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城區圖上,江漢區是離疫情風暴最近的一個轄區,從1月23日開始,在江漢區三眼橋北路,活躍著一支志願者團隊,他們在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引領下,以無畏的擔當、無私的奉獻,讓這片轄區居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江漢區三眼橋北路志願者團隊
武漢封城的第一階段,人們害怕新冠病毒的肆虐,許多老年人宅在家中不敢出門。不出門,怎樣保證生活的必需?
在居民最需要幫扶的時候,三眼橋北路支部書記顧靜華自掏腰包,每兩周一次,為較困難、較年長、居住樓層高的居民們送青菜。
三眼橋北路支部書記 顧靜華: 始終站在離居民最近的地方
居住在北路35號的80歲以上的老人魯子秀、李新紅等老人,還有居住在北路29號的萬俊勇等老人,都多次收到顧靜華書記送上門的蔬菜。隨後,顧靜華書記集中組織了幾次愛心菜(蘿蔔、大白菜、土豆、洋蔥)的發放。
北路志願者組織愛心菜發放
武漢封城進入嚴控階段,非必要一律不得外出。
對社區來說,面對的不再是老齡家庭物資缺乏的問題,而是轄區內全體居民缺乏基本生活物資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2月20日以後,武漢市政府招募志願者,許多有擔當的青年積極參與到志願者的工作中。從那時起,以三眼橋北路支部書記顧靜華為首的三眼橋北路志願者團隊應運而生。
北路志願者 左起:周朋璇,羅彩霞,顧靜華,吳濤,劉建波,阮從振
這個志願者團隊共有13人,他們素不相識,為了同一個目標走到了一起,為解決街坊鄰里的基本生活供給操心。他們除了解決居民「最後100米」的問題外,還擔負起為轄區內物資團購的職責。
顧靜華帶領的北路志願者團隊 元氣滿滿
北路志願者 吳濤
最初轄區里的居民遇到過高價團購。因為缺菜,即使是85元一份的團購菜也有許多人訂購,然而到手的許多菜都已經爛掉;當豬肉和雞蛋可以買到時,即使價格高昂,但對於許久沒有吃肉的家庭來說這是剛需,還是有不少居民購買。但對於有些家庭來說,很多菜想吃卻吃不起。
在顧靜華的安排下,由羅彩霞、吳濤和劉丹實地考察商家,網上溝通。團購需要有供應商,他們四處打聽比對;商家不提供運輸,他們便自己一趟趟運回轄區卡點。團購菜品一定要秉持三個原則:菜、肉、蛋一定要新鮮;價格一定要便宜;服務一定要到位。
北路志願者:我們不是在買東西 就是奔波在買東西的路上
北路志願者:給居民送魚 比自已吃到魚還開心
北路志願者第一次「大戰」是去漢口北拖回的200份新鮮菜。當天,將菜品拖回已是下午5點多,但仍需要將兩車的蘿蔔白菜蒜分成210包。
又正好趕上風雨交加,志願者一直干到晚上8點多,才將20元20斤的菜一提一提分好。第二天分到居民手中時,這些菜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至此以後,北路志願者的團購工作日漸增多,成為了他們每天工作的又一重點。
北路志願者
北路志願者:沒有比樓更高的山 沒有比此刻更帥的你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社區工作由保障供給轉向從嚴防控工作,管好卡點做到「四必」。
北路志願者在卡點幫助居民掃碼進入武漢戰疫
顧靜華書記為進出居民測體溫
北路志願者 為居民發放團購的愛心菜
考慮到防控形勢仍然嚴峻,秉持著為居民減輕麻煩以及節約的原則,當志願者羅彩霞發現一家品質不錯的愛心菜供應的商家時,顧靜華立刻同意,支持她們開展團購。
顧靜華書記和能量超人 羅彩霞
一下午的時間,微信群里這個10元10斤愛心菜的接龍就達到了78份。第二天羅彩霞考慮到目前卡點人少事多,為了不影響其他人的工作,她獨自用電動車將這78份共計780斤的愛心菜從社區送回到卡點。羅彩霞嬌小的身材里有大大的能量,在她的得力工作下,顧靜華團隊保障了轄區內居民的供給。
北路志願者羅彩霞 夜晚的堅守:把菜準確發放到每一戶人家
