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任「雲南王」反目,龍雲怒斥表弟盧漢:忘恩負義賣主求榮

2022-12-28     史鏡說

原標題:兩任「雲南王」反目,龍雲怒斥表弟盧漢:忘恩負義賣主求榮

據龍雲的英文秘書劉宗岳回憶:1945年11月,被軟禁在南京的龍雲得知盧漢同意將滇軍調往東北打內戰並準備回雲南當省主席後,氣得大罵:「忘恩負義,賣主求榮。」

在這前後盧漢兩次到重慶開會都曾去拜訪過龍雲,而龍雲「一見面就是嚴厲的指責,埋怨盧漢不為他撐腰,有時連罵幾個鐘頭,雖到開飯時間,也不留盧漢吃飯」。

龍雲長盧漢11歲,兩人是表親。龍雲年輕時有一身武藝,很受盧漢崇拜,當龍雲決定出外面闖蕩時,年僅16歲的盧漢追了一路硬要和表哥一起走。兩人加入川軍,後來一同考進雲南講武堂,在滇軍中混出了名堂。

1927年,雲南省長唐繼堯死後,同任鎮守使的胡若愚與龍雲爭權。胡若愚發動突然襲擊活捉了龍雲,並將其鎖在鐵籠中關了一個多月。

擔任旅長的盧漢僥倖逃脫,重新組織起部隊反攻昆明擊潰胡若愚,救出龍雲。至此龍雲控制了雲南,並主政18年。此後盧漢在省內混戰以及對桂系的戰爭中屢建功勞,奠定了自己在滇軍中的地位。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龍雲把滇軍主力全數交給盧漢,由其率領出滇抗戰。那時龍雲主持雲南政務,盧漢統領滇軍在外作戰,兩人情同手足,親密無間。

但龍云為何會對盧漢破口大罵?兩人到底有什麼樣的誤會?

龍雲

「昆明事變」龍雲被武力趕下台

1945年10月3日早上5時,昆明城外突然爆發激烈的槍聲,正在睡夢中的時任雲南省主席龍雲被一通電話吵醒,那頭急促的聲音說道:「龍主席,情況不對,市區突然被防守司令部戒嚴……」話未說完就中斷了。

這時龍雲的衛士也跑來報告:「公館被包圍,司機被隔離在外面進不來。」門口也有人大聲敲門,喊道:「龍主席,杜司令有信給你。」龍雲的妻子顧映秋從門縫裡看到外面有幾個士兵,回復道:「私宅不處理公務,請送到五華山去。」

龍雲意識到出大事了,應立即趕到五華山去,那裡是省政府所在地,駐有他的一個警衛營。他趕緊穿上一身長衫,戴上一個呢帽,把帽檐壓得很低。他的副官探明了公館外情況,公館後門有一條隱蔽的巷子,對面便是龍雲庶務所長的住宅,通過他家便可繞過檢查。

龍雲走在前面,讓他的副官持槍緊跟身後,一旦情況不對便以揭帽為信號,由副官從身後隱蔽開槍。走到一個轉角時,迎面駛來一輛吉普車,上面坐有時任96師師長黃翔,他是認識龍雲的。

不過可能天還未大亮,也可能是龍雲打扮後難以辨認。吉普車沒有停,車上的人只是喊了一句:「老倌,大清早跑出來幹什麼,趕快回去?」龍雲連忙點頭,沒走多遠便遇到了五華山上下來接應的警衛部隊,有驚無險地上了五華山。

