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ara 留學全知道觀察員
【Jenny帶你玩音樂】系列專欄 第2篇
我們之前採訪米考夫斯基教授的文章《中國琴童是如何被「毀掉」的?米考夫斯基教授直指華人家長的四大誤區!》,直指了中國孩子們學習音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在爸媽群中引起了不小的討論。
這位「世界鋼琴冠軍之父」認為,學音樂,一定要科學地學、有靈魂地學,要耐得住性子做好孩子們音樂興趣啟蒙,而不是一味悶頭練琴。
孩子們覺得練琴枯燥無聊,容易放棄,父母們不得不一次次威逼利誘、覺得力不從心,這樣的感受我們都經歷過。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孩子們覺得學音樂是件快樂的事,自己樂得去練習呢?
所以,我們在飛思樂音樂教育,採訪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Antonio Juan-Marcos,他將和我們分享,除了單純地練習演奏之外,學音樂還能玩出哪些花樣?
(點擊視頻觀看,看加州大學教授教孩子把音樂玩出「花樣」)
Antonio Juan-Marcos教授出生於墨西哥城,這是一個街頭時時時刻刻都充滿著音樂熱情的城市,就像是電影《尋夢環遊記》中描繪的那樣。
和《尋夢環遊記》里的小男孩米格爾一樣,Antonio從小就喜愛彈吉他,這個靈動的樂器,正把他引入音樂世界的鑰匙。
後來,他去了波士頓音樂學院,學習作曲、鋼琴和吉他。目前他一邊在加州大學教授和聲和理論,一邊為各類交響樂團、電影與電視節目創作音樂。
沒有專攻「演奏」,而是深入行業內、與各類不同的媒體藝術家合作、創作不同形式的音樂,談到「如何把音樂玩出花樣」這一話題,Marcos教授是很有發言權的。
01. 到底是學音樂,
還是學樂器?
在我們的聊天中,Marcos教授提到了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是需要所有在學琴的孩子和父母們思考的:到底是學音樂,還是在學樂器?
學習樂器其實並沒有那麼難。只要跟著演奏技巧反覆練習,猛攻幾首難曲,十級也是能在幾個月間速成的。
但是,學音樂卻是很辛苦的。它代表著一個人整體藝術視野的建構,這不僅是專業知識,藝術品味,更包括人格涵養、對生活的感知力。
Marcos教授認為,練琴的方法可以由老師來教,但學習音樂的大方向,卻是需要家長們為孩子來掌握。擁有藝術視野,遠遠比學一門藝術重要的多。
02. 科學玩音樂,
需要這「三步走」
如何擁有藝術視野呢?Marcos教授為我們介紹了這三步。
首先,孩子們要去學習正確的音樂語言的知識。比如在古典音樂里,什麼是和弦、什麼是和聲、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當孩子們掌握了和聲語言的知識,音樂於他們而言就不再隨機、無序,而是有著科學、清晰的排列規律。
學會分析和總結樂曲的規律性,他們會記得更牢,彈奏時也更有邏輯性,有利於提高整體的表達能力,而不僅僅是機械地重複練習。
Marcos教授說,學習樂理是第一步,也是更長遠的一步。孩子也許會花費很多精力在這上面,但它值得付出的時間。
第二步,要聽更多的音樂,了解音樂作品背後的故事。
不同的時代背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音樂,肯定與和平時期的作品有著不一樣的感情;不同作曲家的生平,他們寫出這篇曲目的時候正在經歷著什麼,是專職作曲家還是自由職業者;生活是富裕還是困頓,都會造就不同的音樂風格。
拿Marcos教授本人來說,從18世紀的義大利十四行詩,到當代拉丁美洲的小說和詩歌,他個人喜愛的作品,一直是他音樂靈感的來源。
比如Octavia Paz,一位同樣出生在墨西哥城的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的作品是最能引起Marcos教授情感上的共鳴的。他說,聽著 Octavia Paz 的詩歌,他能直接感受到那文字的韻律與節奏,讓他不由自主地想把這動人的聲音譜上旋律。
Marcos教授的音樂作品,一直被讚譽為「誘惑和敏感」(resmusica)、充滿了「美麗神秘細膩大氣」(Musikzen)... 這與他對古典及現代音樂、對拉美文化的靈魂共鳴,是分不開的。
