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千與千尋》中:解讀宮崎駿導演動畫電影的價值與魅力

2023-02-27   狗狗聚集地

原標題:從《千與千尋》中:解讀宮崎駿導演動畫電影的價值與魅力

2001年《千與千尋》在國外上映,上映後反響巨大,也使得宮崎駿的名字一夕之間被熟知。時隔多年,該影片被引入中國,上映後,豆瓣觀影網友給出了9.3的高分,是網友心中不可多得的好影片。

其在當時一舉拿下多個獎項,也是歷史上第一部至今也是唯一一部以電影身份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柏林金熊的動畫作品。

影片講述了千尋一家驅車去新家,途經過一個隧道,由此進入一個奇特的小鎮,她的父母在這裡變成了豬,失去了名字。

千尋獨自踏上了救助父母的道路,在這裡她學會了生存,結交了朋友,同時在這次冒險的旅途中,解救了父母,獲得了個人的成長。

這部影片,很多人評價這不單單是一部簡單的動畫片,透過影片我們能感悟到很多,深層意味或許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同解讀,在欣賞精美動畫場景的同時,人物身上傳遞出的遇事哲學和世人警示,我想才是宮崎駿導演真正想向世人傳達和輸出的。

作為一部電影,我想從三大要素出發,去解讀宮崎駿導演所呈現的價值與魅力!這三部分分別是人物角色,故事呈現以及主題思想!

人物角色:除卻主人公千與千尋外,每個出場的人物形象都很鮮明,涵有深意,通過精良的動畫色彩運用,人物性格躍然於上。

故事呈現:層層剖析如同剝開迷霧般的呈現手法,使得觀影者隨著故事深入的同時,獲得思考和感悟。

主題思想:影片透過故事的展開,通過人物形象引含的喻意,表達的思想,使得主題得到了升華!

一、人物角色:除卻主人公千與千尋外,每個出場的人物形象都很鮮明,涵有深意,通過精良的動畫色彩運用,人物喻意躍然於上。

《千與千尋》中的人物,即便是出場時間很短,人物形象都很深入人心,大到主人公千尋,小到搬運工黑煤球,都說人物是故事之魂!導演就是通過各類人物角色,以及所代表的樣子和喻意,來向我們傳達某種深意。

千與千尋:在困難和誘惑面前,保持真我,學會堅強和勇敢,富有擔當。

千與千尋初到這個神秘國度的時候,是膽小的,怯懦的,離開了父母的保護,當獨自要去解救父母的時候,她的內心是惶恐的。這從影片一開始便能看出,隨著故事漸入,我們能從千與千尋這個人物身上看到改變。

她主動尋求工作,並且在接下來遇到的一系列問題的時候,不再哭泣,而是去面對,去解決,與最初拽著爸媽衣角的那個怯懦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此凸現人物的成長!

為了不被湯婆婆收去名字,她努力的工作,並且接受了湯屋裡的諸多誘惑和考驗,始終保持一顆善良,真我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一切,在實現自我蛻變的時候,也向我們傳達了該人物的性格和其所展現的力量。影片最後她成功的幫助小白龍找回了自我。

無臉男,河伯:形象喻意深刻,透過表象看內里,荒誕離奇的外表下藏著美好

無臉男的出現,是從千尋初到此處,在橋上便於她相遇的。若隱若現,看不見真實表情的荒誕面具臉容,最初也如千尋一般,看起來像個無害的幽靈。

他在隨著千尋偷偷潛入湯屋時,在看到人們逐利的時候,想到了先前的孤獨和被忽視,他學會了用金錢來誘惑人們,並在自我孤獨和被忽視的慾望被滿足後,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越來越笨拙,污濁。甚至透過吞噬的青蛙學會了說話,他用他的方式,討好著面前唯一不為所動的姑娘。

在受到拒絕時,他開始懷疑自我,他開始咆哮,大鬧湯屋,發泄著自己的不滿和痛苦。最終也是千尋用河伯的藥丸解救了他,使得他得已變回原樣。

無臉男的形象,其實暗喻了一種人性的慾望,最初他是人畜無害的,甚至有些可愛,孤獨。隨著人們自我內心的慾望膨脹,想要的越多,越過貪婪,慾望便能夠有著很大的能量,他能夠將人吞噬,摧毀,甚至變得「巨大」,在自我的虛假慾望下,其實內里是骯髒的!而那些我們追逐的,可能不過是障眼法下的流沙!需要我們有一雙明辨清晰的眼睛。

河伯最初來湯屋的時候,是被當做瘟神的,因為人類對於自然的危害,使得他的身上染滿了污臭,難以辨清真身.

