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聊農村事,說農民話,請點下右上「關注」,我們一起為三農鼓與呼。
這還是今年夏天發生的故事。
故事是這麼開始的
我們邯鄲平原上這個小村,千把口人。村四周的土地都種地膜西瓜,因為都種西瓜,你就不能做一個另類的農戶去種小麥。地被分割成一塊一塊,種不同的農作物,因為打除草劑不同,颳風飄逸,就會產生藥害,最麻煩的是小麥收穫時候,正是西瓜澆水時,通向農田的路沒法進收割機。
要不是這樣,鄰居張大叔那幾畝地早被兒子做主種上小米了,就因為到收穫季節,麥田不能進收割機,要讓現在的人再手工弓著腰去割麥子?哈哈,不可能。農民早習慣了收割機。張大叔的兒子三番五次跟50後父親做思想工作,想把地租給鄰居,張大叔斬釘截鐵地說,只要爹有口氣這地就不能租出去。
張大叔兒子是獨生子,很孝順中年喪妻的父親。說幾次,拗不過父親,也就得順著。
這幾年,在外打工越來越難,張大叔年紀也大了,作為70末的兒子也奔40歲了,便決定不再在外出打工,他早就盤算,自己家在村中臨街,把家裡臨街的廂房拆掉改成門面房,開個雜貨鋪。原來村裡只有一家雜貨鋪,貨品自然賣得貴點,不少村民都出村到鎮上趕集,都一大包大包的買。
致富小店開張了
張大叔父子倆一商量一致同意。作為父親,誰願意讓兒子常年在外地做工?作為兒子,誰不願意在村裡守著父母守著媳婦守著孩子?過了元宵節就動手雇蓋房班,沒出正月把門面房就蓋好了。
二月二,龍抬頭。放了一掛萬頭鞭炮,張大叔家的雜貨鋪開張了,批發站送貨車接二連三,沒出三天,就把張大叔家雜貨鋪里貨物鋪得滿滿的,鎮上饅頭房每天中午11點30分左右準時把一筐饅頭送來。
張大叔的兒子只需要每天早晨,起五更到20多里之外的縣城農貿市場,把豆芽豆腐濕麵條等新鮮蔬菜以及沒人送貨的肉類副食進來就行了。
早晨這段時間張大叔兒媳看店,張大叔兒媳在鎮上私校當老師,七八點種張大叔兒子進貨回來,替下媳婦,媳婦朝學校里去上課。倆孩子一個高中一個初中,都住校,就星期天回來。
張大叔的雜貨鋪新開張,貨品都是新的,自然村民來買東西的多,還有張大叔的兒子採取薄利廣銷,很快村裡那一家小超市的貨品價格也下來了,價格競爭到最低,也就僵持了。
這兩家雜貨鋪就要拼誰貨全,不能讓村裡來了,買東西沒有,空著手出店。笑臉相迎,和氣生財的服務態度這些兩家店都會。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天天開門,不能關門一天。
假如關門一天,有民來買東西,見關門了,就會去另一家。當下次再買東西,腦子裡就會想,昨天他家店沒開門,今天開不開?在這猶猶豫豫中,腳步就邁進了另一家店。
所以,在村裡開雜貨鋪的人都形容自己是蹲監獄,一年365天,除夕,大年初一都不能關門。
張大叔打理農田,兒子看店,兒媳婦去學校。農田裡干不過來的活,還跟以前一樣,都是兒媳婦從學校抽出時間到農田幫忙。
村裡開個雜貨鋪這麼賺錢呀
雜貨鋪開張倆月,張大叔兒子跟媳婦晚上盤點算帳,這一盤算,竟然賺了8000多塊?一個月4000多元。
他在外地打工一個月能掙6000元,省吃儉用後,落5000元,一年外出10個月,才賺5000元左右。
這在家裡就這麼開雜貨鋪,一年也能賺50000多元,還有,明顯家裡生活比以往好了。因為店裡賣著肉菜,幾乎是一家人想吃啥就吃啥,只要店裡有。倆孩子過星期天后,朝學校走時,火腿鹹鴨蛋等等,想吃啥儘管大包小包拿。
兩口子算來算去,一家人吃飯不用直接花錢買了,就光這個全家人一個月生活開支,也最少得2000元吧!媳婦興奮得一下擰住老公的耳朵,惡狠狠地嗔怪道,咱咋早想不到開個這小店?
