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部古早日劇殺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東京愛情故事》在國內網站上線,引發一大波回憶殺。
(以下簡稱為《東愛》)
說來有意思。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部劇絕對是「三觀不正」「戀愛腦」。
第三集,就讓女主坦蕩地說出了驚人的台詞。
主角團的無數騷操作,絕對能把不少觀眾氣個半死,BE的結局更是令無數人心塞唏噓。
但,30多年過去了。
作為都市愛情劇的天花板,它依舊被很多人奉為「聖典」。
魚叔當然也是其中一員。
不過,每次重刷,在醉心主人公的愛情之餘,我還會產生一個感慨:
這麼多年來,為什麼內地沒能做出一部相媲美的都市愛情劇?
藉由這次機會,我們再一起回顧一下這部經典,看看從中能否得到什麼啟示——
《東京愛情故事》
東京ラブストーリー
當年,《東愛》一播出就創下收視奇蹟。
首集收視率就高達20.7%。
之後也一直維持在平均22.9%的水平。
到了最後一集更是直接突破極限大關,達到32.3%,成為日本90年代第一部單集收視超過30%的作品。
神劇配神曲。
由小田和正創作並演唱的主題曲《突如其來的愛情》,一夜之間成為日本最暢銷的單曲之一。
但凡刷過劇的,一定會被這首曲子洗腦過。
兩位年輕的主演,也因此一下人氣大爆。
鈴木保奈美,憑藉赤名莉香一角,成為千萬人的純愛女神。
織田裕二,也晉升為90年代能與頂級男神木村拓哉對打的演員。
發展到如今,「冬天看《東愛》」「東京找不出一個赤名莉香」「愛媛的橘子」,都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東愛》究竟為何有這麼大的魅力呢?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愛情故事寫得好。
而故事的基礎,是人物。
《東愛》一口氣刻畫出了一場驚世駭俗的五角戀。
在這個五角戀里,每個人都可能會有自己的缺點。
或是缺乏理智的衝動,或是茫然不決的搖擺,亦或是口是心非的遮掩。
但,他們也只是道德上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沒有一個是存心想要破壞別人生活的惡人。
他們有時候出於自己的慾望,有時候也很為別人考慮,想做出一些貌似正確的好事。
結果,卻反而造成了一系列的誤會與傷害。
就說人見人愛的莉香。
永遠明亮的目光,永遠燦爛的微笑,永遠熱忱的態度,讓她成為無數觀眾心中難以替代的角色。
她的愛是純粹的,是熾烈的。
但同時,這份純粹也會給對方帶來沉重的壓力。
她一遍遍強調、確認完治的感情。
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傷害,是一種沒有安全感與脆弱的表現。
反覆的拷問和質疑,也逐漸將這份愛推向崩潰的邊緣。
與莉香形成鮮明對比的,恐怕就是第二女主里美了。
這個角色實在是不討喜。
初期在兩個男人之間搖擺不定,後期還總是用一副楚楚可憐的模樣說著「茶言茶語」破壞男女主的感情。
這就導致觀眾一提起她就生氣。
這種情緒甚至還延伸至戲外。
飾演里美的有森也實,說自己曾在新宿車站北人暗地裡丟過石頭,頗有點「打小三」的意味。
其實,里美也只不過是普通人在愛情中最常見的模樣。
比起莉香在海外生活過的都市麗人形象,小鎮出身的里美有種典型「大和撫子」的傳統氣質。
起初,她在感情上一直處於被動位,是被男方拖著走。
在維繫關係上,也用「不看不想不聽」這種自欺欺人的方式來處理。
不過,到了後面,她終於開始主動爭取,不再被動。
於是,才出現了那些被人稱為「綠茶」的言行。
魚叔倒覺得,這是一種成長的表現。
另外兩個男主角,更是各有各的善和「渣」。
完治為人憨實,單純善良。
但同時也因為懦弱、搖擺的性格,為「完香戀」埋下了悲劇的禍根。
他的不拒絕,就像是一種橄欖枝般的存在。
自己又總是誤用一種陳舊的道義觀,來處理現代男女關係。
讓恩情與愛情之間的界限,愈發模糊不清。
他自己都沒想到,這樣別人會太依賴他的。
而風流瀟洒的三上,一出場便是海王的形象示人。
但越往下看,越不對他反感。
敢愛敢恨、坦率果斷的性格,反倒使他吸粉無數。
最終,這位曾經的花花公子也成功蛻變,浪子回頭,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愛情。
愛,本身就是一種不由自主的、衝動又複雜的情感。
身處愛情中的人們,永遠不可能那麼理智與冷靜。
積極主動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到底是一種不顧他人的自私,還是一種正視自我的勇氣?
這一切,正是《東愛》整個故事所要探討的核心。
也是現代化社會中,讓無數愛情關係走向失控的悖論。
《東愛》故事中的都市性,是不容忽視的時代背景。
1991年,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前的最後一抹餘暉中。
戲內戲外的每一個年輕人,都是充滿朝氣與自信的。
他們仍舊相信未來會更好,所以可以無所顧忌地在東京這樣的大都市中專注愛情。
而這些對於當年國內的觀眾而言,則是完全新鮮的。
那時的我們,無論是在經濟發展上,還是文化建設上都存在差距。
《東愛》中的城市與生活,是一幅更為新潮的畫卷。
然而,在過去的30年里,國內經濟騰飛,社會高度城市化。
我們的生活狀態,已漸漸達到了《東愛》中的模樣。
這時再看《東愛》,也就能感受到更多屬於時代的印記。
人們總說,完治與莉香的結局,是不合適的結果。
但這個不合適,難道就只是二心的完治承載不了莉香純粹的愛嗎?
