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的小家希望每一天都和和美美;新寧波人希望新年有一個好開端;帶頭致富的新農人希望把最好的技術傳授給更多人……
人間煙火,最撫人心。翻過2023年日曆的最後一頁,生活依然熱烈滾燙,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忙碌,或是追求心中的遠大理想,或是升職加薪,或是讓自己的孩子開心快樂,又或只是希望每個日常更加自洽……
選擇和路徑雖不盡相同,但都奔赴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不言放棄。他們對新年的展望,一定也藏著你、我、他的期待吧。
願新年勝舊年,歡愉且勝意,萬事盡可期。
2023年國慶節的家宴合影。資料圖片 通訊員沈丹妮攝
四世同堂 期待新年一家人和和美美
「我們希望新的一年,一家人和和美美,團團圓圓,希望奶奶身體安康!」夏芹爽朗的笑聲從電話那頭傳來。這是鄞州區潘火街道殷家社區一個四世同堂的和美家庭,她是其中一位家庭成員。
夏芹的奶奶——102歲老人嚴銀利是這個家的「團寵」。她是殷家坑村最早的婦女主任,老伴在兒子11歲時意外去世,她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家。如今,她與兒子、兒媳,也就是夏芹的父母同住,40餘年間,從未紅過臉。
每日準備一日三餐、幫老人擦洗身體、每晚給老人泡腳……兒媳殷阿珠日復一日做著這些家務事。正是因為這份「偏愛」,老人根本離不開她。這些年,殷阿珠幾乎沒出過遠門,即便難得外出,一天都要往家裡打好幾通電話。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的日常起居被悉心照料,在外工作的兒孫也總是記掛著她,每次回來看望,不忘帶些保健品。
日復一日,團圓始終是這個四世同堂之家最看重的「儀式感」,即便孫子在香港、曾孫女在德國,他們還是會通過視頻電話的方式,與這個家緊緊靠在一起。
願老人長壽安康,看著兒孫學有所成、事業有成,這就是一大家子最美好的期待。這樣的期待,年復一年,未曾改變。
邢佳音反哺社區託管班。資料圖片 通訊員黃琪媛攝
新寧波人 期待新年有所學、有所成
2023年通過教師編制考試,今年即將迎來人生新的階段,相比不少同齡人,21歲邢佳音畢業即就業的成長道路走得格外平順。
來自河南的邢佳音,在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母來到寧波北侖。父母就職的企業位於北侖大港工業社區,也因此她兒時的記憶大多與這片土地有關。
大港工業社區轄區內有500多家企業,近10萬職工,其中大部分職工來自五湖四海。每年寒暑假,社區舉辦託管班,以解決雙職工家庭的後顧之憂。「我還記得那時候社區開放了好幾個房間,有志願者老師輔導我們寫作業,中飯後大家鋪著蓆子睡午覺。」邢佳音至今記得那一段時光,志願者老師特別細心,不會做的作業會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教;互不相識的小夥伴們經過一個假期的託管,也成了要好的朋友。
邢佳音說,她對教師職業的憧憬,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長大後,她報考了台州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師範)專業,成為一名「准教師」。2021年的暑期,她第一次以志願者老師的身份反哺社區託管班,利用一技之長,為「小候鳥」們提供趣味數學教學。
「新年對我來說,是開啟人生道路上的新篇章。很期待,也希望自己在這個領域,有所學、有所成。」
胡強強正在研製的年糕新品種。 通訊員胡丹丹攝
新農人 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農業行業
在稻田裡養魚,同時還飼養鴨子,通過引入新品種和新種植模式,新農人胡強強將農田的每畝產出提高了近50%。2023年,他又「倒騰」起了年糕。田間地頭,他不僅自己乾得熱火朝天,還帶動周邊人共富,他所承包的1000畝土地,帶動村裡勞動力100餘人,人均年收入從3萬元提高到了5萬元。
2012年,胡強強從部隊退伍,在父親建議下,他頂著大學生和退伍軍人的「光環」回到農村,別人以為他干不長,但好勝的胡強強卻在田間紮下了根。他虛心向經驗豐富的村民請教,開始鑽研農機和作物;他起早摸黑忙碌在田間,以年輕大學生的嶄新思維鑽研科技,不斷引入新品種,通過混養模式提高農田的畝產出;他還教村裡人使用農業機械,培訓植保無人機的使用以及科學田間管理,成了村民的「田間導師」。
2023年是收穫的一年,不過胡強強沒有停止創新,目前他正在研製麻糍年糕、蔥味年糕等新品種。在他看來,創新永無止境,他仍然要不斷地嘗試。「新的一年,我會繼續專注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業科技創新,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他希望以新農人的身份帶動更多父老鄉親致富,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農業行業,真正成為一個「興農人」。
記者陳燁 王昱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