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丨謝中秀
編輯丨饒霞飛
叮咚買菜告別川渝。
5月22日凌晨0:26,燃次元打開叮咚買菜APP,切換定位到成都春熙路、重慶觀音橋,首頁均顯示「服務調整公告」,提示「本站點將於2023年5月29日18:00停止配送服務」。
圖/叮咚買菜在成都、重慶的服務調整公告
來源/叮咚買菜APP 燃次元截圖
在正式發布通知之前,叮咚買菜撤出川渝的消息就已四散。
5月21日,燃次元在小紅書平台看到,不少川渝地區的叮咚買菜用戶表示「叮咚買菜真的要撤出川渝地區了嗎」「叮咚買菜要溜了?五折快衝」「傳叮咚買菜川渝區域大撤退,29號關閉」。
據消費者反映,站點社群中叮咚買菜客服人員對撤出消息表示,「站點正常營業中」,叮咚買菜APP客服也回復消費者道,「目前您所在的地區、站點均在正常營業中」。
但消費者從配送員處得到的消息顯示,川渝所有站點將於5月29日關閉,「我剛問了配送小哥,這個月29號成都就關了」「全重慶都關了,現在在清倉」。也有叮咚買菜工作人員說道,「明天(5月22日)會宣布,我都在轉租房了。」
對於撤出川渝的消息,燃次元曾向叮咚買菜進行了解,截至發稿,未獲得回復。
但如今看來,撤離已是板上釘釘。
「撤城的消息是這個月中旬突然通知的,沒有正式文件,先通知了內部員工。我們主管也是這幾天才知道的。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會安置員工。」 叮咚買菜重慶某站點工作人員阿林向燃次元表示。
撤離的消息來得突然,卻也可以預料,畢竟當下叮咚買菜的境況並不樂觀。
5月14日,叮咚買菜發布截至3月31日的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結束疫情的需求刺激後,叮咚買菜的GMV和營收下滑明顯。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Q1叮咚買菜GMV為54.52億元(人民幣,以下未標註則同),同比下降6.8%;總營收49.98億元,同比下降8.2%。
營收壓力之下,優化區域布局成了叮咚買菜的選項。2022年以來,叮咚買菜已經撤出廈門、珠海、天津、中山、滁州、廊坊、唐山等多個城市。
5月22日,燃次元在叮咚買菜APP上看到,包括成都、重慶在內,叮咚買菜目前服務的城市、地區僅剩下28個,其中華東占了最大比例,有18個城市。
在每日優鮮的覆轍之後,叮咚買菜的前路未明。
從盈利的角度來看,叮咚買菜不斷傳出捷報,2023年Q1,即使GMV和營收下滑,叮咚買菜的盈利表現良好,當季叮咚買菜凈虧損5240萬元,較2022年Q1的凈虧損4.774億元大幅收窄,Non-GAAP下凈利潤為610萬元。
此前,叮咚買菜也發布過2022年Q4首次單季GAAP凈利潤轉正,實現全面盈利;2022年Q2首次Non-GAAP下扭虧為盈;2021年12月上海地區實現盈利等消息。
但不斷收縮規模之下,叮咚買菜的盈利成色幾何,尚存疑問。更何況,前置倉魔咒也困擾著叮咚買菜。
如今又撤川渝,叮咚買菜求生之路,可見艱難。
01
撤撤撤,再撤川渝
對於叮咚買菜撤出川渝,消費者有遺憾也有理解。
喜愛叮咚買菜的川渝消費者表示,「我附近沒有朴朴,買菜也不方便,全靠叮咚」「我基本上都在叮咚買菜,它的生鮮是真的很不錯,平時送得又快」,以及「叮咚買菜自己出品的東西是真的不錯,晚間買菜也很划算」。
但也有消費者直言,「叮咚買菜價格實在是比起其他APP貴太多,客戶群流失嚴重」「優勝劣汰,不掙錢就只有關門了」「朴朴比它優惠多,品質還好,干不過了」。
燃次元看到,也有廣東地區的消費者吐槽道,「叮咚買菜的蔬菜水果比我當地超市貴一倍,配送又慢,一小時起步,不倒閉才怪」「真的慢得離譜,之前買過兩單,一單配送花了1小時10分鐘,一單花了2個小時」。
圖/撤離之前,叮咚買菜成都、重慶站點放出諸多折扣產品
來源/叮咚買菜APP 燃次元截圖
只是倉皇撤離之下,距離叮咚買菜進入成都、重慶也不過兩三年。
資料顯示,2020年11月28日,叮咚買菜正式進軍西南,首站入駐成都,首批開設17個前置倉。2021年5月20日,叮咚買菜入駐重慶,首批開設20個前置倉。
那也是叮咚買菜大擴張的時期。數據顯示,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是叮咚買菜擴張的巔峰期,平均每月新開2.4座城市,同時叮咚買菜2021年Q3財報顯示,截至當季末,叮咚買菜在全國37個城市擁有1375個前置倉,城市數量較上年同期增加了185%。
