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月經初潮,媽媽用三句話毀了她,缺失的性教育究竟有多可怕?
月經,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它的首次登場,必然伴隨著恐慌、羞澀、迷茫等負面情緒,需要母親及時引導。
可現實生活中,似乎很少有母親主動跟孩子討論「月經」這個話題。
儘管大家已經生活在一個開放的時代,網際網路高度發達,可大家對包含月經在內的「兩性話題」依舊避而不談。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女兒月經初潮,媽媽用三句話毀了她
胡可可今年10歲,她從小出生於單親家庭,母親獨自一人撫養她長大,家庭的不完整,導致這個女孩性子有些內斂,在班級里總是默不作聲。
久而久之,老師和同學都忽視了她的存在。
可可第一次「高調露面」,就發生在昨天。
上了一節運動課的她,感覺肚子異常不舒服,屁股那裡也有黏黏的感覺。
為了緩解身體上的不適,她只能忍痛跑去講台附近接點熱水,沒想到剛打上水,就被班級里的女同學叫住了,緊接著就傳來了男生的起鬨聲。
一位好心的女同學把她叫過去,悄悄地告訴她,「你褲子上流血了……好像是……「
反應過來的可可,臉色漲紅,在同學的幫助下,提前請假回家。
恰好在家處理工作的母親,看到女兒的身影,嚇了一跳,以為她在學校遇上了什麼事情。
看著女兒支支吾吾的樣子,她連忙追問了幾句,結果就看到孩子的褲子上面一片紅色。
「你怎麼搞得這麼髒……」
「你有沒有在外面瞎交朋友,『髒東西』也來得太早了吧!「
「明天就帶你去檢查一下,成天盡給我惹麻煩!」
「你怎麼搞得這麼髒……」
「你有沒有在外面瞎交朋友,『髒東西』也來得太早了吧!「
「明天就帶你去檢查一下,成天盡給我惹麻煩!」
看到因為月經初潮滿臉緊張的女孩,母親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安撫和引導,而是加重了女兒的「羞恥感」,把正常的生理變化形容成「髒東西」。
甚至把「月經」跟兩性交往聯繫起來,質疑女孩的人品,這種教育無疑是錯誤的。
它很容易導致女孩日後出現「月經羞恥」,還會擁有不正確的兩性觀念。
孩子月經初潮,媽媽正確的做法
1、做好個人衛生護理指導工作
經期女孩的身體免疫力下降,加之她們身體的構造問題,所以比較容易細菌感染。
媽媽可以叮囑女兒在這段時間多注意個人衛生,衛生巾每2~3個小時換一次,每天用流動的清水清洗身體,毛巾多消毒,儘量不與家人的一起清洗。
2、做好生理衛生知識普及工作
通常月經初潮的來臨,就伴隨著女性身體器官的成熟,她們多半已經具備了生育能力。
這時媽媽需要給孩子適當科普關於避孕的知識以及健康的兩性交往準則,教育女孩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學會與異性保持正常的交往界限。
3、做好心理安撫工作
女孩第一次來月經,很容易害怕和恐慌,尤其是一些來得比較早的女孩,甚至可能會因為身體跟大家不一樣而倍感羞恥。
這時媽媽要好好安慰女兒,告訴她們這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它代表著你們成為了「大女孩」,多跟她們談心來消除孩子的緊張。
另外,生理期間女孩身體激素分泌紊亂,容易鬱悶、暴躁、情緒不穩定,母親也可以多開導她們,幫助女兒走出陰影。
既然提到了關於月經的話題,今天就來給大家延伸說一下如今兩性教育的缺失現象。
缺失的性教育,害苦了孩子
在大部分中國父母的潛意識中,「性」似乎是一個禁忌話題。
大家默認它是骯髒的,是玷污孩子純潔心靈的。
可實際上,它只是被我們大人誤解了。
它並非是我們想的那種擦邊話題,更多的其實是幫助我們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
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月經「,同樣屬於性教育的範疇。
父母通過系統地教學,讓女孩了解,月經是從何而來,在經期需要注意哪些事項,衛生巾如何正確使用,多久換一次等等。
父母通過系統地教學,讓女孩了解,月經是從何而來,在經期需要注意哪些事項,衛生巾如何正確使用,多久換一次等等。
只有了解這些,才能抵消女孩心中對月經的恐懼,正常地面對它,並學會注意經期衛生,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康。
反之,父母的遮掩態度,談「性」色變,反而容易導致孩子們對它有錯誤的認知,未來做出後悔終身的舉動。
尤其是對女孩來說,受社會輿論的影響,大家總是過分強調「貞節」對女孩的重要性。父母更加不願意跟女孩深入交流這個話題,生怕她們走歪。
然而,你們的「不作為」,恰好可能成為她們未來被傷害的突破口。
之前在網上就看到一個女孩,稀里糊塗被男孩騙,結果意外懷孕了,等到肚子慢慢隆起,被家人發現送去醫院檢查才發現。
而這個悲劇的產生,就是源自於她從小活在一個過分單純的環境中,父母從小沒對孩子科普過生理知識,以至於女孩幾個月沒來月經也從未懷疑過,她甚至以為這是正常現象。至於避孕知識、妊娠反應更是一無所知。
綜上所述,我們就能發現,適當地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是必不可緩的,父母要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