實際上,莉香心中的不安,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里美這個個人。
而是她始終不能打破並且擁有像完治三人組那樣,植根於鄉情之上的感情連接。
在莉香聽完治回憶家鄉時光時,那種充滿嚮往的表情。
還有完治過生日的時候,莉香失落於自己不曾參與過完治的過去。
所以,她很堅持回到愛媛,用留下自己的名字的方式,達成一種精神上的融入。
在《東愛》整個故事中,我們都能看到其他角色與親人的關係。
三上與完治是來自母親的問候。
里美是與同學的過往時光。
就連部長,也會有妻女的束縛。
只有莉香,父母身在何處不為所知,也沒有童年玩伴。
與完治母親的通話,還有那次三上與完治在她家中喝酒玩耍,是她唯一成功獲得名為「陪伴」的感情。
但還是靠「插足」得來的短暫快樂。
莉香作為一個完全現代化的城市女性,獨立、堅定。
是令人憧憬又羨慕的大女主。
但同時,無根的她又仿佛有著永恆的脆弱與孤獨。
就像當下許多缺失故鄉感的城二代們,很多時候並不懂得故鄉的概念與情懷,卻又在感情上不由自主地嚮往。
完治則完全相反。
他是一個保守、長情的小鎮青年。
很多時候壓根不理解,也跟不上莉香的現代性腳步。
魚叔覺得,《東愛》中對於完治的描繪,其實也是出於一種對傳統人物的溫和緬懷。
就像最後莉香和完治在愛媛的情節。
藉由莉香這個現代女性的代表,發出對小鎮的喜愛,從而抒發一種對於日本過去的眷戀。
可惜,社會終究是在高速地往前發展。
留有二人的名字的校舍,最終也要面臨被拆的結局。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許多老舊的東西都會被廢除重建。
就像在社會的發展中,人們的人格不斷走向獨立。
可同時,感情也變得更加脆弱,更具有流動性和多義性。
時代中的新人與舊人,並沒有誰對誰錯。
莉香與完治的愛情也沒有對錯。
只是因為身份、觀念的錯位,走向了遺憾。
可貴的是,《東愛》用所有人物的成長,讓這種遺憾在一種善良溫暖的方式畫上了句號。
作為一部都市愛情劇,《東愛》十分有趣。
因為你既可以剝離其他,只談人性與情愛。
又可以在愛情觀的對撞中,體味到社會的變遷。
更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總能在《東愛》中找到新的認同感。
這種將愛情與都市感處理得各自到位又融合順暢的故事,達到了一部都市愛情劇應有的模樣。
自然地呈現人心的矛盾複雜,敏銳地捕捉情感觀念的時代變遷。
這也是為什麼,數十年來日劇總能打造出一部又一部的愛情經典。
以《東愛》的編劇坂元裕二為例。
後來,他又寫出了《四重奏》與《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等經典日劇。
前者全員都處在暗戀之中。
可他們不再像《東愛》中那樣,渴望著絕對占有。
而是秉持著更嶄新的理念——愛情並非必須宣之於口,也並非必須兌現。
後者則是讓一個女人徹底擺脫無疾而終的愛戀束縛。
堅信脫離愛情與婚姻後,一個人生活也很好的新認知。
這種感情觀的變化,總能讓人們從中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
反觀我們自己呢?
實際上,咱們也不是沒有好的都市愛情劇。
魚叔和大家聊過的《好想好想談戀愛》就是一個代表。
圍繞四位女主角身上70多場戀愛展開的,是對都市女性生活的討論,以及對各種有關女性的社會話題的探索。
這些內容,在當時帶來一種新的思潮。
放到現在現在也不過時,反而正剛好。
可惜,這部劇最終還是爛尾。
而且「翻拍」自美劇《慾望都市》的背景,讓它瞬間失去了一種原創的魅力。
更可惜的是,在這之後,我們甚至很難再看到能匹敵這部的都市愛情劇。
尤其是近幾年。
充斥在市場上的,基本全是有毒的工業糖精和懸浮虛假的都市想像。
在這些故事中,愛情是各種cp人設帶來的。
姐弟戀的刺激、骨科戀的背德、霸總白花的甜膩……
每一種愛情,都用自己的公式,達到了流程化的標準。
最多,再用一些曖昧不明的動作,帶有擦邊嫌疑的台詞,刺激一下觀眾的G點。
手段看似高明,卻完全不入流。
可笑的是,很多時候他們連「開卷的考試」都抄不好,讓人只想敬而遠之。
而對都市的描繪,也只存在於不切實的想像中。
女性個個都是踩著高跟鞋的時尚麗人。
男性也是人人帥氣多金。
他們在職場上也總是所向披靡。
哪怕是一些「蒙難」的普通人,身邊也總會出現有靠譜的朋友相助。
還有有情調酒吧餐廳,精緻的單身公寓。
都市的背景完全淪為一個個樣板間一樣的背景板。
在這種前提下,就更不要奢望它能提到時代變化和感情觀變遷了。
總是抱著如此浮躁而投機的創作心態。
再給我們多少年,恐怕也拍不出《東愛》這樣的愛情故事。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