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揚州社區民警戴華編織一張溫暖群眾的「心網」

2019-09-10     儀征檢察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通訊員 江公宣 記者 韓秋 顧瀟

在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東苑社區,只要提到社區民警戴華,居民們總會豎起大拇指誇讚一番。在他們眼裡,戴華一年四季總散發著為人民服務的芳香。46歲的戴華1997年從江蘇警官學院畢業參加公安工作,紮根基層22年,在社區民警的崗位上干出了大名堂。因工作出色,她先後被評為「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巾幗標兵」等稱號。同時被評為「江蘇省十佳巾幗好網民」、江蘇「十佳網絡公益達人」。「中國好網民·江蘇榜樣」的她還是一位「網紅級警花」。9月9日,中央、省市多家媒體來到當地聚焦了這位全國「尋找最美基層警察」江蘇候選人之一的戴華。


用腳底板走出社區的安寧

東苑社區,江都城區的城中村,雜亂的建築、逼仄的巷子裡有1100多戶人家,6100多常住人口,暫住人口上千人,社區治安狀況複雜。「過去日子過得亂糟糟的,可自從來了戴華,心裡敞亮了。」90歲的董福蘭動情地告訴記者。老小區里老人多,戴華一有空就陪他們聊天。先是一聲「大爺」「大媽」親切又自然,聊上一會,不覺中她的手已和老人牽在一起。

但真正讓群眾心裡順暢,要能為他們解難題。高修華老人說:「以前社區賊多,誰不怕啊!」現在大變樣了,戴華的處警記錄顯示,轄區發案數從過去每年的30多起下降到每年4起左右。居民們說,戴華這些年沒少吃苦。自從她來到東苑社區後,就紮下了根,她花了半年時間把轄區1000多戶家訪了3遍,手機上存了4000多個居民的手機號碼。她的腦子裡似乎裝了「人臉識別系統」,看一眼就知是不是新來的暫住者,犯罪分子自然望風而逃。


以網為媒首創新型警務模式

戴華深知,讓服務執法更加貼民心、近民意,必須創新完善「網際網路+服務」平台,她積極發揮專業特長,在網上警務室上建立社區QQ群、微信、網上警務和公安微博,首創了警務微博、空中巡邏網、空中警務室信息化等新型警務模式,進行普法宣傳教育、獲取案件線索、化解矛盾,還推出失物招領、預約服務、在線交流等功能。

暑假,她最擔心孩子溺水,防溺水的安全提示簡訊連續發;高溫,怕老小區電線走火,用電安全的提示信息必不可少;詐騙多發,居民們會收到防騙知識;逢年過節,誠意滿滿的祝福送到各家各戶。這些年來,戴華發布微博37000多條,發布簡訊200多萬條,在網上接受諮詢17000多人次,接受報警求助近500人次,極大方便了轄區群眾。她的微博擁有10多萬粉絲,閱讀量達2.1億人次,先後被評為江蘇省十大政務微博,還受到國家網信辦和公安部聯合表彰。

熱心公益做百姓的貼心人

社區重殘退役軍人丁增明常念叨:「戴華比我的親閨女還親!遇到她,真是天上掉下來的幸福啊!」在東苑社區,只要提到戴華,居民總會豎起大拇指誇讚一番。這是因為戴華一片丹心,她是群眾的貼心人、暖心人。

這些年來,戴華堅持以「網際網路+服務」為平台,參加江都好人聯合會、「龍川情」優撫事務所,重點關愛轄區生活困難的下崗、失業、無業等弱勢群體,主動幫助照顧養老院、敬老院及轄區的孤寡老人,每年籌集5萬餘元資金幫扶貧困學生11名和55戶困難家庭。積極充當獻愛心使者、巾幗志願者、無償獻血志願者,從事志願活動2300餘個小時。

這些年來,戴華還通過現實與網絡的志願團隊,免費提供尋親服務,她讓分別34年的浙江戰友聚首;使離散39年的兄妹重逢;幫助離開家鄉60多年的上海老太完成落葉歸根的夙願;讓失聯51年的好同學、好姐妹相擁……如今戴華成功使23名退役軍人實現了重逢夢,為198對失散已久的親人圓了「團圓夢」。

(通訊員供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pjYGW0BJleJMoPMWxF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