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驚悚片?被秘密審判的奧本海默,揭開了美國科學界的遮羞布

2023-09-11     迷影生活

原標題:政治驚悚片?被秘密審判的奧本海默,揭開了美國科學界的遮羞布

諾蘭的《奧本海默》實際上是從一本超過七百頁的奧本海默人物傳記中獲得的靈感,然而短短三個小時的敘事篇幅顯然不可能將奧本海默完整一生事無巨細地呈現到銀幕之上。

正如諾蘭自己所言,他儘可能地將自己認為的奧本海默一生中那些極為重要同時引人深思的時刻和片段放入其中。

同時他也坦言,這部電影更多是作為一部政治驚悚片,其主題穿越了時代意義,觀眾在觀看這部電影前其實並不需要了解太多相關歷史背景和人物背景。

但即便如此,長達近三個小時的電影不僅出場了多達近百位人物角色,同時影片相關的歷史背景也極為複雜。

因此下面我將針對影片中奧本海默在1954年出席聽證會並在之後吊銷安全許可,從此無法過問國家核機密的前因後果娓娓道來,希望能對已經看過和沒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有所幫助。

一談到五六十年代美國的思想管制,許多了解美國歷史的觀眾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當時愈演愈烈並象徵著極端保守主義的「麥卡錫主義」。

但奧本海默之所以會在1954年的秘密聽證會被迫接受來自美國政府的「秘密審判」,與麥卡錫主義的盛行其實並沒有太大關聯。

事實上,這場悲劇主要源自他一貫的率性天真與口無遮攔。

正如前文所言,奧本海默在與杜魯門的會面中,因為說了不該說的話,惹得杜魯門大發雷霆。

而他後來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以及原子能委員會任職時,亦因為在一次聽證會上,因為自己毫無保留的言語得罪了當時時任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的劉易斯。

劉易斯在這次聽證會上對向外國出口某种放射性同位素表示反對,而在這場聽證會上負責給出專門意見的奧本海默對劉易斯的反對意見大加嘲諷。

對於劉易斯這種半路出家的政客而言,最討厭的莫過於奧本海默這種恃才傲物的科學家,更不要說後者居然在公眾場合讓他出醜。

電影中除了對這段情節進行描摹,同時也給出了劉易斯視角下,奧本海默利用自己的個人魅力,讓愛因斯坦對其疏遠的情節。

本來杜魯門總統對奧本海默印象就不好,奧本海默居然還惹怒了自己的直屬上司,再加上奧本海默因為自己的左翼背景長期受到胡佛領導的聯邦調查局監視,並且還天天在美蘇冷戰的緊要關頭到處表達自己反對對核彈和氫彈的進一步研究,招來了後來主導氫彈研究的愛德華·泰勒忌恨。

幾方勢力一琢磨,最終選擇以一場秘密聽證會的方式取消奧本海默在核能研究領域的安全許可,藉此剝奪奧本海默在公眾場合對國家安全事業的發言權。

雖說奧本海默的情商確實不怎麼高,惹怒了不少大人物,但是要說他是個有心機的野心家卻絲毫談不上。

劉易斯本人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對於這位對結束戰爭和國家安全都有著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太過斤斤計較、小肚雞腸。

在獲得美國政府高層的授意之後,由劉易斯主導的原子能委員會對奧本海默進行了一場名為聽證會,實則卻更像是秘密審判的會議。

雖然以劉易斯為首的政客通過聽證會的形式對奧本海默個人進行「秘密審判」在後來的許多學者看來完全是為了一己私慾而隨意動用國家公權力,但要說奧本海默自己一點問題也沒有對於當時的聯邦調查局來講也是難以置信的。

首先正如前文所述,奧本海默的情人、兄弟和弟媳多少都與美國共產黨存在一定關聯,奧本海默個人在伯克利任教期間也參與了諸多由左翼團體組織的社團活動。

這就使得奧本海默在正式加入「曼哈頓計劃」以前就成為了聯邦調查局的重點關注對象,要不是因為馬特·達蒙飾演的陸軍少將萊斯利·格羅夫斯力排眾議,極力推薦奧本海默作為「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他很有可能會和愛因斯坦一樣被排除在核彈研究之外。