他頹靡,痛苦的拖著厚重的仿若枷鎖般的泥垢外衣,散發著陣陣惡臭,在人們的驅趕下進入湯屋。

在眾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時候,是千尋仍然記得自己的本職工作,不以貌取人,給河伯時尚,並發現了河伯之所以如此形象的原因是因為吸收惡劣環境物而受傷。

在她任勞任怨為河伯時尚時,才得已看到河伯的真身,純粹乾淨的海藍色。並且受到了河伯贈予的泥丸獎勵。

河伯的形象,一方面揭示了人類對於自然的迫害,使得大自然在日久的污染中,逐漸失去了本來面容,呼籲人類愛護自然,還原自然的本真面貌。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人類的某種心理,趨利避害,以貌取人,透過河伯這個形象,將此種表現呈現出來,引發觀眾深思。

湯婆婆,小白龍:透過統治者與被支配者兩個主要形象,來顯現「自我」的重要性。

湯婆婆是這個地方的統治者,她通過剝奪每個人的名字,讓他們忘記自我,甘願在此成為她的奴隸!

在這裡名字有了一番別有的深意,一旦你失去名字,你將被湯婆婆永久的困在這裡,受其剝奪,而湯婆婆的形象也刻畫成追逐利益,眼中只有利益的貪婪統治者的樣貌。

甚至她一向在意的小寶寶,在被調包後,她竟然毫無察覺。說明對於小寶寶她僅僅是看其外表,並沒有付諸過多的自我情感在孩子身上。

小白龍是湯婆婆手下,失了名字後,失去自我後,最得力的奴隸工具。因為記不得自己的名字!在湯婆婆奴役下做事,如同麻木的機器。在一次次受傷後,在千尋的呼喚下,漸漸有了意識,想起了自己的名字,從而也擺脫了湯婆婆的控制。

小白龍的轉變,其實也是其失去自我,找我自我的一個過程。在失去自我時,人如同機器,麻木的受人奴役的做事,沒有自我的思想和意識。而在擁有自我時,人便有了想法,思想。不再受奴役,跟隨自我的意識而行為,這也向我們側面說明了「自我」的重要性。

二、故事呈現:層層剖析如同剝開迷霧般的呈現手法,使得觀影者隨著故事深入的同時,獲得思考和感悟。

宮崎駿的這部電影是通過正敘的模式展開的,此種手法,故事是層層推進的,隨著故事情節走高,在引人入勝的過程中,帶動觀眾情緒與思考。

《千與千尋》中,宮崎駿導演巧秒的通過懸念,暗喻,衝突製造等使得故事呈現更生動,從而給予觀眾更優的觀賞體驗。

片中處處安插了懸念,比如:父母在這座神秘小城因貪吃變成了無意識的豬。橋上一直跟隨著千尋的無臉男。以及到了晚上才開始活躍的城市!逐漸顯露出的湯婆婆,鍋爐爺爺,小白龍?他們的所做究竟是因為什麼?

隨著故事,一串串的疑問在我們腦海中閃現,而我們在跟著故事探究這些為什麼之後的原因時,也逐漸剝開眼前的迷霧,在帶入觀眾的情景中,使得觀眾得以思考。從而獲得一定的自我感悟。

除了懸念,在情節引入中,宮崎駿導演運用了衝突,通過衝突的立破來深刻故事。

眾所周知,衝突是電影故事生動的一個必要手法,「衝突」是一種危局,導演在製造了相關衝突後,如何巧秒的化解,而在化解中,使得故事更加立體,飽滿,帶動觀眾的注意力。是導演所要思考的。

