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的文壇,有個頗有意思的現象:很多詩被張冠李戴。先有70後才女扎西拉姆多多的「你見,或者不見,我就在那裡」,長期被當成是倉央嘉措的作品,惹得才女只能求助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後有美女作家張小嫻的名句「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長期被當成是泰戈爾的作品,惹得才女髮長文訴苦。
與這兩位才女相比,諾貝爾得主莫言的運氣似乎要好很多,畢竟他似乎是張冠李戴中的「受益者」。很多不知名網友的傑作,不知為何都被冠上了莫言的名字。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莫言回憶了這麼一件事:有一次偶然遇到一位漂亮的女粉絲,對方表示很喜歡他的現代詩《你若懂我,該有多好》,說完還含淚給莫言朗誦了這首詩。莫言一聽,這詩不是自己寫的,於是便說了9個字:「要是我寫的該有多好」,這句話一下子逗樂了在場眾人。
說實話,當真是不能怪這位女粉絲弄錯,這首風靡網絡多年的情詩,多年來一直被不少網友掛在了莫言名下,至今不知道作者是哪位牛人。莫言也曾公開點贊這首詩,並盼著作者能儘快認領它,還曾戲稱:「不然哪天被我收錄進詩集,可別找我麻煩。」到底是怎樣一首詩,能讓莫言也如此喜歡呢?讓我們來品一品:
說實話,個人覺得這首詩就算是不掛莫言的名,其實也該紅的,因為全詩雖看上去無一高級的字眼,寫得也似乎並不風花雪月,但卻句句寫進人心坎里,這也是很多網友喜歡它的原因。而從詩風上來說,也確實不是莫言的手筆,但在動不動就無病呻吟的現代詩中,它已經算是精品了。
詩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你共用了5個「每個人」,把一曲不為愛人理解的感情,娓娓道來。詩人反覆吟詠「你不懂我,我不怪你」,讓全詩讀來朗朗上口,卻並不顯繁複,原因就在於這5段都各自獨立,在詩意上並不重複。一個死角、一道傷口、一場愛戀、一行眼淚、一段告白,訴不盡的委屈和悽苦,都是因為「你不懂我」。這種寫法當年大才女林徽因在自己的《秋天,這秋天》、《深笑》等經典作品中都曾用過,不知這位高人是否是有意模仿?從文字上來看,雖然不如林徽因的筆意那麼清新雋永,但也算學得有幾分樣子了。
感情升華,這部分其實更像散文詩,寫得也很有味道,將一位痴情人兒的倔強和委屈、堅強和懦弱寫得淋漓盡致。最後道出一個無比正能量的愛情觀:感情不在,責備也不存在。筆者聽了多版這首詩的朗誦版,發現讀到第二部分時,多數朗誦者都是極為深情的,可見這部分內容確實是寫進了人的心坎里。
風靡於網絡中的詩和名家大師們的作品不一樣,文字功底或許不會太高,但都寫得十分接地氣。論語言和意境,這首詩或許真的很難入一些文壇名家的眼,但很多網友們卻很喜歡。很多時候我們讀一首詩,其實讀的並不是文字本身,而是在回憶自己的過往。一首好詩,就是要能讓讀者產生共鳴,至於寫作手法等或許真的是次要的。
最後筆者也和莫言先生一樣,希望詩的作者能儘快認領這首詩,並寫出更多優秀的作品,讓我們見識一下什麼叫高手在民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3B9KHEBrZ4kL1Vigd-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