顧靜華書記所帶領的北路志願者保供團隊漸漸地在居民中出了名,一些的居民由於不滿意本小區的高價菜,紛紛加入顧書記的社區愛心菜群,希望也能買到新鮮便宜的蔬菜肉蛋。顧書記馬上主動與社區協調,居民的呼聲在哪裡,北路志願者保供鏈就延伸到哪裡。
吃上了社區愛心菜的小區為北路志願者送上錦旗
吃上了平價菜、感受到了真正志願者服務的居民,心中的塊壘也消除了,一觸即發的矛盾也緩解了,在疫情面前,溫暖就是這樣傳遞開來,信心就是這樣樹立起來的。
三個月來,71歲的共產黨員顧靜華一直帶領著這批年輕的志願者們,日日夜夜地忙碌在抗疫一線,她從不認為自己是一位古稀老人。她用朋友圈的圖片記下北路志願者的抗疫保供的每一個情景,更用琅琅上口的七言詩留下了抗疫防控的心得。
「全國上下一盤棋,
心繫祖國眾志齊。
全面防控常態化,
意在堅持不懈怠,
為防反彈措施細,
人盡其用扼輸入,
民心所向志不移,
服從「四必」抓落實,
務必堅持方勝利。」
(顧靜華寫於2020年4月14日)
顧靜華書記用這些七言詩,簡單直接地告訴她的團隊,現在該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必須這麼做。讓平時忙碌於保供、封控的每一位志願者在思想上不放鬆。正是因為有了顧靜華書記這個領頭人,北路志願者團隊才能始終在疫情最嚴酷的時刻急民所急,想民所想,始終保持了志願者的精神和顏色。
顧靜華書記的朋友圈記錄最多的是北路志願者的年輕人:(以下來自顧靜華書記的日誌)
「馨蘭花苑的消殺我包了」
北路志願者汪欣 堅持每隔一天背上20公斤重的消殺桶給社區消殺
汪欣是29號卡點志願者。這次疫情來襲,他岳父因疑似肺炎住院。汪欣作為直接接觸者隔離了14天。當解除隔離後,作為轉業軍人,以及一位黨齡超過26年的共產黨員,他第一時間投入到抗疫戰鬥中。
北路志願者汪欣為居民送物質
汪欣在網上申請了志願者,審核通過後每天默默在志願者的崗位上工作,陪居民到醫院就醫,幫居民買藥,幫居民到社區開證明,為居民送物資上門……大事小事他都搶著干,除此之外,他堅持每隔一天背上20公斤重的消殺桶對小區內公共場地進行消殺。他想,自己岳父住院,小區里的人肯定害怕,由他包下消殺工作也是他家對馨蘭花苑內居民一種負責。對內,他為鄰里盡責;對外,他對居民盡心。在抗疫期間,一位黨員為防控抗疫做的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匯總起來,就是不平凡的事。
一個預備黨員的心聲
北路志願者周朋璇為獨居老人送雞蛋
周朋璇,21歲的女大學生。疫情期間,她自己在網上提交了志願者申請。「我是即將轉正的共產黨員,我要參加志願者服務,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都逆行武漢,我生在武漢豈能無動於衷?」她這樣勸慰著自己的父母。遞交申請的第二天她便正式上崗。
愛心菜到卡點了,她挨家挨戶地送,爬5樓8樓從不覺得累,有居民要就醫她總搶著送患者。有次有位疑似病人需要去醫院進行核算檢測,她連忙用電動車送病人到醫院。有人問她:「你不怕被感染嗎?」她笑著說:「做好個人防護就不會有問題呀!再說,這些事總得有人去做。」任何事她都搶著干,她就是這樣用一個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
而在武漢解封之際,她又悄悄前往中山公園獻血站獻血,為武漢醫院存在的「血荒」供給自己的一份熱血。
看到這些年輕人,顧靜華書記在日誌里寫道:在我們志願者團隊中,像他們這樣有擔當、有奉獻的青年皆是。他們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是中國的希望!
編後:在武漢,正是許多像顧靜華這樣的黨員,他們帶領著年輕的志願者們深入到疫情一線,深入到居民身邊,不迴避問題、不逃避責任;主動作為,公而忘私;勇於承擔風險、擅於化解矛盾、敢於用新的方法解決特殊時期出現的問題,讓居民有所信、有所親,為武漢戰疫留下了暖心的一筆。
(責編:呂艷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6TgonEBnkjnB-0zVbs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