影片中,在千尋救助父母,為父母尋回名字的故事中,其實也是在樹立千尋與這裡往常的規章制度不同的一個過程,這便是一個衝突點。

湯婆婆是維護這一制度與政權的,而千尋在解救的過程中,勢必是要打破這一制度才能解救父母。這樣衝突便樹立了起來。

而巧妙的化解衝突,在化解衝突的過程中發生的種種,使得導演所要表達的故事更加的生動形象。

比如最令人深刻的是,千與千尋在救治小白龍的同時,在看到小白龍在空中騰躍時,想起自己小時候溺水時,那條搭救自己的小白龍,而後想起了他的名字,並且告訴了小白龍,這漸漸換起了小白龍的意識,意識的覺醒,想起自己的名字是解除衝突的方式之一。

衝突的立而破,使得故事得以流暢、飽滿的同時,也能夠將故事更好的呈現給觀眾,使得觀眾印象深刻,久久品味,而非乾巴巴的敘述,缺乏對於觀眾的吸引力。

三、主題思想:影片透過故事的展開,通過人物形象引含的喻意,表達的思想,使得主題得到了升華

透過這部動畫電影,我們能夠看到導演宮崎駿的用意,以及從而體現的相關的價值和魅力,主題的升華也是我們深層次解讀電影秘訣的關鍵所在,下面,我就從以下三點主題角度來談下我的認識與思考。

愛護自然,是宮崎駿動畫中不變得彰顯主題之一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中,總會有保護自然的身影存在,這與其導演本身是環保的倡導者有關,有些影片是節選,有點影片則以彰顯人與環境的矛盾而誕生。在這裡,導演也潛移默化的插入了「環保」這一主題印象。

雖然這一主題沒有大篇幅刻畫,但僅從河伯一處,就足以引發我們思考,一直保護我們的自然,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我們卻放任垃圾的外流,污染自然環境。從而使得自然環境千瘡百孔。引人擔憂,也體現了宮崎駿導演對於人類環境的擔憂,呼籲人們保護環境,還原一個清亮的水域。

在慾望下保持自我,不迷失,同時也是自我成長的一個過程!

《千與千尋》中處處體現著自我的價值!在觀影中,導演向我們展示了人在慾望迷失下的種種醜陋形態,以及受慾望支配下迷失的樣子,並向我們展示了慾望乃是人心裡的一個魔障,只有在我們擯棄過多的慾望,才能更加輕鬆的成長。

在此處,名字被賦予了相關的深意,我想這也是影片以「千與千尋」的名字來命名的原由。

在這個城鎮上,只有千尋保有自己的名字!擁有自己的想法,而保有名字也是解除這一城鎮控制的關鍵。

河伯的本真,無臉男的本真,小白龍的本真,甚至湯婆婆的本真,導演在還原這些人本真的過程中,也向我們展現了主人公人物千尋的歷險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一個富有擔當,不再怯懦。勇敢獨立的面對生活的形象。

故事誕生背景下,提醒我們對於時代,人性以及自我的思考

《千與千尋》這個故事是在國外泡沫經濟崩潰的背景下誕生的,結合當時的背景,也能看到導演對於造成當下一個時代的反思。

電影之所以高播放,是讓很多處於那個時代下的國外人能夠從中找到似曾相識的感覺,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所發生的,有引喻當時社會人性的樣貌,在追逐利益下,慾望膨脹下的迷失,貪婪等的負面。從而引發一個時代的崩盤。

國外哲學家海德格爾說,「社會的整個產業發展壯大,人卻永久性的失落了。」

這也由此引發了導演的思考,造成當下的危機究竟是為何?

是人在發展中,社會的與時俱進中,逐漸迷失了自我,在約定俗成的社會規矩下,盲目跟從,心態迷失,精神隕落,成為盲目跟從下不幸的一員,這不是一個人的不幸,是一個城鎮的不幸,是一個時代的不幸。

導演借動畫引喻了當時人們的心態,呼籲人們在名利,誘惑下能夠保持真我!不盲目跟從,擁有自己的思想,自我覺醒,真誠自省。

導演在影片中曾借他人之口而言「經歷過的事情是不會忘記的,只是記不起來而已」。

因而這不是一部簡單的動畫片,是一部成人教育片!影片的內容發人深省,我們在觀影的同時,更應該從導演想要表達的深層含意中悟出一些心得。

這也是宮崎駿導演的漫畫真正吸引我們的價值與魅力所在。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