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今世界上最為強大、也最為複雜的武器裝備,航母自其誕生之日至今,已在數次戰爭中展現了自身的巨大價值。尤其在二戰中取代稱霸海洋上百年的戰列艦之後,它就一直是海上無可爭議的霸主。不過,當人們陶醉於航母及由「海空一體化」作戰模式所帶來的巨大作戰威力之際,竭力發展本國航母的同時,也被航母高昂的設計與建造成本所阻遏,以致絕大多數國家擋在了「航母俱樂部」的門外。
事實上,當今航母已成為造價最為昂貴的武器裝備。過高的費用支出使得超級大國也無法隨便裝備的頂級武備。面對動輒數十乃至上百億美元的巨額費用,有時人們不僅會懷疑建造航母是否值得。但如果對其進行分類與分析就會發現,雖然數額高昂,但其中沒有審核出一筆支出是浪費的。簡單地分,航母的成本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即採購成本與使用成本。
採購成本很高。顧名思義,航母的採購成本與其他任何一型作戰艦艇類似,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艦艇在服役之前的一切費用支出。但航母因其固有的特殊性,較之其他艦艇,在採購成本的構成上還有所不同。因此,航母的採購成本又可以分為:船廠成本、航母建造成本與艦載機成本三個主要部分。
(1) 船廠成本
此處所介紹的航母採購成本中的船廠成本,並非是未來建造航母而新建一座專門船廠。事實上,任何一型作戰艦艇的採購成本中均包括船廠成本,船上成本即船廠為了建造某型艦艇而對船廠相關設備,尤其是船台進行的相關技術改進與升級。實際上,船廠成本在整體成本中所占比例並不算很大,但對於航母,尤其是現代的航母,船廠成本的數額通常卻極為高昂,原因在於:
A、 船廠成本是一種一次性付出成本,船廠為建造某種艦艇進行相關設備改裝與升級之後即可長期與大量的建造該型艦艇。二戰中,美國的護航航母「卡薩布蘭卡」級共建造了50艘,頂級艦隊航母「埃塞克斯」級也建造了24艘。因此,分攤到每艘航母上的船廠成本並不多。但隨著類似二戰的大規模武裝衝突不復存在,以及航母的日益發展使其其他成本越來越高,單級航母的建造數量越來越少。二戰後,單級航母建造數量最多的是美軍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計劃建造10艘,已建成了9艘。第二位的是英國的「無敵」級情形航母,也只建造了3艘,第三位是法國的「克里蒙梭」級與義大利的「加富爾」級,均只建造了2艘。其他國家幾乎只建造一艘航母。因此,受制於建造數量的大量減少,船廠成本在航母整體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也就越來越高。
B、 現代航母在技術水平與建造技術方面,即使是10年前的前輩也無法與之同日而語。航母自身新技術與新型建造技術的不斷應用,對船廠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最為明顯的例子之一,就是先在主要作戰艦艇均採用分段建造方式,即在不同的大型廠房中建造航母的不同分段,再將各個分段在船台上組裝成完成。這就要求船廠必須擁有大量規模巨大且設備先進的專用建設廠房與擁有足夠起吊能力與精度吊裝的巨型船台。而這些設施不僅對航母的建造意義巨大,更重要的是,通常情況下也是為航母量身定做的,即除建造航母以外不能用於建造其他艦艇。比較著名的例子之一,即使前蘇聯在建造「瓦良格」號的姊妹艦,當今俄羅斯海軍唯一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號的過程中,突然發現船廠原有的吊車無法滿足吊裝精度,致使整個航母建造計劃全面停止,不得不緊急從挪威進口了起吊能力為1500噸的巨型吊車才使整個建造計劃得以繼續。
尼米茲號航母
2) 航母建造成本
航母的建造成本並不等同於航母的成本,其僅是建造航母本身所付出的成本,數額大約占航母成本總額的20%左右。以美國航母為例:
二戰中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造價1200萬美元(約合今天的19億美元)
二戰中的「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造價3800萬美元(約合今天的60億美元)
