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市因173萬人中有近17萬人在外從事拉麵產業,因而被稱為「拉麵之鄉」。
上世紀80年代,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批批懷揣致富夢想的海東農民開始走出大山創業,到省外開起拉麵館。從「一口鍋、兩口子、三張桌子」起步,藉助「親幫親、鄰幫鄰」的經營方式,三代海東人開辦的拉麵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全國各地,並不斷發展壯大。在海東第一批拉麵人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大山,將拉麵「拉」向全國,開闢出一條由拉麵產業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如今,「青海拉麵」這一金字招牌,逐漸走向產業化發展之路。據海東市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政府的扶持引導和各族群眾的艱苦創業下,全市近17萬拉麵人在國內外280座城市開辦2.77萬家拉麵店,還有143名拉麵人走出國門,在馬來西亞、俄羅斯、韓國等17個國家開辦43家拉麵店。
產品是現代餐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海東市積極推動位面產業提檔升級,依託「青海拉麵產業數字化平台」。向涵蓋食材生產加工基地、倉儲物流配送中心、電商平台服務中心、產品研發檢測中心的拉麵產業總部經濟聚集區轉型發展。
在「網際網路+」熱湖中,海東市採取資金獎勵、教育培訓等方式,鼓勵引導各類拉麵企業開展新配方、新工藝和新設計研發,湧現出「喇家第一碗」等速食拉麵品牌,在各大電商平台亮相。速食拉麵產品有效補齊了海東拉麵產業鏈條,全市拉麵產業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青海拉麵」品牌價值和對本地經濟貢獻度進一步提升。
拉麵產業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範。人們形象地說,是漢族、土族群眾種的小麥磨成了麵粉,藏族、蒙古族群眾養的氂牛熬成了鮮湯,撒拉族群眾栽的花椒做成了調料,回族群眾用雙手位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諧面」「幸福面」。在外經營的海東拉而人主動融人當地社會,與各族群眾和諧相處,不僅用「一碗拉麵」創造了一個百億元的產業,也唱響了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旋律。
一碗拉麵,拉出了海東人實現鄉村振興、共創美好家園的紅火路,拉近了各族群眾之間心與心的距離,拉開了團結進步、共謀發展的友誼之花。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