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反覆復的皮膚瘙癢怎麼治?中醫有法子,需了解

2019-11-28     素檏育兒莎莎姐

皮膚病我們都不陌生,這真是令大家頭疼的一類疾病,讓患者身體飽受折磨,影響患者形象,還容易反覆發作,只要被它纏上了,想擺脫它真不是一件易事。瘙癢是皮膚病最為常見的一種症狀,對付皮膚瘙癢,老中醫李成光這樣做。

驗案1:王某,女,41歲。2012年11月19日初診。

全身皮膚瘙癢1月余。全身皮疹、瘙癢,雙手指麻木,無口乾、口苦。舌淡,薄白苔,脈略滑。

辨證:風濕熱郁肌膚。

治法:疏風養血,清熱除濕。

選方:消風散加減。

藥物組成:荊芥10g,防風10g,生地黃15g,當歸5g,丹皮15g,赤芍15g,土茯苓30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甘草10g,薏苡仁15g,白朮10g。3劑。

二診:皮膚瘙癢明顯減輕,手指麻木好轉。舌淡,白苔,脈略滑。繼續服用3劑而愈。

按語:風毒之邪侵襲人體,與濕熱相搏,內不能疏泄,外不能透達,郁於肌膚腠理之間而出現皮疹、瘙癢。本類疾病治療在疏風養血基礎上常加清熱祛濕之土茯苓、地膚子等藥;血分熱甚,加赤芍、丹皮、紫草等清熱涼血之品,使風邪去,濕熱除,血脈和,則瘙癢自止。若氣血虧虛明顯者則不宜用本方,因疏風藥、祛濕藥易耗傷陰血。另,服本方時不宜食辛、辣、魚腥、厚味、煙酒、濃茶等。李老指出,本方妙在用當歸養血兼可活血,體現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2.驗案2:王某,女,28歲。2013年2月2日初診。

反覆皮膚丘疹伴瘙癢10年,再發1周。每於冬春季節交替時出現,成團狀,色紅,觸之礙手,無發熱,口乾,口渴,無汗,小便黃,大便偏干。舌紅,白苔,脈略弦。自訴其家裡冬天菜肴多有溫補之品。

辨證:血分鬱熱。

治法:清熱祛濕止癢。

選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藥物組成:紫蘇葉10g,連翹15g,赤小豆30g,苦杏仁10g,黃芩15g,生甘草10g,赤芍15g,牡丹皮15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土茯苓30g,生地黃15g。5劑。

2013年2月12日回訪,患者訴服藥後症狀基本緩解。

按語:多數民眾有冬季進補的習慣,盲目食用很多大熱大補之品,形成鬱熱。初春人體陽氣開始升發,積蓄已久的鬱熱從內而發,引起一系列臟腑鬱熱之證。鬱熱波及血分,則現皮疹瘙癢。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出自於《傷寒論》,第262條曰:「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李老在臨床多用此方治療濕熱兼表的陽黃,以皮膚瘙癢、水皰、糜爛、滲出等為特徵的皮膚科疾病,及以發熱、水腫為表現的急性腎小球腎炎等疾病,且臨證中常以紫蘇葉代替麻黃,以防麻黃辛溫發散太過引起燥熱內生。

3.驗案3:李某,女,58歲。2012年4月14日初診。

皮膚瘙癢1年余,皮膚散在皮疹、皮屑,熱感明顯,口乾,咽燥。舌邊紅,苔白,脈弦略數。辨證:血分鬱熱。

治法:清解血分鬱熱。

選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藥物組成:紫蘇葉10g,連翹15g,赤小豆30g,苦杏仁10g,黃芩15g,甘草10g,赤芍15g,牡丹皮15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浮萍15g,土茯苓30g,生地黃15g。5劑。

二診:皮膚瘙癢明顯減輕。守原方再進5劑後瘙癢緩解,皮疹完全消失。

按語:《傷寒論》第262條曰:「傷寒,熱瘀在里,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錢氏注曰:「瘀者,言留蓄壅滯也。傷寒之鬱熱與胃中之濕氣互結,濕蒸如淖淖中之淤泥,水土黏濘而不分。」李老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內有火熱或濕熱伏邪,復感風寒之邪,導致內在火熱不得透達疏泄,濕熱蘊郁於血分,郁於皮膚腠理之間而致,故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起到疏風止癢消疹、清熱解毒利濕之功。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RbRs24BMH2_cNUgXN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