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是一種以快速、無序心房電活動為特徵的室上性心動過速,心電圖特徵為P波消失、QRS波群形態正常、心室率100~160次/分。
社區醫生如何管理房顫患者?在第六屆海峽兩岸全科醫學大會上,河南省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段紅艷副主任以《心房顫動的社區管理》為題,為大家帶來精彩報告。
段博士首先介紹了房顫的基本知識。
房顫的分類
一般將房顫分為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長程持續性房顫及永久性房顫,另外還有一些特殊類型的房顫。
房顫的一般分類
特殊類型的房顫
房顫的患病率
房顫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逐步增加,且男性高於女性。
胡大一及其團隊研究顯示,校正年齡後房顫患病率為0.65%,隨年齡增長患病率增加,中國8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7.5%。
張澍及其團隊研究則顯示,校正年齡後房顫患病率為0.74%,60歲以下男女患病率分別為0.43%和0.44%,60歲以上男女患病率分別增長至1.83%和1.92%。
房顫的危害
房顫的主要危害包括腦卒中及血栓栓塞、心衰、心肌梗死、認知功能下降/痴呆、腎功能損傷。
值得一提的是,房顫引起的認知功能下降/痴呆是獨立於栓塞事件之外的,只要發生房顫,本身就容易發生認知功能下降或痴呆。
房顫導致女性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男性1.5倍,死亡主要原因為進行性心衰、心臟驟停及腦卒中。
房顫的危險因素
可干預的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死、心臟瓣膜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腎病、肥胖、耐力運動不足、睡眠呼吸暫停、甲狀腺功能異常、吸煙、飲酒。
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年齡、性別、家族史、種族、身高、基因、實驗室檢查指標(如左心室肥厚、左心房增大、左心室短袖縮短率降低、C反應蛋白、血漿BNP等)
對可干預危險因素進行有效的管理,是房顫整體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社區管理尤為重要。
隨後,段博士從一則病例入手,詳細講解了社區醫生如何接診房顫患者。
患者男性,75歲,既往高血壓病史,長期服用培哚普利片8 mg,qd,血壓維持於120~150/60~90 mmHg,余無特殊。
主訴:發作性心悸2天,不規則亂跳。
查體:血壓130/70 mmHg,心率75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雙肺未聞及乾濕性囉音。
入院心電圖:正常。
如何接診此患者?
面對可疑房顫患者,應從症狀與體徵、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房顫的檢測和診斷四個方面入手。
症狀與體徵
房顫患者可能出現心排血量下降的症狀,表現為心悸、乏力、胸悶、運動耐量下降、頭暈、休克、心衰等症狀;還可能出現動脈栓塞相關的症狀,瓣膜性心臟病合併房顫的患者,腦栓塞的風險比正常人高17倍,非瓣膜性心臟病合併房顫者高6倍;80~90歲人群中,房顫導致腦栓塞的比率高達23.5%。
體徵一般表現為第一心音強弱不等、心律極不規則、脈搏短促。
如房顫患者心室率突然規整,應考慮恢復竇性心律;演變為房速或房撲,呈等比例下傳;發生完全性房室阻滯或非陣發性交接區性心動過速,如果使用了洋地黃類藥物,應考慮洋地黃中毒三種情況。
實驗室檢查
應檢查血清電解質、肝腎功能、全血常規、甲狀腺功能、BNP。
房顫也可以是某一疾病的臨床表現之一,如重症感染、急性心衰、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等,臨床上需進行與可疑病因相關的實驗室檢查。
影像學檢查
- 心電圖:心律(證實房顫)/有無心室肥厚,既往心肌梗死/有無預激綜合徵、束支阻滯/測量參數,判斷藥物作用/有無其他心律失常
- 其他:經胸超聲心動圖、經食管超聲心動圖、X線胸片、多排CT、心臟MRI
檢測和診斷
- 心電圖
- 動態心電圖
- 起搏器、ICD及長程動態心電圖
- 心臟電生理檢查
- 新型檢測手段包括智慧型手機、手錶、血壓計,以識別無症狀性房顫
完善上述檢查,病例補充如下圖所示:
對於確診為房顫的患者
基層醫生如何開展下一步診療活動?
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