我們甚至可以說,西方浪漫主義以後的音樂,幾乎沒有一首不受社會背景、文學、繪畫與各式藝術的影響。孩子們可以閱讀一本書,或是參觀那段時期的畫展,嘗試著找找圖畫、文學和音樂之間的聯繫,這非常重要。
年齡較小的孩子們可能比較難理解一些「艱深」的古典音樂,他們聽音樂的「曲庫」,可以是一些有故事、有畫面的作品:
比如格里格的《晨曲》、施特勞斯的《電閃雷鳴波爾卡》、維瓦爾第的《四季》,可以讓孩子聯想起自然界的情景;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也都包含了有趣的故事內容,可以配合欣賞。
第三步,是給孩子創造機會,去演奏給更多人聽。不是為了比賽或是考級,而是單純地、讓孩子享受演奏音樂的感覺。
即便Marcos教授現在以音樂作曲為職業,他依舊會享受和朋友們一起彈吉他的閒暇時光。他說:
作為音樂人,如果我們不這麼做(演奏),只是悶頭在房間裡一個人練習,我們會變得孤立,忘記了做音樂的初衷:和他人分享音樂的快樂。
Marcos教授建議琴童們,無論是組成二重奏、三重奏,還是加入大型樂隊,一定要試試和其他音樂家一起演奏。
他認為,合作學習音樂最棒的方式。因為每個樂手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更好地配合別人演出,這不僅能調動孩子學琴的積極性和內驅力,還能讓他們從彼此身上學習,有交流、有碰撞,遠遠比獨自練琴更快樂。
這「三步走」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學習語文,不能只會念課文中的字,還要學習文章句子段落間的邏輯、整理好詞好句、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還要有機會去表演、去朗誦。
這些個步驟綜合起來,才是一個更加完整、科學的學琴之路。
03. 學配樂、學舞蹈...
都是有趣的音樂學習方式
我們經常說,學習音樂不能被考級、比賽所綁架。那麼,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有效檢驗孩子的樂理扎不紮實、對音樂文化有沒有理解呢?
Marcos教授的答案是:可以學學作曲!
學習作曲,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孩子主動感知音樂的能力,挖掘孩子的音樂創造力。
今年暑假,Marcos教授就在上海開辦了一次電影配樂工作坊,其中一課就是讓孩子為電影短片寫音樂。
他找的素材是很經典,是歷史上第一部電影,由盧米埃爾兄弟拍攝,內容就是一輛火車開進了站里。全片只有1分鐘長,完全沒有聲音,孩子們的任務就是用作曲的方法為電影創造聲音。
怎麼給電影配樂呢?簡單一點的,可以用音樂聲模擬火車的聲音,比如汽笛聲、車輪在鐵軌上滾動的聲音和節奏。
複雜一點的,需要用聲音描繪畫面、描繪感受,比如火車上的蒸汽裊裊升起是什麼聲音?等著上車的乘客的心情,可以用怎樣的音樂表達?
最後,孩子們要思考著,如何把這些東西結合到一首曲子裡,在一分鐘的時間內展現出來。
短短一分鐘的任務,背後卻蘊含了這麼複雜的思維過程!
Marcos教授說,在創作中,孩子們各自迸發出了不同的靈感;課程結束後,他們還有機會在東方藝術中心表演自己的作品,每個孩子都非常喜歡這個活動。
中國父母們相對來說,更重視演奏的學習,孩子很少了解音樂其他領域。
但演奏是「自古華山一條道」,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像郎朗、李雲迪一樣,成為全球知名的演奏家,那為何不能放輕鬆一點呢?
音樂是一種人類的本能,是除了語言外最具能力的表達工具。我們是不是都有過同樣的感覺,開心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哼唱出旋律。如果會作曲,能把腦海里的旋律創造出來,那該是多好的感覺呀!
除了作曲之外,學學舞蹈,其實也是促進音樂感知與理解的好方式。
飛思樂的創始人柴瓊妍博士曾分享過一個故事,她在曼哈頓音樂學院上學的時候,曾經上過一堂顛覆認識的課。那時候她要演奏巴赫的組曲,而這門課教的卻是跳巴洛克舞蹈。
她的切身體會是,當你學會跳這些舞蹈之後,再回到演奏時,對舞步、重心、樂句的理解完全提升了一個層次!
想像力和審美,是音樂家與音樂匠的區別。任何樂器的學習其實說到底,就應該是一種全方位、立體的、浸沒式的學習形式,這樣才能讓孩子體會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