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當青瓷涅槃

2023-07-21     繪彩平凡

原標題:老行當青瓷涅槃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郭聞

南宋龍泉窯青瓷鳳耳瓶

古人對青瓷這般形容:奪得千峰翠色來。而這溫潤的翠色,離不開浙江這方水土。

中國新瓷學研究的開拓者,陶瓷研究一代宗師陳萬里先生曾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

浙江是青瓷的起源地和發揚地,代表了中國古代青瓷燒制的最高水平。而龍泉青瓷,又是其中最神秘、最曲折的,它是唯一入選陶瓷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也是唯一延續千年以上至今還在生產的窯口。

復旦大學教授、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參與者、曾多年致力於浙江全省各地區瓷窯址發掘工作的鄭建明這樣評價:宋元明時期的龍泉窯是我國文化內涵龐雜、生產地域廣闊、規模十分壯觀的青瓷窯業系統,也是中國歷代青瓷工藝技術發展的集大成者,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開創的粉青、梅子青厚釉青瓷,以失透如玉的效果,在古代瓷器中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由此進入了古代名窯的行列。

鄭和下西洋

一半貨物是龍泉青瓷

龍泉,一個隱居在浙西山區的城市,用「桃李不言,下成自蹊」來形容它,最貼切不過。

因為它擁有兩大傳承千年而不衰的世界級非遺——寶劍和青瓷,特別是青瓷,更是中國溝通世界的使者,當年哪怕是過了龍泉青瓷的巔峰時期,它仍是對外交流的大宗商品,鄭和下西洋的寶船上,一半的貨物運送的便是龍泉青瓷。它是中國輸送本國文化的載體,那溫潤如玉的質感、精美的花紋與器型,驚艷了絲綢之路沿線的眾多國家,也成了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

20世紀70年代,一艘中國元代沉船在朝鮮半島西南部新安海域被發現,一萬多件沉船出水文物中,龍泉窯青瓷器占其中60%。

龍泉瓷創燒於五代,宋室南遷後至南宋中晚期,迎來了龍泉窯的鼎盛時期。

地處浙西南山區的龍泉,有含鐵量高的瓷土(這也是此地出產的寶劍質量好的原因)、淘洗瓷土所需的湍急溪流、燒窯所需的木材和建窯所需的山勢較緩的小山包,這一大片山區便成了龍泉青瓷的發祥之所。

加之北方大批窯工「隨駕南來」,把北方的制瓷技術融合到龍泉青瓷的製作上,使龍泉窯產品技藝大進,質量不斷提高,最終南宋燒制出的精緻優雅的瓷器,把青瓷生產推向一個全盛時期,終至傲人巔峰。

哥窯「冠絕當時」

弟窯「民窯巨擘」

龍泉青瓷殘片

我們常說的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里的「哥」,指的就是龍泉窯。那為什麼不稱為「龍」窯呢?在明代有個傳說。據說龍泉有一對章氏兄弟善治瓷,哥哥章生一的窯燒出的青瓷是釉面開片的黑胎青瓷,稱「哥窯」;弟弟章生二的窯燒出的青瓷是白胎和硃砂胎青瓷,稱「弟窯」或龍泉窯。直到現在,龍泉當地一些做瓷器的小作坊,還偶有供奉章氏兄弟像的。

是否真有兄弟二人,學界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但基本傾向於這是一個傳說,因為經過多年的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和尋找,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發現關於章氏兄弟的任何歷史遺蹟或是相關窯址。哥窯窯址直到今天未見有宋人的記載,最早指出哥窯年代的是出自明朝。傳說雖然不靠譜,但也正說明了龍泉青瓷的兩種不同產品。

傳世的宋代哥窯瓷器胎色有灰黑和土黃等多種。特點是釉層晶瑩,如玉似冰,有月白、青灰、米黃等不同顏色。釉層開冰裂紋片非常明顯,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金絲鐵線」,間有大小紋片的叫「文武片」,形成細網眼的叫「魚子紋」,仿佛冰裂般的紋片叫「百圾碎」。以「百圾碎」最為名貴,《處州府志》稱其「冠絕當時」。底足均無釉,紫口鐵足。

