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永寧縣閩寧鎮:生態移民收入三分之一來源於葡萄產業

2023-11-22     東麓觀察

原標題:寧夏永寧縣閩寧鎮:生態移民收入三分之一來源於葡萄產業

【「小小葡萄串,富民產業鏈」系列報道之二】

寧夏永寧縣閩寧鎮:昔日「干沙灘」變成今日「金沙灘」,生態移民收入三分之一來源於葡萄產業

曾經風吹沙石走的「干沙灘」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如今成為了釀酒葡萄種植的「黃金地帶」,據介紹,全鎮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7.5萬畝,農戶種植葡萄畝均增收3000元以上。小小的紫色葡萄串兒,成為當地生態移民增收致富的「紫色希望」和「富民產業」。

做企業不僅要投資賺錢,更要為當地老百姓造福

2007年,響應閩寧協作的號召,福建商人陳德啟到寧夏考察,敏銳地在賀蘭山東麓的戈壁灘上嗅到商機。隨後的日子裡,他在閩寧鎮戈壁灘墾荒地、種葡萄、建酒莊。截止目前,陳德啟所建的賀蘭神國際葡萄酒莊,已開發平整土地7萬畝,種植葡萄4萬畝,酒莊成功地釀出了葡萄美酒,在各種國際葡萄酒大賽中屢屢捧回大獎。目前,賀蘭神酒莊年產值超過10億元。在接下來時間裡,越來越多的酒莊也在賀蘭山下的閩寧鎮拔地而起。曾經光禿禿的戈壁荒灘,變成了釀酒葡萄的「海洋」。

賀蘭神國際酒莊所在的閩寧鎮是個移民村鎮,大多來自於「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山區。賀蘭神葡萄莊園裡的員工,基本上都是來自周邊農村的生態移民群眾,每天用工量300-500人左右。14年間,當地先後有3000多名移民農戶在陳德啟的葡萄園裡解決了就業問題。這幾年,酒莊每年發放農民工的工資有四千多萬。因此,賀蘭神國際酒莊也成為當地政府的納稅大戶。

「我們做企業不僅要投資賺錢,更要為當地老百姓造福。」陳德啟告訴小編。賀蘭神酒莊此前招聘的員工中,不少都是來自閩寧鎮原隆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只要願意學,公司還安排免費培訓,掌握技術的工人月收入可達到5000元。

閩寧鎮原隆村村民楊成今年54歲,長年在陳德啟的葡萄園務工。他來自隆德縣楊溝鄉,在山窩窩裡住了半輩子。此前楊成在楊溝鄉老家裡有7畝多旱地,種的是土豆、小麥,整天為水發愁。2012年搬到閩寧鎮之後,陳德啟的賀蘭神酒莊來新村招人,搬遷前接受過電工培訓的楊成,第一個報了名。「第一個月我就拿到近3000元的工資,這是我這輩子頭一次一次性領到這麼多工資。」2013年,楊成將媳婦介紹到酒莊干保潔,不用再四處風吹日曬地打零工,每月也能按時領到2000多元工資。2017年,楊成的兒子也進入賀蘭神酒莊開起了挖掘機,月薪超過5000元。「在老家時,要麼靠天吃飯,要麼外出打零工,一年下來家庭總收入也就一萬多元。如今,我們一家三口全年收入能過十萬,不僅再不用為生計發愁了,還買上了小車,這可是過去在老家時想都不敢想的事兒。」

葡萄園的建設不僅改善了生態,也帶動了附近閩寧鎮的移民群眾實現就業。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就有一份收入,這份收入可以讓當地每戶生態移民擺脫貧困,甚至還發家致富。現如今,閩寧鎮當地許多生態移民農戶蓋起了小樓,買了小汽車,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酒莊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移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早在2011年,位於閩寧鎮原隆村的立蘭酒莊流轉村民土地2400畝,用來種植釀酒葡萄,現在每年產銷葡萄酒近70萬瓶。立蘭酒莊長期雇用52名村民,農忙時節大量就近招工。酒莊每年向移民群眾支付土地流轉費200多萬元。

11月初走進立蘭酒莊,工人們正在抓緊時間對葡萄藤進行冬藏埋土。這裡的葡萄園採用「淺溝種植」技術,不僅減少了水土流失,也成為賀蘭山東麓最大的洪水攔蓄工程。你無法想像,曾經的戈壁荒灘,如今已是風光旖旎的綠洲新城。

「沒有好產業,一個地區就很難脫貧和實現鄉村振興。葡萄酒莊的發展,可以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立蘭酒莊莊主邵青松對小編說。首先,葡萄的種植需要僱傭當地村民;其次,葡萄酒的釀造和加工,也需要僱傭當地村民;另外,目前立蘭酒莊已打造成為旅遊景區,可以帶動當地餐飲等服務業的發展。

據了解,目前僅立蘭酒莊就吸納了七八十名當地村民就業。酒莊一年的勞務支出多達400多萬元。村民來到立蘭酒莊工作,每個月可以有3000~4000元的固定收入。立蘭酒莊品牌打響後,使附近原隆村的很多村民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此外,酒莊還逐漸完善培訓基地建設,對常年務工的村民展開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釀酒葡萄的種植技術,從村民逐步轉變為葡萄酒產業工人。「這樣一來,酒莊就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移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邵青松對閩寧鎮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和通過產業帶動移民群眾增收致富以及全鎮鄉村振興的前景十分看好。

在立蘭酒莊,只有初中學歷的閩寧鎮移民劉莉靠著勤奮好學,一路成長為負責整個酒莊釀造、生產和包裝工作的車間主管。「剛從老家搬遷到閩寧鎮原隆村時,除了每畝土地一年有600斤小麥的流轉收益外,主要就是靠我和丈夫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一次偶然到立蘭酒莊的葡萄園種植基地鋤草,讓我隨後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劉莉說。

2013年,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幫助下,劉莉一家四口從隆德縣溫堡鄉大麥溝村搬遷至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同劉莉一家一起過來的,還有從老家舊房子拆下來的幾根木頭。

今年是劉莉一家搬遷到閩寧鎮的第十個年頭。如今,劉莉和丈夫一個分管生產,一個負責種植,每天開著小轎車上班,兩人每月收入加起來1萬多元。家裡陸續加蓋了房子和車庫,換了電視機、冰箱,甚至還買了時尚小轎車,生活蒸蒸日上。而從家裡帶來的幾根木頭,也因占地早已變成了灶膛里柴火。「現在孩子也考上大學了,我們的小家庭什麼都不缺!」劉莉說。

移民戶馬玉花家住閩寧鎮,每年的八九月份,馬玉花就和同村的村民一起來酒莊打工,摘葡萄,裝車,一天下來就能掙個一百五六十塊錢。「我一個月就是五千塊左右,從進入到葡萄園打工,每月都有收入,感覺比在老家要好多了。」馬玉花說。

昔日「干沙灘」,如今「金沙灘」。「目前閩寧鎮已經初步形成了集釀酒葡萄種植、葡萄酒加工、葡萄籽(皮、渣)加工利用,以及包裝、倉儲、物流、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布局。其中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7.5萬畝,農戶種植葡萄畝均增收3000元以上。當地生態移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來源於葡萄產業。葡萄酒產業已成為帶動閩寧鎮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閩寧鎮黨委主要負責人表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37f0b03dd9b1ad4636b592ce850d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