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33年之後再看,溥儀的一生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2020-01-13     雨落電影周刊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是一位遠富盛名的義大利導演。他的電影風格總喜歡在政治與時代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浪漫氣息與心理批判。

其中,作為他的代表作之一《末代皇帝》就是典型例子。從影片中能夠看出,他以一個外者的眼光,看待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波瀾又坎坷的一生。對於溥儀,從小就已經聽過了他的很多故事。比如,三歲就登基做了宣統皇帝,還有很好的老師莊士敦,莊士敦為此還寫了一本書《紫禁城的黃昏》等等。

作為一個外者,也許會羨慕溥儀的一生。但對他而言,這一生是很不幸的。在筆者看來,他最大的幸運,就是走進了撫順戰犯管理所,在監獄的十年時光,是他人生重塑的開始。

他的一生經歷了浪漫的悲劇愛情,江山更迭的政治命運。從他三歲離開醇親王的王府,就註定會被時代的潮流推著前進,很多時候的選擇,都是迫於外界。於他而言,更多的是迷茫與困惑。從第一次從慈禧口中模稜兩可的聽到「皇帝」兩字。到住進深宮大院,再也無法回家的悲痛,即便母親去世也不能再見一面。

這樣怎樣的一段經歷?

通過貝托魯奇的獨特眼光,通過《末代皇帝》也許能夠窺探到其中的一絲曙光。

《末代皇帝》作為一個中外合作拍攝的華語片,也是首部在紫禁城拍的故事片,總能從其中體會到時代的滄桑感。儘管影片略有瑕疵,並不是盡善盡美,但卻將一個封建王朝的落寞表現得非常有氣質。


影片獲得了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等9項大獎,並且獲得了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法國凱撒獎,義大利大衛獎等諸多國際獎項

如今再看,依舊能夠被上世紀的故宮風貌所吸引,為溥儀的愛情所刺痛。

時代碾壓下的動盪起伏

《末代皇帝》採用的是一種閃回的敘述方式,通過溥儀在戰犯管理所的反思與他前段人生的經歷很好地勾勒在了一起。它將鏡頭對準了封建社會的末期,對準了辛亥革命,在這種不同的時代中,作為經歷者的溥儀,在貝托魯奇鏡頭之下,如同一個外者冷眼看待著這一切。

尊龍飾演的溥儀與陳沖飾演的婉容,這對被指腹為婚的愛情,在其兩者的精彩演技之下,依舊能夠令人感到傷感。

通過影片,溥儀的人生能夠分為三個階段。他的第一段人生,是故宮中的青蔥歲月,懵懂中的他就被慈禧定為了下一個皇帝。通過雍容華貴的服飾,巍峨肅穆的宮殿,處處透露著一段封建時代的腐敗,蕭索之氣。這也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最後的印象,還有那整個紫禁城太監離去的那一幕。貝托魯奇鏡頭之下的溥儀,依舊是一個皇帝,有著屬於自己的尊嚴

而他的第二段人生,則是愛情與政治的糾葛。其中,作為溥儀的皇妃因反對他投靠日本人而與他離婚。婉容則在溥儀的漸漸疏遠中,徹底墮落。而溥儀則成為了日本人的傀儡,成為了戰犯。這樣的一段鏡頭,頗有貝托魯奇的風格。能夠通過不同的鏡頭,能夠被人物間的悲痛所觸動,能夠看透時代中的太多荒唐。

而溥儀第三段人生,則是在反思之中的覺醒。戰犯收容所的經歷是他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假如溥儀戰敗逃亡日本,如今留在世人眼中的他,只是一個落敗而亡的人也正是這樣的一段經歷,讓他真正的認清了自己,真正的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再被他人所束縛。

他看到了王朝的落幕,經歷了時代政治的更迭,更體會到了命運如浮萍一般漂泊不定。但他終究不能夠擺脫這個時代。

特別是在人物氣質的淡化與言行的渲染上面,溥儀是一個悲劇的角色。言語上的無知,思想上的叛逆,行為上的束縛這一切都只能使他安於環境。

影片正是通過對時代的解構和重塑,讓人看到了在時代衝擊之下,對自我價值的思索。

歷史的厚重感,就在話語間通過貝托魯奇的鏡頭,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個時代的波瀾壯闊,也是一個小人物的悲歌。

《末代皇帝》這部影片又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反思之下的自我涅槃

縱觀溥儀的一生,能為他三歲就被封為皇帝而感到幸運,能為他的愛情而感到落寞淒涼。透過這些歷史浮沉之下的光陰,看到的是溥儀從禁錮的封建帝王,到淪為階下囚的戰犯,再到受人尊敬的公民。

這一切的得與失,更多的是一個人性格的塑造。

起初的他,是不可冒犯的皇帝,人人敬而遠之,即便犯錯也是別人被罰。對於一個不滿六歲的兒童而言,這樣的教育對於溥儀而言是缺失的。缺少的是對於做錯事之後的承擔責任。

於是,對他而言。有的滿腔的抱負,缺少對現狀的審視與判斷。在日本人的利誘之下,最終還是妄想恢復到以前的生活。

他同樣有著普通人一般的失意與迷茫,有著自己的追求。

但於他而言是一種妄想,與時代背道而馳,註定會被時代所拋棄。影片正是通過溥儀這樣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現了時代變遷之下的悲劇人生。

溥儀的一生值得令人反思,順勢而變更是每個人都應該懂得的生存法則。

這樣的人生才值得珍視。對於此,你怎麼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0QYq28BbDmBVZuPDA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