但叮咚買菜的規模擴張也到此為止,2021年8月,叮咚買菜運營戰略從「規模優先,兼顧效率」轉變為「效率優先,兼顧規模」,此後叮咚買菜便開始了收縮。首先是放緩了擴張腳步,其次更不停關城。
資料顯示,2022年5月開始,叮咚買菜先後在安徽宣城和滁州、河北唐山、廣東中山和珠海、天津、廈門等城市停止服務。
如今,叮咚買菜又要撤出成都和重慶兩地。
從經濟實力來看,成都、重慶不容小覷。據成都、重慶兩地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成都全市實現GDP2.1萬億元,重慶實現GDP2.9萬億元,在全國各城市中分別位列第七位和第四位。
但兩地生鮮電商競爭也十分激烈。在成都就有多多買菜、叮咚買菜、盒馬鮮生、京東到家、美團優選、淘菜菜、朴朴超市等多個生鮮電商平台。
尤其朴朴超市更是叮咚買菜的強勁對手。在關於叮咚買菜的討論中,不少川渝消費者會將叮咚買菜和朴朴進行對比,也有消費者直言,「自從朴朴來了後,在價格上,叮咚買菜確實比不過了。」
敵手眾多之下,叮咚買菜難以打開局面,有成都市民告訴燃次元,並不知道叮咚買菜,「沒用過叮咚買菜,叮咚買菜是APP嗎?我日常都是線下,或者在餓了麼、美團上買菜。」
也有成都市民表示,「平時用盒馬用得比較多。」
市場不景氣,而叮咚買菜營收壓力巨大,撤出部分城市也是情理之中。
目前,阿林仍在等待自己的「處理方案」,尚不知是否有賠償。對於消費者,已充值的會員卡亦可返還。
有成都的消費者表示,「你直接找客服說要退卡,客服會聯繫你。我今天問了,客服就聯繫我了,不過客服跟我說我已經用了一段時間了,現在退只能退20元。」
叮咚買菜三年川渝苦戰,如今似乎只剩唏噓和一地雞毛。
02
無處安放的會員焦慮
盈利焦慮如緊箍咒一樣套在叮咚買菜頭上。
為了實現盈利,除了不斷撤城、降本,叮咚買菜還在花大力氣打會員的主意。
近期,多名上海、北京的叮咚買菜用戶表示,遇到了配送員上門配送時叨擾推銷會員的情況。
有用戶說道,「叮咚買菜什麼操作?讓配送員上門推銷會員」,以及「坐標北京,昨天也遇到了,大晚上九點多,配送員攔著我不讓關門一直推銷」,還有「配送員就好好送貨,送貨還要推銷會員,婉拒後還不依不饒,說是有任務」。
一位消費者告訴燃次元,她從2018年開始就使用叮咚買菜,並且開通了會員,但前不久確實遇到了一次配送員上門送貨,卻一直纏著推銷會員的情況。
「我用叮咚買菜很久了,其實他們家配送員都很好的,態度也好。」這位消費者表示,「我也就遇到過一次這種情況,後來就沒有了。」
來源/視覺中國
「現在公司有要求,要拉客戶辦會員。」阿林向燃次元解釋,「公司對站長有考核指標,每個月開會員卡最少的三個站點站長,要被降工資。為了完成考核要求,站長就會自己貼錢,讓配送員去拉客戶辦會員。」
「我們站點給配送員的補貼是拉成一單,站長補貼20元,不然配送員不會有積極性去做這個。到現在,我們站長這個月光補貼配送員就花了兩三千元了,有的站長貼得更多。如今站點全撤,也不知道這個錢怎麼找回來。」阿林直言。
叮咚買菜曾經誇耀過自己的會員數據。叮咚買菜曾披露,2021年Q1會員數量達到150萬,平均每個月訂單數達到6.7單,2020年平均每個月花費達到478元,同時會員再次購買的積極性更高,會員12個月和24個月的復購率分別達到64.2%和70.5%。
2022年Q2,叮咚買菜披露服務收入8040萬元,同比88.1%,其中也解釋道,主要是由於訂閱叮咚會員計劃的客戶數量增加。
2023年2月23日,在叮咚買菜舉辦的2023年供應鏈生態峰會上,叮咚買菜首席商品官(CMO)徐志堅也透露,過去一年多,隨著商品力的提升,叮咚買菜會員數量超過400萬。
但現在,叮咚買菜的會員體系正在面臨衝擊。
叮咚買菜2022年Q4財報顯示,當季綠卡會員訂閱服務收入約為6270萬元,與2021年同期相比減少了近10%,較2022年Q3下降了10.56%。有測算顯示,若按連續包季價格每個季度30元粗略推算,叮咚買菜約有209萬名付費會員,為2021年第三季度以來最低點。
加劇的市場競爭,豐富的平台選擇,以及不再有吸引力的會員權益,讓叮咚買菜流失了會員用戶,比如有用戶就表示,「對比之下,買了美團買菜的會員。」也有用戶翻出2021年開叮咚會員的權益與2023年5月的權益對比,直言,「真的現在越來越不景氣了。」
壓力之下,叮咚買菜不得不兵行險著,出動配送員進行會員推銷。
但這似乎只能起到反效果,針對配送員上門時推銷,不少消費直言,「好感不是這麼敗的」「為什麼要給配送小哥定推銷任務呢?最近只能用盒馬了」,以及「讓人推銷到家裡,是多大的安全隱患你知道嗎?再做這種騷操作只會流失客戶」。