眾人聚在五華山上才搞清是杜聿明發動了突然襲擊,龍雲立即給盧漢和各縣保安團發出「戡亂」電報,稱:「杜聿明叛變,立即回攻昆明。」

這時杜聿明也派人送來老蔣簽署的命令「免去龍雲本兼各職,調任軍事參議院院長」。此後,老蔣也數次來電催促,讓龍雲赴重慶任職。很顯然這是要改組雲南省政府,吞併雲南。

龍雲置之不理,他在等自己的部隊。當時留在昆明城內的部隊並不多,由於事發突然,不到一個小時就被杜聿明解決了,僅剩一個警衛營在五華山上與中央軍對峙。

龍雲發出去的電報,也被杜聿明截獲,各縣的保安團要麼沒有戰鬥力,要麼早已被杜聿明解決。此時龍雲唯一的期盼僅剩盧漢。

抗戰剛剛勝利,老蔣為何要冒著內戰的風險武力解決龍雲呢?作為雄霸一方的「雲南王」,龍雲在自己身邊為何沒有一支可靠的部隊呢?盧漢又會作何選擇?

杜聿明

龍蔣關係:從盟友變敵人

早年龍雲與老蔣的關係比較親密,雖然龍雲在與胡若愚的鬥爭中取得勝利,但一時難以服眾。而正在此時,老蔣主導的國民政府任命龍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奠定了龍在雲南統治的法理基礎。

龍雲也投桃報李,給予了老蔣大力支持。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聯合對抗老蔣,龍雲便趁桂系後方空虛之際攻入廣西,逼桂系回軍。

不過龍雲與老蔣的合作本質上屬於利益共同體的相互抱團,因利益而聚也會因利益而散。作為地方軍閥,龍雲更看重的是地方利益。

兩人的嫌隙產生於「圍剿」紅軍時期,紅軍過境雲南時,龍雲並未全力圍堵,而是讓其借道過境。相反,薛岳率領的中央軍追擊到雲南時卻遭到龍雲的阻擾。即便他高規格接待了薛岳,兩人結拜為兄弟,但卻不允許其部隊進入昆明。

這種摩擦在抗戰時期到達了頂點。抗戰爆發時,各個地方實力派人物集聚南京,表示「擁護蔣委員長領導,團結一致抗日」。大家在軍事、政治、經濟上都做出了妥協。

除了眾所周知的調兵上前線抗戰外,一向與老蔣作對的桂系,連自己的銀行、兵工廠都移交給中央管理。而川軍由於領導劉湘過早病故,徹底被老蔣分化,這才有了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閻錫山的山西一度成為日軍重點進攻對象,統治力也被大大削弱。

此時,唯一能保持半獨立狀態的便是雲南。甚至到1941年,雲南仍堅持使用自己的滇幣,而拒絕使用國家統一的法幣。這與老蔣把西南大後方建設成抗日基地的願望是相悖的。

隨著大片國土的淪陷以及日軍完成對中國沿海的封鎖,經緬甸進入雲南的交通線成了中國唯一的物資補給通道,雲南的戰略地位更顯重要。但龍雲與老蔣的矛盾也日益嚴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經濟上老蔣以抗戰為名,先後在雲南設立中央委員會、資源委員會、西南運輸處等機構。中央金融機構不斷滲入,漸漸控制了雲南的財政和礦產。同時,隨著大量駐軍的進入,徵兵和征糧也日益加重,使雲南難堪重負。

對於龍雲來說,失去了經濟便無法養活軍隊,也就失去了一切。因此他對蔣的政策極力抵抗,借各省物資均需通過雲南出口的優勢,強征「特別損耗稅」。中央強令撤銷,卻遭龍雲激烈反抗,最後老蔣只能妥協,中央財政每年給予雲南160萬作為補償。

其二,軍事上龍雲雖然調滇軍主力參戰,但又不顧「國防歸中央,保安歸地方」的命令,自行編組了8個步兵旅。尤其是在保衛國際運輸線以及遠征軍進入雲南的問題上,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龍雲才做出妥協。

電視劇中的滇軍形象

後來,美軍進駐雲南以及從越南敗退的法軍進入雲南,這些外來部隊的軍紀、供給都給龍雲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在此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的協調上,龍雲也表現出抵制的心態。他的反應,使老蔣大為光火。

