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山海經·海內南經》:狌狌知人名,其為獸如豕而人面。
狌狌可能是某種靈長類動物,最接近的就是這種白頰葉猴,可吃了它的肉就能跑得很快,這話不知從何說起。
《山海經-南山經》:又東四百里曰洵山。其如多金,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其名曰。
圖為和「」最相似的高鼻羚羊,因為它的鼻子很長,垂下來遮住了嘴巴,所以可能讓人誤以為它沒有嘴巴。
《山海經·南山經》「杻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現代認為是非洲的霍加狓。它的各方面都和《山海經》中的描述很像,狀如馬,白首,文如虎,赤尾。
還有人認為是已經滅絕的非洲斑驢。
《南山經》:「亶爰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又名靈貓,形狀像野貓卻長著像人一樣的長頭髮。一身具有雌雄兩種器官。很多學者認為類可能是非洲的斑鬣狗,因為雌性斑鬣狗長有假陰莖,可能會人誤以為是雌雄同體的動物。
《山海經》中人首鳥身的不祥怪物鴸。
現代人認為鴸就是貓頭鷹,而且貓頭鷹也被視為不祥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