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今天的文章開始之前,我想先問你個問題:在你眼裡,醫生是一種什麼樣的職業?
你看到過排隊4小時,看病5分鐘的醫生,那你知道他們日常工作的全部狀態嗎?
你聽說過醫生「最忙」,但你知道他們能忙到什麼程度嗎?
當你和家人生病時,你會把醫生當作「神」——
但事實上他們和我們一樣,他們有家庭、有理想,會疲倦,會失望,他們其實就是身邊的你我他。
今天這篇文章,想讓你看到兒科醫生的另一面。
作者|小樓 來源|小樓聊心理
01 、
帶孩子,你最怕的是什麼?
大多數朋友告訴我:最怕孩子生病。
因為看個病太難了,常常排隊就要幾個小時,如果遇到流感季節,醫院簡直人滿為患。
而且孩子痛苦,家長焦慮。
但這還只是感冒發燒,如果是重症呢?
大部分朋友搖搖頭說:那可真不敢想像......
很多人不敢想像孩子重病的樣子,但是有一些人,卻要天天面對孩子生死存亡的問題,他們就是ICU病房中的兒科醫生。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人間世》,其中一集就講到兒科醫生。
02、
這一集的主人公叫朱月鈕,今年40歲,在小兒重症監護室擔任主治醫師已經12年。
兒科醫生工作強度非常大,每天都像期末考試,天天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兒科被稱為「啞科」,因為很多孩子太小,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感受,根本問不出症狀,醫生必須像偵探一樣抽絲剝繭,猜測出病因,即便猜不出,也要在短時間內拿出救命的方案,不然孩子的生命可能就沒了。
為了搶救爆發急性心肌炎的小女孩,朱月鈕在病房焦急地守了116個小時,整整4天半。
直到孩子醒來的那一刻,她才鬆了一口氣。
這種危急情況幾乎天天發生,朱月鈕每天都在跟死神搶人。
雖然這麼辛苦,但看著孩子們出院後,朱月鈕還是感覺很值得,她說:
看到這些,我還是有小小的成就感,感覺沒有白來一趟人世間。
03、
但是,這樣的工作讓朱月鈕難以兼顧到家庭,她自感虧欠了家庭太多太多,尤其是女兒。
女兒成績下降,她火氣一上就罵了女兒一頓,丈夫看不過懟她:「你又不負責教她,憑什麼指責她!」
這句話讓朱月鈕啞口無言。
女兒的家長會、演出彩排,她沒時間去。
接女兒放學,她也能給忘了。
為了搶救病危的孩子,她三天沒回家。
孩子情況穩定下來,她也疲憊不堪,這時想到自己女兒沒人關心,她終於忍不住哭了。
對女兒,對丈夫,她充滿了愧疚和自責。
她渴望停下來陪陪家人,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可是一想到病房裡那些急需救治的小生命,她怎麼能停?
04 、
最近更讓她失落的,是她搭檔工作了十年的同事老張要離職了。
在朱月鈕眼中,老張醫術好,工作很勤懇,兒科醫生的工資一直不高,工作強度很大,他從不抱怨,是ICU這個女人堆里的「男神叔叔」。
但是醫生晉升需要看學歷,老張只有本科學歷,雖然在工作上已經是骨幹,卻因為學歷不夠,晉升之門被牢牢關緊。
對醫生來說,如果無法晉升,就意味著」沒有未來「——老張只能黯然離場。
老張成了科室建立4年來辭職的第5個醫生。
辭職的人多,入職的人還少。
因為兒科工作強度巨大,很多人都吃不消,收入卻並沒有比別的科室高,算是」性價比「不太高的選擇,所以很多醫學院學生畢業後不願意選擇兒科。
醫生內有一個順口溜叫「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
就連醫院的主任都感慨:
兒科醫生沒人當,不僅我們這樣,其他外地醫院也是這樣,醫院建的也很漂亮,但就是缺兒科醫生。
我每年都想招一些年輕的大夫,真的好難啊!其他科室2個名額,有6個人報名希望進去他們科室,而我們科室有8個名額,只有1個人來報名……
05、
這些都還不是最鬧心的,最鬧心的,是兒科醫生經常被投訴。
一個不滿一歲的孩子因為酸中毒被緊急送往科室,生命危在旦夕。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另一位患兒家屬跑來要求朱月鈕給孩子轉到普通病房,情急之下她說出一句,「我現在沒空給你講這個事,我現在裡面有個病人要死了。」
因為這句話,家長就去醫務處投訴了她。
朱月鈕遇到的問題,很多兒科醫生都遭遇過,投訴還只是」最不糟糕「的情況。
2016年,一名5個月大的患兒因重症肺炎急劇惡化搶救無效死亡。家屬集結數十人打砸醫院兒科病房,辱罵醫務人員,並毆打一名懷孕六個月的護士,打人者邊打邊罵:
我的孩子沒了,你的孩子也要一起陪葬!
2017年,一名新生兒在搶救31小時死亡後,患兒家屬拒絕屍體解剖,一口咬定是醫院注射疫苗致死,索要120萬元賠償,將屍體停在兒科病房,持刀追砍醫務人員,到兒科科室打砸一通。
06 、
人人都會算性價比,兒科醫生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無法平衡家庭和工作,但工資又不高,晝夜不休地挽救生命,卻連起碼的尊重都無法獲得,誰還想做這樣的工作呢?
所以更大的危機也就出現了——兒科醫生正在加速流失。
根據《2017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千名兒童的醫師配比僅為0.55人——一千名兒童只能分到半位兒科醫生。
上海基本上每個醫院的兒科平均要排隊4小時以上;
深圳某醫院一名兒科醫生一天看了將近300個病人,是普通門診工作量的三倍;
一遇上流感季節,多地醫院醫生超負荷工作,發布兒科暫時停診的公告。
繁重的工作量讓他們相繼病倒,即便堅持帶病上崗,也無法滿足孩子們的看病需求。
兒科醫生短缺,最終嘗到苦果的,就是孩子和他們的父母。
當正規的大醫院醫生供不應求,家長只能去一些小醫院甚至不正規診所就醫,孩子健康難以保證。
12月4日,西安的楊女士想帶4個月大的孩子治療咳嗽,但醫院等待時間太久,她就帶孩子去了當地衛生服務中心檢查。
醫生建議孩子做推拿,誰知推拿幾十分鐘後,孩子竟然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楊女士追悔莫及,她說:
如果那天我去了大醫院,如果我是在男醫生那兒排隊,是不是這些事都不會發生?寶寶說不定還活得好好的。
看到這心裡升起一股涼意,大醫院排不上號,小診所存在風險,家長也好無奈!
提升兒科醫生待遇?改善兒科醫生的晉升制度?這些都遠不是僅憑個人力量就能迅速改變的。不過有一點確實是每一個爸爸媽媽可以做到的,就是體諒兒科醫生。
除去醫生身份,兒科醫生其實只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們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兼顧所有孩子;他們也有喜怒哀樂,會因為病人抱怨、投訴、不理解感到委屈難過;他們也有家庭有孩子,會因為無法平衡事業和家庭而自責......
不少兒科醫生都坦言:我不怕累,但很怕怨。
尊重兒科醫生,愛惜兒科醫生,希望這個行業未來有更多新生力量,有經驗的醫生不要流失,否則,未來受傷害的,還是每一個有孩子的家庭.......
小樓,心理學作家,關注家庭心理、女性自我成長,著有書籍《自我覺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榮獲中國出版協會「百部家庭教育指導讀物」獎。和小樓一起學習心理學,解讀人心迷局,發掘內在力量,活出美麗通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