其三,政治方面龍雲比較開明,抗戰期間雲南有「民主堡壘」之稱,他自己也曾在抗戰後期秘密加入民盟。中共地下黨員在雲南活動並未受太多阻礙,學生愛國運動也在雲南蓬勃發展,軍統特務康澤、沈醉想到雲南抓捕地下黨,都曾遭龍雲抵制。

抗戰期間,龍雲一直與延安保持秘密聯繫。後來發生皖南事變時,龍雲直言不諱地對中央提出批評。此外龍雲也極力改善與各地方實力派的關係,大有聯合一致反蔣的態勢。這是老蔣絕對無法容忍的。

抗戰期間,礙於國內外形勢,老蔣對龍雲以安撫與妥協為主,但也悄悄進行了布局。他以保護大後方國際交通線為名,不斷調中央軍進入雲南,還在昆明成立防守司令部。駐雲南的中央軍最多時有十多個軍,基本上控制了雲南局勢。

隨著抗戰的勝利,老蔣的後顧之憂也已解除,於是第一刀便砍向了龍雲。

抗戰時期的昆明

盧漢的選擇成了左右時局的關鍵

中央軍進入雲南只是吞併的第一步,畢竟如果雙方大打出手,造成的政治影響是老蔣難以承受的,所以他必須繼續布局。

抗戰勝利後,按照波茲坦會議決議,北緯16度以北的越南地區也由中國軍隊受降。這對於老蔣來說是一個絕佳的契機,他想出一個陰招,把滇軍主力調去越南受降,並趁機解決龍雲。

對此,中共地下黨以及民盟方面都對龍雲進行了提示。龍雲的兒子龍繩武也非常反對,但龍雲最終還是接受了老蔣的命令。

從地理上看,雲南與越南接壤,且龍雲與法國殖民者素有往來,調滇軍去越南屬於情理之中,龍雲很難找到藉口拒絕中央命令。

此外越南也是一個讓龍雲無法拒絕的誘惑,在滇軍內部他毫不掩飾自己對越南的野心。如果控制越北地區,雲南豐富的礦產便能直通海外。越北地形複雜,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以作為雲南的後方基地。

龍雲與杜聿明私交甚好。當年杜聿明率遠征軍出征,狼狽而歸,不僅沒有降職,反而升任第五集團軍司令、昆明防守司令,這背後就有龍雲的功勞。而杜聿明自己也形容與龍雲的關係到了「無話不談」的程度。龍雲大概認為杜聿明不會輕易對他下黑手。

作為必要的防備,在滇軍出發前,龍雲特別交代盧漢:「如後方有事,聞訊即火速回軍。」

總體上看,龍雲低估了老蔣的決心,也高估了自己對局勢的控制力。

盧漢率的第一方面軍起初包括:52軍(中央軍)、60軍、93軍。但老蔣還嫌不夠,要龍繩武的暫19師、龍繩祖的暫24師、潘朔端的暫23師一起調入越南,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只答應暫24師留下。

龍繩武、龍繩祖都是龍雲的親兒子。暫23師是由第6旅擴編,旅長龍奎垣是龍雲的侄兒,因為犯錯才被免職,由潘朔端接任。這三個部隊龍雲最親的部隊都被調走了兩個,可見雲南空虛到何種程度。

入越受降時的盧漢(右)

暫24師剛由旅擴編,只有兩個團。更要命的是事發時有一個團放假分散在麗江,有一個營駐防在昭通。昆明周邊各種部隊加起來不到3000人,而且軍官還大多不在部隊。中央軍方面有第5軍、機場守備司令部所屬的4個團、憲兵第13團等部隊,而且經過充分準備,所以他們很快就控制了昆明的局勢。

再看越南方面,滇軍調了8個師,中央軍除最早的派去監視的52軍外,後來又調入62軍、93師、53軍等部隊。大體陣型是滇軍在前,中央軍在後,把守著從越南進入雲南的通道,這也就意味著滇軍回國通道已經被堵死。

這還不算完,10月1日(也就是發動襲擊的前兩天),時任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突然飛至河內視察,實則是觀察盧漢反應。2日,第一方面軍副司令關麟征也突然飛至河內,名義上是看望部隊,實則是去掌握他的嫡系第52軍,並隨時準備取代盧漢。

