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柔弱的姑娘VS婚後吼娃的老母親,科學吼娃教你溫柔到骨子裡

2020-05-19     糯豆包媽媽

原標題:婚前柔弱的姑娘VS婚後吼娃的老母親,科學吼娃教你溫柔到骨子裡

「文/糯豆包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這車水馬龍的忙碌生活中,誰不渴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

回到家除了柴米油鹽還有動輒令人暴走的娃,淘氣是孩子的天真,但是這份天真把母親逼成了「吼娃狂魔」,你是否也經常吼娃,突然發現自己已經不是婚前柔柔弱弱的姑娘,為生活感到無奈呢?

婚前柔弱的姑娘VS婚後吼娃的老母親案例

我有一個同學,從年輕時就待人溫和,可以稱得上非常溫柔的南方姑娘了,但是婚後完全變了個人,尤其是有了兒子毛豆,每天掙扎在吼娃的邊緣。

小毛豆今年五歲了,正處在小男孩最頑皮的時候。由於疫情期間沒辦法去幼兒園上課,也沒有辦法去小毛豆最愛的遊樂場玩,小毛豆只有每天在家「搞破壞」了。

同學對於小毛豆這樣的行為非常頭疼,因為小毛豆每次玩完玩具都會扔的房間裡到處都是,卻從來不收撿。

這一天小毛豆拿出了水彩筆,把自己的房間牆壁畫了個亂七八糟。小毛豆媽媽看到這番場景,實在是忍無可忍。對著小毛豆大聲說道:「小毛豆!給我整理好自己的房間!立刻!馬上!」

同學說完之後就垂下了頭,因為日常溫柔的她竟然在我這個外人面前成了吼娃的老母親。於是她強裝鎮定地看著小毛豆,怕小毛豆被她給嚇壞了。

結果出乎意料的小毛豆發了一會兒呆,忽然手腳麻利地開始收拾起了房間,小模樣要多乖巧有多乖巧。

我安慰她道:「婚前溫柔是你的優點,婚後扛起帶娃重任也是你的優點。你應該扭轉自己的育兒觀念,在適當的時候也需要「吼一吼」孩子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人們的育兒觀念也在不斷進步。很多父母都拋棄了過去中國式育兒中的許多糟粕,都開始從尊重孩子的角度出發,將科學育兒貫徹到底。

但是我們不妨結合實際想一想,真的有沒吼過自己孩子的父母嗎?這種完美化的親子關係可能只出現在童話故事裡吧。

盡信書不如無書,其實吼孩子這件事情也要結合實際去看,科學吼娃也能在育兒上收到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吼」有利於寶寶成長

1)讓孩子能夠直面自己的錯誤

現在的很多家庭里,孩子往往都是備受寵愛的。在孩子犯錯時,很多家長都會採取講道理,好好溝通這樣的方式。但是由於孩子長期生活在被溺愛的環境中,這樣溫和的表達形式,有時很難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而當孩子犯錯時如果家長採用了吼這樣更激烈的表達方式,孩子就能很直觀地知道自己犯下的錯誤比較嚴重,才會對這件事情重視起來。

2)讓孩子保持一定的緊張感

很多時候孩子在做自己不適應或不願意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時,孩子們往往喜歡拖拖拉拉。比如說督促孩子做作業這件事情,如果家長只是溫柔地跟孩子說,要及時完成作業哦,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把這句話當作耳旁風。

所以很多家長在督促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都會化身虎媽貓爸,通過吼孩子的方式,讓他保持一定的緊張感,有利於孩子培養出規則感。

3)家長情緒的出口

在育兒的道路上,負責任的父母們總是對自己有著很高的要求。但是任何人想要維持一個完美父母的人設,這無疑都是一件非常辛苦並且幾乎不能完成的事情。

有時適當地吼一下孩子也是父母發泄壓力的一個出口,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種種行為會讓父母感覺到非常心累。大部分的父母也只是普通的芸芸眾生,都會犯錯,也都需要釋放壓力。

雖然在這些情況下,吼孩子這件事情是能帶來正面效果的,但是這並不代表任何情形下吼孩子都能起到正面的作用,有些情況下吼孩子相反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這兩種情況出現,請冷靜!

1)把孩子當作發泄對象

成年人的世界總是充滿了各種無奈,我們難免會出現負能量爆棚的時候。

在面對孩子時,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入育兒這件事情當中。因為可能在不知不覺之間,家長們就會把自身的負面情緒,通過吼這樣的方式發泄在了孩子身上。這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非常大的傷害。

2)小題大做

很多家長為了保持自己作為父母的威嚴,總喜歡一點小事就對孩子吼來吼去。

這樣做不僅會讓孩子在父母面前非常沒有自信,同時吼的方式用多了之後也是很難再達到理想的效果的。

科學吼娃教你溫柔到骨子裡

1)點到為止

在對孩子進行說教的時候,我們應該把表情放得更嚴肅,音量提得更高。讓孩子明白,現在父母很生氣,這樣的情況不同於以往,必須收起平時的嬉皮笑臉,認真嚴肅地對待。

在吼完孩子之後,不要真的把情緒帶入其中而上升到對孩子的責罵或責打,要點到為止。

2)直截了當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了錯的時候總喜歡反問孩子:「你知道你錯在哪兒了嗎?」「你知道我為什麼批評你嗎?」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認錯態度不好,而是在他們的認知里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

所以當孩子犯了錯之後,父母應該直截了當的和孩子說這個事情是錯誤的,你需要改正,這樣才能高效的直觀地傳達自己的感受。

3)給孩子改正的空間

孩子在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時,首先要學會接受這個錯誤,然後明白為什麼會做錯,再然後才是進行改正,這是一個並不算短的過程。

所以家長們在這個過程中不要急躁,要給孩子留出改正的空間。這樣也為孩子犯錯這件事留出了一個緩衝期,不僅緩解了孩子犯錯的緊張感也充當了親子關係的潤滑劑。

每位父母都有著鮮活的個性,都有發泄情緒的時候。只要不把孩子當作我們情緒發泄的出口,科學吼娃既是一場親子感情的碰撞,也是我們在育兒道路上的一次成長。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_kWmLHIBd4Bm1__YEx_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