就是從戰術到戰略層面上的勝利,因此,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並不是沒有進展。前面還提到了俄軍對烏克蘭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的成果,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

而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至少克里米亞,乃至克里米亞往北的赫爾松州,都是俄羅斯實際掌控,烏東頓巴斯地區也大部分落入俄軍手中,一旦馬里烏波爾也被攻克,「亞速營」被消滅,克里米亞到頓巴斯的陸地通道就會貫通,那樣的話,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就算部分達到目的了。

(烏軍的「圓點」-U飛彈殘骸落入頓涅茨克市中心區)

所以,俄羅斯雖然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是至少階段性的目標已經達到了,接下來開啟下一階段的目標,俄羅斯就可以考慮視情況做出戰略戰術調整。就這一點看,俄羅斯已經有贏面,即使因此遭受了損失,但是結果還是可以接受的。

至於究竟俄烏雙方誰會先趴下,結合前面的分析,不難看出, 俄烏雙方都有籌碼,也都有不利因素,因此都存在趴下的可能性。但因為俄羅斯實力更強,而且俄羅斯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所以俄羅斯仍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主動位置,烏克蘭顯然被動一些,而且烏克蘭也有面臨「覆滅」的危險。尤其是俄東部軍區司令亞歷山大柴科上將突然抵達基輔外面,給俄軍部署進攻任務,這發出了一個對基輔非常有壓力的信號。如果俄軍真的結束在烏東的戰鬥,並逐漸對基輔進行「合圍」,那麼烏克蘭就危險了。

另外在彈藥供應問題上,俄烏雙方肯定都面臨著後勤壓力,烏克蘭有西方國家供給,但問題是西方國家給的都是輕型裝備,比如單兵反坦克飛彈和防空系統等,而俄羅斯有更大規模的重型裝備,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再加上美國和北約都只敢隔岸觀火,既不敢設禁飛區,也不敢給烏克蘭提供戰機之類的裝備,更別說派兵了,因此,烏克蘭也是岌岌可危的。

(澤連斯基在美國國會的演講)

總結而言,俄烏雙方都受不利因素的制約,但俄羅斯的贏面在目前看來相對地大一些。烏克蘭如果最終扛不住壓力的話,就有可能會選擇和俄羅斯談判並達成協議。當然俄羅斯這邊也不是沒有顧忌,俄羅斯需要考慮儘快完成這場特別軍事行動,以避免被長期限制在衝突的泥潭之中。

就當前局面,可以推斷三種不同前景——

一、俄烏衝突轉化為談判結果,雙方實現和平停火,這應該是俄羅斯最理想的結果。

二、俄羅斯單方面宣布停止軍事行動,但掌握既有成果,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地區脫離烏克蘭的控制範圍,甚至有可能赫爾松州也會脫離烏克蘭。

三、俄軍對基輔發動進攻……那樣的話,一切就未可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4f61763de09e50922f385353b1cf9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