曾經最大的常規動力航母「小鷹」號造價4億美元(約合今天的40億美元)
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造價4.5億美元(約合今天的45億美元)
首艘「尼米茲」級航母「尼米茲」號造價18.25億美元(約合今天的50億美元)
F14艦載機
3) 艦載機成本
此處的艦載機成本尚不包括艦載機的有了與彈藥使用費用,僅僅是艦載機本身(可以理解為「裸機」)的採購成本;即使如此,該部分的成本幾乎等同於航母的建造成本。以一艘全裝備狀態下的美國海軍冷戰時期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為例,其共裝備艦載機80至90架,其中:
A、F-14「雄貓」戰鬥機20架 (單價4300萬美元,20架共8.6億美元)
B、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20架 (單價3200萬美元,20架共6.4億美元)
C、A-6「入侵者」攻擊機20架 (單價3000萬美元,20架共6億美元)
D、E-2C「鷹眼」預警機5架 (單價1.5億美元,5架共7.5億美元)
F、S-3A「北歐海盜」反潛機10架 (單價5000萬美元,10架共5億美元)
G、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5架 (單價5000萬美元,5架共2.5億美元)
合計:36億美元
使用起來還真貴。航母高昂的使用費用,也成為考驗新興航母國家發展航母決心與能否長期使用航母的重要因素之一。
航母的使用成本可以看作是航母正式服役之後的所有成本開支,該部分成本是航母整體成本的主要的部分。而使用成本主要由燃料成本、彈藥成本、維修成本與人員成本四部分構成。
A、 燃料成本
航母的燃料成本是指艦載機航空燃料成本與航母自身航行燃料成本兩類。
a、 艦載機航空燃料成本
航母誕生至今,經歷了常規動力與核動力兩個發展階段。兩種航母只要體積相差不大,艦載機航空燃料成本方面相差不大。
艦載機的航空燃料與空軍戰機相比,在種類方面並不存在太大差異,均為航空煤油。以美軍前主力制空戰機F-14「雄貓」戰機為例,其總載油量為9000升,這也就是說,如果一架F-14「雄貓」戰機以滿油滿載狀態執行一次飛行任務,返航時留有20%的油料儲備以防萬一,那麼執行一次飛行任務,僅油料支出就達到上萬美元。如果結合海灣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中,每艘美國航母上80至85架艦載機的「中等數量」與每架艦載機平均每天執行4至5次的飛行任務,就不難理解,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伊始,美國在波斯灣外海準備了300艘巨型油輪的油料供應其部隊,其中將近1/3是專為航母準備的,但僅僅過了不足15天,航母艦載機就面臨了「斷炊」的危險。由此可見,僅僅是艦載機的燃料消耗就十分巨大,而當今世界或許也只有美國才能承擔由此產生的,巨大的艦載機航空燃料成本。
b、 航母自身航行燃料成本
當今世界航母分別採用了常規動力裝置與核動力裝置為自身提供動力。兩種動力裝置使用的燃料不同,也就造成了航母自身航行燃料成本的差異,但隨著技術發展與使用環境的變化,兩種動力裝置各自呈現出了不同的優勢,總體成本在逐漸升高的情況下日趨接近。
首先,核動力裝置在誕生之初,因其固有的技術優勢與當時特殊的使用環境(冷戰),受到了美蘇量大超級大國的青睞,在經過初期沉迷其中的「不理智發展」之後,核動力裝置在可維護性與核燃料更換方面暴露出的巨大技術難度與費用,使得兩國在核動力裝置的使用上達成了共同的技術準則,即「潛艇除外,如將核動力裝置應用在滿載排水量4萬噸以下的艦艇上是得不償失的」核動力裝置的成本主要體現在核燃料更換、核反應堆維護與安全保障三個方面。早期核反應堆的主要問題就是核燃料的使用時間過短,美國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的A2W型壓水堆的核燃料僅能維持4至5年;在美國航母30年的正常服役期內,至少要更換5至6次核燃料,每次更換的成本都在5至6億美元。