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父母世界Parents的讀者互動群里,大家聊到了一個熱搜話題「當90後或成了父母的樣子」。
剛開始大家是各種歡樂吐槽,後來聊到了一種讓很多媽媽都感到焦慮的問題——曾經那些我們很反感的媽媽的教育方式,現在自己做了媽媽,會時不時的像魔咒一樣出現在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
@可愛范小范
當你3歲的兒子梗著小脖子,拒絕撿起地上的玩具,你瞪著眼睛嘴裡不自覺地冒出一句:「我可數了啊:一、二——三!」的時候,你的頭腦里會忽然閃回出自己母親年輕時的樣子, 忽然發現,你的語氣、聲調,連數數字的節奏都和自己的母親一模一樣。
@MandyMa莉莉
你正在忙著做飯,你7歲的女兒不停地在旁邊問及她找不到的一本漫畫書,你隨口就說出一句:「不知道,在我腦袋上呢!」的時候,你是不是會被自己嚇到, 那句自己母親當年一句非常不耐煩的獨特語言,二三十年後從你的嘴裡再次出現?
「怎麼會這樣?」
為什麼我們對孩子說出來的話和自己母親說的一模一樣?
今天為了解決大家的這一焦慮問題
我們特意邀請到新世紀醫療的
兒童心理諮詢師李林霞老師
為你排憂解難!
李林霞
新世紀醫療兒童心理諮詢師,新世紀健康管理學院資深教育專家;畢業於加拿大百年理工大學早期兒童教育專業,多年來致力於學齡前兒童家庭教育課題研究。
01
天呀,育兒方式也遺傳嗎?
「
親,別甩鍋了!
你的育兒方式與原生家庭的影響有關,與耳濡目染有關。
」
模仿你媽是一種本能
由媽媽一手帶大的孩子,在嬰幼兒期,媽媽就是最為主要的可以互動、交流的對象。我們最早學習的溝通方式主要來源於媽媽。也就是說,我們的未成年期,特別是嬰幼兒期,是被浸漬在媽媽與我們的互動、交流中度過的,所以模仿媽媽的溝通方式是一件非常自然又本能的事情,是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
習慣性反應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DanielJ. Sieg)認為,人的大腦神經元(即腦神經細胞)更傾向於以既定模式流動。當我們長大成人做了媽媽以後,因為角色的一致性,讓我們經常會遇到與我們的母親一樣需要應對的場面,就像我們前面的第一個例子裡「孩子不聽話,把玩具在地上亂扔,地上一片狼藉」。同樣的情景,會讓我們的大腦瞬間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應,於是,嘴裡就發出了和自己母親一樣的聲音。(《The DevelopingMind》丹尼爾· 西格爾著)
壓力讓你失去思考
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時,大腦往往無法正確思考。就拿上面的第二個例子來說:當孩子的小嘴總像小蜜蜂似的,不停「嗡嗡嗡」地打擾到你本來就已經緊繃的神經時,你的感覺就是,沒有辦法、頭痛、身心疲憊,孤立無援…… 這個時候,大腦就會不自覺地去到那些由嬰兒時期形成的神經通路,很難抑制,過後才會意識到正在重演自己母親的育兒模式。
02
不想這樣,我應該怎麼辦?
