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近年來,雙流區堅持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
如今,雙流多次入選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綠色發展已經成為雙流的一張亮麗名片
轉型升級 擦亮生態底色
無人車間高效運轉,生產每張晶矽電池僅排碳0.04千克,以25年生命周期計算,發出的綠色清潔電力,可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33千克以上。
在通威太陽能,綠色二字可以說貫穿了從原材料、生產製造到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始終。而今年上半年,以其為代表的綠色能源產業實現產值71.37億元、增長31.1%。綠色環保,早已成為雙流企業的共識。
四川國棟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曾是一家主要從事纖維板生產的傳統企業。為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該企業持續對生產線進行改造升級,以適應綠色發展的新要求。無獨有偶,四川南玻節能玻璃有限公司持續加大投入,對生產線上磨邊清洗機用水、磨邊噴淋水等進行節水技術改造,不僅使得耗水量大幅降低,還實現了生產用水和生產材料的回收循環再利用,減少了資源浪費。
雙流區新科局有關負責人告訴雙雙,雙流區一直引導企業在生產中引入更高標準,採用節能新技術、開發環保新產品,將使用節能減排創新產品作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促進能效對標達標,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
在綠色理念的引領之下,雙流區相繼出台《成都市雙流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修編(2015-2025)》和《成都市雙流區「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為今後一個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以形成環境與發展相互促進、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格局。
工業加速轉型,農業同樣在提質。「我們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作為發展農村經濟、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內容,強化資源綜合利用。」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針對雙流的具體情況,雙流區因地制宜地研究更具可操作性的技術和方式,圍繞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五化」利用,大力推廣以「稻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為主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讓秸稈就近綜合利用。
重拳出擊守護碧水藍天
環境是重要的民生,事關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今年,雙流區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納入十項重點改革事項,著力創新構建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共建共享共治機制。
通過整合監測資源,雙流區將完善網絡建設,加強工作協同,構建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共建共享共治機制;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實現監測管理全區聯網、互聯共享、信息統一,實現監測評估效能最大化,為服務「三治一增」和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推進綠色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雙流區持續推進鐵腕治霾,深入開展「壓減燃煤、治污減排、控車減油、清潔降塵、綜合執法、科技治霾」6大行動,為市民的天空守住「雙流藍」。
雙流區還以河長制為抓手,通過系列組合拳全面提升水質,打好碧水戰役。一條條河流水韻靈動,一汪汪湖泊魚翔淺底。
與此同時,雙流區正大力開展城市公園、交通綠廊、水系廊道、綠道、增花添彩、社會增綠、生態管護與修復等全域增綠行動,並相繼實施了綠線劃定保護、水系廊道建設、交通廊道建設、城市公園建設、生態綠色家園建設、增花添彩建設等舉措。在雙流,綠色生態建設漸漸浸潤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綠色生態格局點綴到城市的各個角落。
【來源:空港融媒 記者 葉丹 王鴻明 編輯 曾萬娟 審核 劉雲涌】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本地新聞,請關注「空港融媒」今日頭條號或下載「智慧雙流」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