而其改進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A4W型核反應堆的核燃料雖然能夠滿足航母整個服役期的需要,但是以核反應對結構的複雜化與核燃料濃縮程度的提高而獲得的;這就極大的增加了核動力裝置的維護成本。美軍「尼米茲」級航母對其核反應堆進行一次例行維護(相當於中修程度,不對核反應堆核心部分進行拆解)需要3至4個月的時間,花費2至3億美元;航母整個服役期間,類似的維護要進行3到4次,而且隨著航母服役時間的增長,維護的時間與成本也會增加。因此,在冷戰已經結束,地區衝突與局部戰爭成為戰爭主要形式的今天,航母不僅顯得大材小用,也顯得過於昂貴,尤其是其核動力裝置顯得有些雞肋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美軍在退役其常規動力航母的同時,在未來新型航母的初期7種方案中,竟有3鍾是常規動力方案,1種是核動力、常規動力混合方案。
其次,正當因核動力裝置因其不足逐漸暴露,新型航母出現在核動力與常規動力之間游移不定的情況時,一個長期存在,但之前並不明顯的因素使世界海軍當中產生了以核動力裝置全面取代常規動力的呼聲,這個因素就是油價。至今,航母用常規動力裝置雖然在技術上與二戰期間的類似裝備不可同日而語,但燃料上依然使用以重油(蒸汽輪機)、煤油(燃氣輪機)為主的礦石燃料。而現階段油價的上漲已經使艦艇的每次出航成本日益高昂。雖然,航母可以使用核動力,但以航母組成的特混編隊中的其他水面艦艇則不得不依賴頻繁的燃料補給,因此核動力航母的航程優勢無法得到體現。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手段,就是實現整個艦隊的核動力化。按照美國海軍計算,如果以當今石油價格趨勢來看,當美軍新一代核動力航母正式服役時,構建核動力特混編隊的成本將與現階段特混編隊的成本基本持平。
剛服役時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性能還不錯
B、 彈藥成本
彈藥成本主要指航母艦載機的彈藥成本與特混編隊中其他艦隻所產生的彈藥成本,以及進行彈藥補給所產生的運輸成本。以美國主力航母「尼米茲」級為例,其航母在彈藥滿載時,彈藥總價格在13至15億美元左右,但只夠全部艦載機使用12至15天。以特混艦隊中的各種補給艦進行一次完整彈藥補給需花費1億美元左右。如果在海軍基地進行彈藥補給成本稍低,但也在8000萬美元左右。而特混艦隊中其他艦艇在彈藥方面的花費同樣不菲。美軍在一份總結伊拉克戰爭的報告中曾經提到,在一個以一艘航母為核心構成的特混艦隊為例,所有護航艦艇在整個伊拉克戰事過程中共花費了20億美元左右。
維修中的航母
C、 維護成本
維護成本通常是指航母在服役期間進行的例行維護以及中修、大修所產生的成本。將航母的全服役期的維護成本平攤到實際服役的每一年中,航母每年的維護成本大約是其造價的1/8。
美國「尼米茲」級大型航母造價為35~50億美元,法國戴高樂級中型航母造價約20億美元。其中: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美國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老九「里根」
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造價約40億美元,每年使用和維修費近4億美元。
僅看服裝就知道兵種很多
D、 人力成本
航空母艦是一個浮動的大都會。一般,大型航空母艦有艦員5000多人以上,而美國的「卡爾·文森」號則多達6300人。這樣,航空母艦每天需要生產淡水30多萬加侖(一加侖=3.785升),供應主食、蔬菜、肉類等10餘噸。僅這些艦員的工資和津貼就相當可觀。尤其是飛行員,每人的年薪都在六位數以上。航母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可融納約6000人的浮動堡壘,而這座堡壘所需供電量大約與一個擁有十萬人口的小型城市相當。除供電之外,航母艦員日常生活及薪金也需要巨額資金。事實上,航母是每年可吞噬掉數十億美元的龐大吞金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