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初歇,艷陽送暖,昌寧縣更戛鄉田頭村再次迎來了一群熟悉的「自家人」。作為掛包幫扶單位,雲南省政法幹部學校啟動了年度首輪系列幫扶,為田頭村群眾送來一個令人驚喜的「開年大禮包」——捐贈幫扶項目3項、資金總額達13.9萬元。
昌寧縣是滇西掛名的貧困縣,田頭村曾是多年挂號的「資深」貧困村。2015年9月,省委、省政府將更戛鄉田頭村確定為省級單位掛包幫扶定點村,由雲南省政法幹部學校駐村輔導。當時的田頭村,全村共有619戶農業戶,有225戶建檔立卡戶,其中202戶未脫貧,貧困戶占比高達33%。放眼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30.1%,群眾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貧困原因複雜多樣,脫貧攻堅形勢異常嚴峻。任務就是使命,經過科學組織、精心部署之後,雲南省政法幹部學校選派了10位老師組成工作隊,長期駐村開展扶貧工作。從田頭村到昆明市,從村委幹部到駐村教師,從發展規劃到入戶幫扶,協同攻關的脫貧大幕自此徐徐拉開……
一輪輪實地調研,一次次幫扶項目設計,一批批專項幫扶資金,經過駐村工作隊持續多年的駐村指導和建設支持,田頭村成功在2018年實現了脫貧出列、在2019年實現了貧困人口全面清零。與此同步,全村生產投資、經濟收益進出兩頭旺,群眾、幹部的耕耘奮鬥結出累累碩果,「整村脫貧」成為田頭村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印證著雲南省政法幹部學校駐村幫扶、科學幫扶的良好實效。
幫扶不盲目,項目是關鍵。基礎設施是否能建成、用好,是鄉村發展不能迴避的首要問題。針對村道路常年存在的雨天不便、夜間不亮,交通保障待提升的局面,雲南省政法幹部學校以群眾發展需求為導向,精心設計幫扶項目,把村道建設作為脫貧保障要點,以路網功能補齊、性能改善為目標,提供亮化工程幫扶資金8.9萬元安裝路燈網絡,讓美麗鄉村的夜晚明亮起來,讓暢通的道路更加祥和、安全。
駐村不忘本職,鄉村處處校園。駐守在田野鄉間的老師們,為了脫貧攻堅,離開熟悉的講台,離開求知若渴的學生,把全部的精力轉投到基層農村工作的一線。但是,無論駐地有多偏遠,無論駐地在哪個村,教師們始終不渝的,是教書育人的事業初心。細微之處見關懷,一絲一縷師生情。入駐田頭村給了老師們主動發揮教育職能的機會。大家對接田頭小學開展教育幫扶,通過日常性的教學交流研討、節日裡的師生聯歡慰問,織成條條互學共進的特殊紐帶,串聯起異地同心的兩所學校。在教育幫扶中,老師們更以多年從教的敏銳感和專業性,及時發現了田頭小學食堂設施配置不足、桌椅陳舊的不足。想方設法籌集教育扶貧資金2萬元,用於為師生購置就餐桌椅,補強環境育人的薄弱環節。
集體有實力,群眾才敢跟。村集體經濟發展孱弱,帳上缺錢,推動項目有心無力,久而久之陷入越窮越渙散的惡性循環,成為制約村經濟發展的一大困擾。雲南省政法幹部學校在駐村扶貧中,堅持主動作為,籌集資源投入關鍵環節,向村集體提供3萬元產業扶持資金,用於充實、保障生物質燃料廠等一線生產項目,力圖增強村集體造血能力,夯實振興發展的底氣。
新的一年,群眾有新的憧憬,也有更足的發展信心。用有價的真金白銀,凝注無限的幫扶真情,熔鑄成項目的功能與價值。把鞏固脫貧的全力用於建設助力,這是雲南省政法幹部學校對鄉村發展渴望的回答與響應。(李伸聲)
責編:劉自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Qwf0HAB3uTiws8Ku9P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