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上熱下寒體質,不妨先通中焦:用上2個方法,引火歸元

2020-01-08     奇妙的本草

「大夫,我最近口腔潰瘍,長痘,還老是頭痛發熱,但是我的腳卻很冰涼,並且小腹冷痛,這是什麼原因?」

聽完她的敘述,我心中的已經有了答案,把完脈之後,更加證實了我的猜想。

「你這是中焦不通導致的上熱下寒。」

什麼是上熱下寒?

從《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可以得知:「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上熱下寒為厥陰病證型之一,亦即寒熱錯雜表現之一。

上熱下寒的人會在同一個時段內身體的上半部分為熱性,而下半部分為寒性的症狀。

比如患者血熱上升,出現咽喉腫痛,有些患者可能還會出現痰液變黃或出現痰中帶血的情況,這是上熱。而這個時候寒氣則在下部沉積,引起腹瀉,下肢冰冷等情況,這些情況則是下寒。

上熱下寒,中醫認為病症在於中焦不通所致。

何為中焦?

在中醫的概念中,中焦是人體某個部位的名詞,中焦是三焦的中部,位於人體中胃部的上口和下口這個區間。這個區間中包括了脾臟,胃部,肝臟,膽等多個內臟器官。

既然中焦這個區間是包括了脾臟,胃部,肝臟,膽等內臟,說明中焦的主要作用就是和人體的消化功能相關。中醫理論有說: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意思是中焦這個區域,是反映各個消化器官之間協調工作的效果。

上熱下寒為什麼是中焦不通導致?

上熱下寒的出現常常就是中焦不通暢導致的。由於中焦所在區域的特殊性,某種程度上,中焦在身體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人們經常提到的補中益氣,這個「氣」,其實就是中焦裡面脾胃的氣。中焦這個區域是五臟六腑的中樞位置,其他部位的功能都要圍著這裡轉的,因此中焦出了什麼問題,其他地方也會跟著出問題。

中焦不通,脾胃的氣無法正常運行,容易導致上半身出現熱性證候,下半身出現寒性證候,這就是中焦不通的時候氣血無法通過中焦運行到下部的體現。

調理上熱下寒體質,不妨用上2個方法,引火歸元:

一方面是「拍」。每晚睡覺前拍打,站著或坐著都可以。用左手從右邊肩膀開始拍打,沿著胳膊外側的三焦經行走路線,往手腕處拍打。

拍打速度及力道均勻,一直拍打到手腕。可以稍微用力達到震動經絡的作用。每次拍打5至10分鐘,拍打時最好找找三焦經上痛點,有痛點的地方多拍打。

拍完一側之後,再用食指按揉陽池穴約三分鐘(陽池穴是三焦經的原穴,揉它可以將氣血引到手上,只有這樣,才可以疏通整條經絡)。 然後再按上述方法,交換右手拍打左側肩膀,堅持3個月以上才能完全打通。

最佳拍打時間:每晚21點至23點拍打最佳,其它時間也可以。

另一方面是「食」。《本草綱目》記載,附子,辛甘大熱,秉性純陽。 它能補火助陽,主治陽虛諸證,能通行十二經,溫一身之陽氣 ,此外,附子還能散寒止痛,主治寒實痛證尤善治寒痹痛劇者,用治多種寒痛證。

乾薑,辛熱燥烈,溫中力強 。《神農本草經》記載:「回陽之力弱,守而不走,用於亡陽證,與附子相須為用」,乾薑和附子一起,既增強回陽之功,又降低附子之毒,故有「附子無姜不熱」之說。

忌食生、冷、辣刺激性的食物。平時喝白杭菊泡的茶,多吃綠色蔬菜,多吃棗,棗對補血理氣很有裨益。飲食要規律,多喝熱水,少吃多餐,切忌暴飲暴食。可以試試輕斷食。 少生氣、多運動,平時注意保暖。保持良好的心態。

「肚子軟如棉,百病都不纏」就說明中焦通了。

除了中焦,對於三焦不通,又該如何調理?

三焦不通的人通常會出現盜汗,頭腦不靈活,血脈運行不暢,消化不良等情況。三焦不通的人,應以汗液正常,微微出汗為佳,消化以及大便、小便通暢為調理重點。

三焦不通可以在飲食上進行調理,可以適當使用容易消化的東西。此外,在三餐後適當進行一些運動,讓氣血在三焦之間逐漸運行。不僅要把飲食規律調節好,還有就是調整好自己的作息時間。以上3個方法對三焦不通都有相當明顯的調理效果。

除了飲食和作息調理外,三焦不通的患者還可以在專業醫師的知道下服用一些對應三焦不通的中藥。常見的應對三焦不通的中藥有麻仁丸,龍薈丸等。如果確實需要用藥調理三焦不通,必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對於三焦不通或者上熱下寒的調理方法,還是需要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的體質情況進行選擇,如果患者出現一些三焦不通之類的問題,最好諮詢一下中醫方面的專家,做到有的放矢。

參考資料:

[1]《傷寒論》的施治方法[J].王孝先,王海濤.新疆中醫藥.1996(04)

[2]外感汗證臨床舉隅[J].彭有祥.中國醫藥指南.2008(24)

[3]汗證辨證失誤例析[J]. 吳大斌.中國臨床醫生.2003(0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HhAhG8BMH2_cNUg7x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