「
不要因為自己過去心靈受傷就去遮蓋或者遠離,其實你只是不敢去面對。
」
冷靜下來,然後克制
韓國催淚公益片《我成為了母親的母親》
冷靜地分析原生家庭母親的做法,認清楚哪些是自己想要摒棄且不願意傳承下去的。就像韓國催淚短片《我成為了母親的母親》里,同樣是母親行為的延續,卻是正面的傳承。不要因為自己過去心靈受傷就去遮蓋或者只是遠離,其實你只是不敢去面對。那些你想要改變的做法,比如,缺乏耐心,不相信孩子,簡單粗暴等等,因為多年原生家庭的生活,它們一直就存放在你的大腦里。即便我們曾經因為受到傷害而賭咒發誓,絕不重複父母的做法,讓孩子再受傷害,即便我們會因為使用了簡單粗暴的做法而出現條件反射式的恐懼牴觸情緒,但是如果不能做到冷靜分析和深刻反省,我們也很難做到完全清除掉那些自己大腦里本來就有的交流模式。
和解,對父輩對自己
不要總是抱怨甚至怨恨,要弄清楚自己母親那些簡單粗暴的育兒方式的由來:除了個人的思維方式、情緒控制能力,價值觀取向等原因以外,時代局限性的影響恐怕要占很大的比重。與今天相比,當年我們父母所處的社會環境,思想觀念陳舊,教育理念更是陳舊。在那個溫飽還是大問題的年代裡,不會有更多的人去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三字經里的「子不教,父之過」,讓我們的上一代以及上多少代的父母倍感壓力。但是,怎麼「教」?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沒有人去研究。舊的教育理念就是把孩子當作需要教化的「小個子的成年人」來教育,「簡單粗暴」就可想而知了。弄清楚了這一點,我們才可以走向第三步,因為我們已經進步到了新的時代。
換位思維
20世紀著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就曾經指出:「教育應該不再只是提供知識,而是要發展思維——要找到最適宜兒童自身發展思維的環境和方法,為不同年齡、不同思維發展階段的兒童提供差異性的適宜活動」。(《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 讓·皮亞傑著)也就是說我們家長要認識到:兒童與我們成人有著不一樣的思維方式,我們要用兒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來與他們互動和交流。比如遊戲的方法,就是很好的寓教於樂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提高認識,發展能力。另外,輕鬆愉快的方法,也可以幫助父母儘量避免與孩子對峙的場面,從而徹底抑制家長不願重蹈原生家庭母親覆轍的夢魘再現。
03
4步走,和孩子親密起來
「
如果我們真正做到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就會發現,大部分時候孩子給我們找麻煩,真的不是他們主觀故意的。
」
放下「孩子故意找麻煩」的心理結論
「孩子總是故意找麻煩」,這往往就像一根導火索,會引爆我們的脾氣,導致我們像上一輩家長那樣簡單粗暴。「社會心理學」在解釋「人類侵犯行為」的時候指出:「當人們認為他人故意給自己製造麻煩或者傷害到自己時,往往會產生憤怒的情緒,而當人們認為他人是無意間傷害自己時,就不會產生憤怒。」(《社會心理學》 侯玉波編著)
尋找神獸「胡鬧」的原因
如果我們真正做到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就會發現,大部分時候孩子給我們找麻煩,真的不是他們主觀故意的。
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一個剛剛上小學一年級的7歲男孩,學習成績中上等,性格隨和,在家長眼裡是個聽話的好孩子。可是就在離期末考試還差2個星期的時候,孩子突然說不想去學校了。一開始家長認為問題不大,可是經過一個多星期的纏鬥,家長已經失去了耐心,認為孩子是故意找茬兒。於是孩子的父親就採取了非常手段,連打帶罵,強行把孩子拖拽到學校,但是第二天一早,孩子故伎重演,繼續抗拒去學校。後來,身心俱疲的家長經過多方求救,終於在一位專家的幫助下找到了原因:孩子在學校遇到了霸凌。知道真正的原因那一剎那,家長抱著孩子悔恨交加,淚雨滂沱。
是不是對孩子的要去過高了?
不切實際地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往往是家長經常批評孩子的理由。因為孩子沒有達到我們的過高要求,我們就會看孩子不順眼,就會動不動惱羞成怒,不停地走進「我教育孩子的樣子跟我媽一模一樣」的怪圈,因為自己原生家庭的父母也曾那樣「望子成龍」過。
經營思維對待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在我們的所有人際關係中應該占據最為重要的地位,因為這關係到我們的家庭幸福,還有孩子的一生幸福。如果我們家長能夠把在社會生活中處理各種關係的技巧,比如,積極傾聽、尊重對方、真誠坦率、真誠欣賞等等,都運用到親子關係當中,理性生活,理智分析孩子的問題,我想我們做父母的就會少犯很多錯誤,我們的孩子也就會少出很多問題。我們也就不會一再陷入「我教育孩子的樣子跟我媽一模一樣」的夢魘中去了。
各位釋懷了嗎?
不需要焦慮,更不需要恐懼,
和父輩和解,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
每個媽媽都會是最棒的超人!
京選好禮送不停
掃碼查看更多摯愛之選
監製/ 鄭鑫
編輯/ cici、李闖
撰文/李林霞
視覺/佩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uwSSnIBnkjnB-0zkiO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