3日事變當天,空軍副司令也飛到河內給盧漢送來一封老蔣的親筆信,主要內容是讓盧漢勸說龍雲離職,並委任其為雲南省政府主席。老蔣對盧漢可謂恩威並施。

現在到了盧漢選擇的時候了,筆者曾看過許多關於盧漢的文章,他性格內斂、沉穩。擺在他面前的有兩條路:

其一,率領滇軍打回去。但當時滇軍在越南兵力8萬左右,中央軍10萬左右而且還占據有利地形,封鎖了進入雲南的通道,能打回去的可能性並不大。萬一大打出手,激怒老蔣,不僅會危及龍雲性命,滇軍也有可能全軍覆滅。退一萬步說,即使能打回去,無非就是把戰火引向雲南,毒害百姓,這是龍雲和盧漢都不願看到的事。

其二,接受老蔣安排。從私人角度出發,這是對龍雲的背叛。但從整體而言,這是對雲南傷害最小的選擇。俗話說「人往高處走」,雖然盧漢此前未曾有過取代龍雲的野心,但在順勢而為的情況下,「雲南王」職位的誘惑似乎也很難拒絕。

事實上,滇軍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經濟利益和人事安排都有諸多矛盾。1931年,滇軍就發生過四師長倒龍事件,為首的便是盧漢,最後還是老蔣出面平息風波。此後盧漢長期擔任閒職,直到抗戰爆發。一旦進入政治遊戲,人便有了多重屬性,親情恐怕是其中最薄弱的關係。

盧漢最終接受老蔣的安排,寫了一封信讓親信飛往昆明交給龍雲,大概內容是:抵抗無益,徒遭無謂犧牲,並勸龍雲儘快赴重慶任職。

儘管老蔣和杜聿明一再威脅,但龍雲憑藉一個警衛營在五華山上苦撐三天,等的就是盧漢的回應。看到他的來信後,龍雲內心一定是憤怒和絕望的,自己最信任的人,卻背叛了自己。無奈之下,龍雲只能答應飛往重慶任職,實際上是被老蔣軟禁。

盧漢在昆明起義

尾聲:

站在龍雲的立場看,盧漢的行為無疑是對他的背叛,他一時間難以理解盧漢,這也情有可原。但站在盧漢的角度看,自己也是委曲求全,不僅對龍雲個人、對滇軍、對雲南人民都是最好的選擇。

這次事件讓兩人有了隔閡,盧漢也很難找到解釋自己立場、說服龍雲相信自己的機會。直到1949年,國民黨政權處於崩潰的邊緣。龍雲和盧漢都決定率領雲南將領起義,當時寓居香港的龍雲不斷讓親信帶信給盧漢,勸其儘早起義。表示:「滇事由弟主持,外面接頭由兄負責,此前恩怨一筆勾銷。」

同樣的選擇,讓兩兄弟重歸於好。盧漢於1949年12月9日在雲南宣布起義,使雲南和平解放。解放後,龍雲和盧漢都在北京任職,住得很近。據盧漢的女兒盧國梅回憶:盧漢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去龍雲家中拜訪,可見他們已經打開心結,恢復了往日的親密。

老蔣處心積慮把龍雲趕下台,並將滇軍逼往東北打內戰,表面上是成功瓦解了雲南,但他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人心。抗戰勝利後,大家普遍都不願意再打仗,更不願兄弟鬩牆。雲南四季如春,滇軍將領更不願意背井離鄉,遠赴天寒地凍的東北為老蔣賣命。

於是在戰場上,大部分滇軍將領都以起義的方式表達了內心的抗議。1946年5月27日,潘朔端率部在海城起義,他是解放戰爭中首個起義的將領,那時候解放軍甚至還處於明顯弱勢的一方。1948年10月17日,曾澤生率部在長春起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0f2adc138c1d45a15754f65a9a216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