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資質「關門」,再無新造車?轉機來了

2023-02-17     每日汽車觀察

被造車資質困擾的新造車們,最近的心情真是像坐過山車一樣。

不久前有傳言流出,稱國內汽車生產資質已經不能買賣,只能註銷。考慮到此前自游家因為沒搞定資質而暫停造車,傳聞似乎可信度很高。

對此各部委沒有給出明確回復,不過2月17日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的一段話似乎又給了新造車們希望。

資質收緊與產能過剩

按照此前的傳聞,蔚來是最後一個走代工路線的車企,還是特批。小米的造車資質是北京特批,強行註銷了寶沃的資質給了小米。

如果真的按照傳聞所說的造車資質「關門」了,以後也就不會再有新造車公司了。

造車資質一直是困擾汽車企業的難題,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吉利汽車,在中國入世之前,民營企業是沒有造車資格的。

1999年,時任國家計委主任的曾培炎視察吉利集團,李書福對他說:「請國家允許民營企業家做轎車夢。如果失敗,就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吧。」

終於在2001年11月,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吉利豪情登上汽車生產企業產品名錄,吉利集團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轎車生產資格的民營企業。

在「蔚小理」這批新造車開始登上舞台之初,也都沒有拿到「准生證」,所以一開始蔚來和小鵬分別選擇了與江淮和海馬合作代工,繞過資質的關卡。

後面很多新造車為了一張准生證,不得不花上億的重金收購,甚至很多人資質到手後連車都沒造出來就倒下了,比如拜騰。

產能究竟過不過剩

國家這一輪收緊造車資質似乎也不難理解,這些年關於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言論一直存在。而在2月17日的媒體交流會上,苗圩對於「汽車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表態。

苗圩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去年,我國有2700多萬輛的產量,其中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達到25.6%,我估計今年很有可能超過30%,超過30%也就是900萬輛,甚至有樂觀的估計要達到1000萬輛。

如果900萬輛的產量按照80%的產能利用率,這是很高的一個產能利用率。進一步說,那我們就應該有1120萬輛的產能才能夠滿足今年的需求。而且產能的建設需要一定的周期,我們還得考慮明年後年以及未來的發展,所以新能源汽車產能在中國目前階段不存在過剩。」

當然,這只是從全國範圍來看,苗圩認為,有些地區確實存在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問題,有些企業也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

但是利用產能過剩來控制准入,更是南轅北轍。

「就是有一些地方政府確實越過了政府的邊界,急於去招商引資,特別是招這些新能源汽車的新項目,這裡面有的做得很成功,但也出現了很多浪費,最後把自己都陷進去。」

苗圩特別指出了賽麟、拜騰、漢騰的例子,「有的地方政府過於迫切了,有的是土地不要錢,甚至有的代建廠房代買機器設備,這不是地方政府應該做的事情。」

苗圩認為,新能源汽車的廠家目前確實很多,但100多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在競爭當中一定會優勝劣汰。那麼對於還沒造過車的新造車來說,應該如何設定準入門檻呢?

苗圩認為可以參考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註冊制改革,由審批制改為註冊制,「中央政府只審查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把好這一關。」

不過苗圩也強調,自己不再擔任工信部部長,所以上述表態只是一些個人意見。但是對於苦苦等待資質的新造車們來說,這依然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16591035021f1713d2d1e4855ef5f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