其次就是「曼哈頓計劃」中突然發生的「薛瓦利埃事件」。

在奧本海默將要前往洛斯阿拉莫斯的前夕,奧本海默的摯友薛瓦利埃曾經向奧本海默表示,美國共產黨的核心成員埃爾特登希望通過奧本海默獲得美國關於核彈研究的相關情報。

處於安全警惕,奧本海默在當場表示拒絕之後,曾經向主管「曼哈頓計劃」的陸軍安全機構透露過埃爾特登試圖通過中間人向奧本海默等科學家獲取情報的事情,但奧本海默為了保護自己的摯友薛瓦利埃,拒絕向相關部門交代中間人薛瓦利埃的身份。

直到馬特·達蒙飾演的萊斯利少將繼續向奧本海默追問,後者才在數個月後說出中間人的身份。

隨著這一事件的發生,雖然萊斯利少將依舊保持了對奧本海默的信任,但是聯邦調查局出於安全起見還是重新展開了對奧本海默的嚴密監視。

不監視還不要緊,一監視居然發現奧本海默居然在「曼哈頓計劃」期間私自跑到紐約和情人泰特洛特會面。雖然這一事件最終以泰特洛特的離奇死亡而告終,但也同時加深了相關部門對奧本海默的提防。

當然,最要命同時也是直接促成聽證會召開的關鍵,還是因為奧本海默曾經不止一次向安全部門負責人表示參與「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中不可能存在間諜,結果最後卻發生了「福克斯」事件。

出生於德國的理論物理學家福克斯在希特勒上台之後,避難到英國,後來參加了英國的原子彈研究計劃。

他於1943年加入了「曼哈頓計劃」,之後被奧本海默分派到「內爆項目組」負責工作,並在此期間作為間諜向蘇聯傳遞了大量有關原子彈的情報。

這一系列事件使得奧本海默作為「曼哈頓計劃」的實際負責人受到了聯邦調查局的高度懷疑,甚至讓平素就對奧本海默持反對意見的政界人士都開始給總統寫信,希望總統罷免奧本海默在原子能委員會的職務,避免其繼續接觸國家核機密。

奧本海默平素口無遮攔的作風本就得罪了不少在美國政壇頗具影響力的人物,眼看著奧本海默已然陷入困境,便紛紛開始落井下石,劉易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不過身為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的劉易斯自然不希望自己對奧本海默的行動給人留下把柄。

在影片中,劉易斯將存放在原子能委員會的奧本海默個人檔案和調查報告交給同在原子能委員會任職的博登,由後者向聯邦調查局秘密撰寫關於奧本海默個人的誣告信。這封信在交到時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手中後成為了取消奧本海默安全許可並證明其涉嫌叛國罪的直接證據。

在這場長達數周的聽證會上,作為美國最負盛譽的科學家,奧本海默遭到了最嚴厲的質詢,並在聽證會結束之後被取消了安全許可。

而作為這起鬧劇的發起人劉易斯在數年之後亦遭到了彈劾,原因正是因為他在處理包括「奧本海默聽證會」在內的諸多事件中利用不正當手段排斥異己。至於撰寫那封誣告信的博登在這起事件之後亦很快遭到了劉易斯的無情拋棄。

奧本海默的同事、摯友們在聽證會上都做出了對奧本海默本人的正面積極評價,唯有因為奧本海默的反對而未能開展氫彈研究的愛德華·泰勒給出了負面評價。

泰勒在這起聽證會上的臨陣倒戈也讓他在此之後遭到了美國科學界的排斥,他本人在數十年之後成為了《奇愛博士》電影主角的原型。

「奧本海默聽證會」事件期間,許多科學家紛紛站出來對美國政府的這一行徑表示抗議。

這一事件對美國科學界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不僅使得美國科學界和美國政府間的關係變得異常緊張,同時更打壓了不少此前對美國政治制度和科技發展持獨立見解的知識分子,而美國引以為豪的民主和自由體制在這一事件中更是受到不少人的責難。

換句話說,為了反抗和抵制蘇聯所謂的「專制獨裁體制」,而採取同樣獨裁專制的手段進行對抗,讓很多人開始自然而然地懷疑美國政府高層竭力營造的「冷戰思維」是否真的是為了國家安全而生,還是出於政客們的主觀臆想。

上述這一系列事件都在影片中有所反映,當然受限於敘事篇幅,影片顯然不可能將聽證會前後發生的這一系列事件從頭到尾細細展開。

也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真實歷史事件在影片後半段的大尺度呈現,使得《奧本海默》這部電影最終成為了諾蘭口中的「政治驚悚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3cfcf5084834ace9dba7f58fbc7bd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