不過著急的叮咚買菜,似乎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
03
與時間賽跑
圍繞叮咚買菜的擔憂之聲四起。
5月22日,燃次元在雪球社區看到,有用戶直言,「只有在發達的一線城市才能盈利,無奈之舉」,也有用戶表示,「疫情前就不行了,靠疫情活了一波」。
更有悲觀的聲音表示,「沒有現金流,至少一年無法融資,實質性破產?」 「如果沒有新的融資,並且不盈利的話,叮咚買菜可能是下一個每日優鮮。」
疫情從某種程度上拉了生鮮電商一把。
一直以來,生鮮電商與虧損深度綁定。數據顯示,2019-2021年,叮咚買菜凈虧損額分別達到18.73億元、31.77億元、64.2億元。
圖/2021年Q1-2023年Q1叮咚買菜單季凈利潤數據
來源/叮咚買菜財報 燃次元製圖
疫情之後,叮咚買菜迅速擴張,並不時傳出盈利的聲音。比如2022年Q2,叮咚買菜宣布Non-GAAP下凈利潤2060萬元,首次實現階段性盈利。對於該季度盈利的原因,梁昌霖在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上也坦言,當季的盈利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疫情影響。
但疫情帶來的盈利並不具有確定性。比如在疫情褪去後的首季,2023年Q1,叮咚買菜營收和GMV紛紛同比下滑。
前置倉的模式仍擺脫不了質疑。東北證券曾測算,以一間300平米的前置倉為例,假設客單價60元,單日訂單量完成600-1400單左右,那麼,前置倉模式的履約成本依然高達10-13元/單,基本超過所有生鮮電商模式。
梁昌霖曾描述,經營一年以上,日均單量在1000單左右,客單價在65元的前置倉,是可以賺錢的。
但目前多數站點難以達到此要求。2023年3月,北京一叮咚買菜站點配送員曾向燃次元表示,「平日單會少一點,大概400-500單,周末多一些,會有700-800單。」距離叮咚買菜的盈利要求,相去甚遠。
現在,叮咚買菜把盈利的重點放在了自有品牌和預製菜。
叮咚買菜2023年Q1財報顯示,以預製菜為主的自有品牌商品已經占叮咚買菜整體GMV的19%,其中自有品牌的用戶滲透率已經提升至70%以上,主打家常菜系列的預製菜品牌 「蔡長青」目前月銷量已經超過7000萬。
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上,梁昌霖也表示,預製菜板塊目前是盈利的,並且隨著預製菜板塊規模的擴大、經驗的增長以及供應鏈的完善,盈利能力會越來越強,「希望我們不但能夠成為最大的預製菜公司,也能夠成為最賺錢的預製菜公司。」
這是一個可能的方向。近期賽迪顧問消費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預製菜規模達到5992.2億元,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達到10083.5億元。
過去的兩年,預製菜的發展也證明了其潛力,數據顯示,我國預製菜市場規模由2019年的2445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3459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18.9%。
但這也是一個爭奪者眾多的賽道,盒馬、美團買菜等平台亦瞄準預製菜在發力。
而預製菜、自有品牌商品的研發也需要成本。數據顯示,2023年Q1叮咚買菜產品研發支出為2.11億元,與2022年同期相比下滑10.0%,但也維持了2億元的高位。這也是叮咚買菜自2021年Q2以來,連續第八個季度研發支出在2億元以上。
只是連年虧損的叮咚買菜,其現金流捉襟見肘,叮咚買菜2023年Q1財報顯示,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為-3.07億元。
在流血與求生之間,留給叮咚買菜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題圖及部分內文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文中阿林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