至此,張大叔兒子把每天起五更進貨,看店當成了生命的一部分,這比起在外打工,可輕鬆多了,更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
張大叔的執拗,是什麼意思
在村裡,張大叔也是種地好手,種的三畝地西瓜長得也不錯,可趕上那一段行情差,瓜販子撿著好看的個大的西瓜挑著收走,才一毛多一斤。瓜田裡剩下畸形瓜和小個瓜,張大叔拾掇了滿滿一電三輪有1000多斤拉秧瓜,拉在家裡,要第二天去縣城賣了,覺得爛在地里可惜。
張大叔兒子第二天起五更要去進貨,一看電三輪上滿滿一車拉秧瓜,急著去進貨,便喊起媳婦和父親,把拉秧瓜卸到院裡地上,開上電三輪急急忙忙走了,也顧不上父親嘴裡嘮叨著要去賣這些西瓜。
等兒子進貨回來,張大叔幫兒子把貨卸到店裡,插上電車電源,就朝車上裝院裡的那些拉秧瓜。兒子看見後說,爹別去賣那點拉秧瓜了,難賣一百元,今天天氣預報還說有雨。
張大叔不聽,一次抱倆西瓜,一個人足足裝了一個多小時,把早起卸載地上的拉秧瓜又裝在了電三輪上。
兒子把新進的蔬菜啥的擺放好,到院裡一看,父親已把車裝好。他說,爹,你真不能去縣城賣這點拉秧瓜。因為兒子知道父親耳朵笨,從地里到家裡,開電三輪行,因為地里路上都是莊稼人,可開電三輪到縣城要上省道,省道上可不是鬧著玩的。
張大叔說:這西瓜熟的好,就是不好看,好吃,到縣城一晌就賣了,賣多少錢算多少,這在地里長一季了,不是大風刮來的,好好的瓜,爛了是遭罪呀!
兒子說,爹,那你自己也不能去縣城,大路上車太多,萬一被撞了。等俺那天去賣,行不?
張大叔說,你這一天天忙得看店,啥時有空去賣?
兒子說,開這一天門賺一百多,關一天門影響兩三天,這幾個拉秧瓜,還賣不了一百元呢!
張大叔說,俺就知道你是這想法,俺就自己去,俺在路上開慢點。
張大叔和兒子,一人扶著一邊的電動三輪車把,一個要去,一個不讓,正爭執不下。忽然店外有人喊要買東西,張大叔兒子丟開電動車去店裡應付。
張大叔把家裡的桿秤,裝錢提包全部拾掇好,人推著電動車出街門,他不敢騎,怕撞了街門。裝滿一車西瓜的電三輪推到街上,張大叔小心翼翼地剛騎上,兒子看見後,急怪怪地道,咱就關一天門,去把這幾個拉秧瓜賣了。
他知道父親的脾氣,凡是地里收穫的東西,都不能扔掉,扔掉地里收穫的東西,就是遭罪,就是要遭老天報應的,雖然這一車拉秧瓜不值幾個錢,就是送人白吃了,也不能爛掉。
張大叔的兒子內心一權衡,父親萬一被車撞了,一住院,家裡的店鋪可就得長久關門了呀!於是咬咬牙!關店門一天吧!
故事講述到此,你可能要說,張大叔在家看店不就得了?現在村裡店鋪收款都也是手機支付,張大叔連智慧型手機都不會,還有店裡兩三千種貨品,張大叔怎麼能記住單價?張大叔也不識幾個字呀!
一車瓜一天賣了89元,關店門影響營業少賺300元,這帳怎麼算
張大叔跟兒子並排坐在電三輪上,兒子掌把。
到縣城後,發現各個街口、小區門口大都是我們村賣拉秧瓜的,都吆喝著一毛錢一斤,五塊錢一代西瓜嘍!張大叔兒子本想,只要有人要,兩塊錢一袋也要賣了,店能耽擱半天就不能耽擱一天。
可是西瓜很難賣掉。張大叔兒子這才後悔,不該讓父親跟他一起來,如果父親不在,他會看西瓜這麼難賣,拐回去到半路上,把西瓜扔路溝里,可父親在場,這個只是個念頭而已,如果說出口,會被父親罵個狗血噴頭的,何況他還是個極孝順的兒子。
兒子稱數,張大叔收款,換了三個地方,天黑算把一車拉秧瓜賣完了。
從縣城回村時,太陽已經落山。張大叔和兒子跟來時一樣,並排坐著,兒子覺得這一天過得好漫長,因為他想著那些來店鋪里買東西的鄰居,見店關門,就去另一家店購買,這種場景幾乎整天在腦海里浮現。
他扭頭看坐在身旁的父親,父親臉上洋溢著收穫的喜悅。
他問道,爹,咱這幾個拉秧瓜今天賣了多少錢?
張大叔說,賣了89元。
一股懊惱從張大叔兒子內心升起,他本要擠兌父親幾句:這家裡的店耽誤一天開門,就少賺100多元,第二天第三天還會受到影響,里里外外最保守估計,這幾天要少賺300多元吧!
父子倆忙活了一天,因為這賣瓜還是不賣,還爭論抬槓,還在縣城街上被城管趕來趕去,被太陽曬著,一天才賣了不足百元,而店鋪關門至少耽擱300多元,誰都能算出這是一筆賠錢還不合算的傻子才做的買賣!
可望著父親臉上洋溢著收穫的喜悅,到嘴邊的話,兒子沒說出來,咽回了肚裡。
張大叔的兒子忽然想開了,這一車拉秧瓜換來的89元,是真正的土地里長出來的收益,而因為關店少賺的估計300元,他沒賺,村裡另一家店鋪賺走了,村裡鄰居們的生活沒受到影響……
俺不想再往下展開寫了,關於張大叔跟兒子各自的堅持,你怎麼看待呢?請留言說說。
特別說明:本文的張大叔肯定不姓張,也許姓李或者姓王,農村裡很多這樣發人深思的真人真事是不能按照新聞去寫的。探討非虛構寫作,講述農村裡天天上演發生的故事。看見這篇文章的鄰居們,請不要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