而弟窯的產品胎骨厚實,釉層飽滿豐潤,釉色青碧柔和,有如翠玉,代表龍泉窯正色。粉青、梅子青更是膾炙人口,被譽為宋朝民窯巨擘。

大窯保護區

終結百年劫難

這般如玉如煙的瓷器,自古以來便被人覬覦,這也使得龍泉青瓷的命運曲折神秘。

走在龍泉大窯遺址保護區,隨處可見白的青的瓷片。當地村民屋居泥牆上間或鑲嵌著瓷片,就好像海邊人家用攙雜著貝殼的沙土壘牆一樣。往山里走,幾座大山都仿佛是瓷片堆積而成的,然而,你別想在這些山里找到大些的瓷片,或者大塊的器物殘存,因為,龍泉的青瓷山在非常長的一段時期內曾經遭到過盜掘,說是劫難也不為過。

清末,一個德國傳教士在龍泉地區發現了龍泉瓷,運到國外後引起轟動,於是從清光緒二十年起,各國不法之徒便紛紛來到這裡,以租用山地的名義,大規模地挖掘龍泉大窯。一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盜挖行徑猖獗之至。許多大窯遺址慘遭毀滅性破壞,整座窯山被挖了個底朝天,山底的土成了山頂土,稍微完好些的瓷片都被掘走了。

由於龍泉窯瓷器在陶瓷史和收藏史上的珍貴价值,大窯遺址自被發現以來,不法之徒便沒有停止過對它的覬覦。直至大窯保護區成立後,大窯的百年劫難才終結。

現代龍泉青瓷

再度萌發

盧偉孫作品《蓮悅》之一

龍泉窯連續生產時間長達一千五百年,是中國所有瓷窯中生產年代最長的窯。龍泉窯在元代中期達到頂峰,到明末時逐漸衰落。一個原因是因為窯工起義,大量制瓷工人外流;後又因朝廷頒布了針對甌江水域的禁令,斷了龍泉瓷器外運的途徑;最無奈也是最後的一個衰落原因,是由於景德鎮的興起,其胎薄如紙晶瑩透亮的輕盈風格和批量生產的優勢,導致了龍泉青瓷終於黯然退出了歷史舞台,只留下後人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峰。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陶瓷鑑定專家馮先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庫房裡,發現了幾件他以前從未見過的瓷器,它們表面溫潤豐盈、色如翠玉,大部分都有刻花紋飾,文獻上只是模糊地記載了它們的產地在浙江龍泉,但更具體的信息卻沒有記載。經過研究他發現,這便是失傳已久的龍泉青瓷!從此,龍泉青瓷才再度出現在研究者的視野里,而此時,它已沒落成了一般生活用瓷,只生產一些紋飾簡單、特色不顯的盆盤碗碟。

現如今,精湛的龍泉青瓷製造工藝仍未完全恢復,甚至許多已失傳,但隨著一代又一代龍泉青瓷手工藝人不斷努力、開發,現代的龍泉青瓷如「老樹新枝」再度萌發,不旦忠實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藝術風格,而且在繼承和仿古的基礎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銅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葉未色釉、烏金釉和天青釉等等各種。國家、省級等各級工藝美術師構成了龍泉青瓷製造的完整體系和脈絡。

盧偉孫作品《山水清音》之一

就在8月初,龍泉又新晉了一位「國字號大師」盧偉孫。他的青瓷作品既保留了傳統青瓷釉色晶瑩剔透、造型端正秀麗的特點,又大膽吸收現代藝術思想,追求多元、張揚的個性。「龍泉青瓷的製作要立足於傳統,研究傳統,突破傳統,讓古老的工藝煥發新的生命力,這個過程中少不了新生力量的注入。」在他看來,龍泉青瓷的發展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更多年輕人保持對瓷藝的創作熱情,避免出現人才斷層,才能真正實現龍泉青瓷的傳承發展,讓青瓷文化源遠流長。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2cdf5a65b0873a83e03386dc1f266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