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秦國的將領,大家首先想起的更多是白起、王翦、蒙恬等人,往往大家忽略了另一個影響大秦帝國的重要人物。那個人就是秦朝末年的著名將軍——章邯。
章邯,字少榮,秦朝少府,秦朝末年名將,軍事家。為什麼說章邯是大秦的最後一顆救命稻草呢?
這樣說其實是因為遍觀秦朝的歷史,我們會發現秦朝末年雖然章邯曾為項羽所敗,但其仍然是秦朝比較厲害的將領。
我們看下章邯他的戰績其實還是不錯的。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各地百姓苦於秦朝官吏的統治,紛紛揭竿起義。七月,陳勝在荊地起兵造反,自封楚王。山東百姓殺了當地的守尉令丞,自立諸侯王,響應陳勝。武臣趙歇自封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為齊王。劉邦在沛縣起義,項梁(項羽的叔父)在會稽起兵。造反的人多得無法計算,各路人馬以討伐秦朝為名,相互聯合起來向秦廷進軍。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陳勝派遣的周文等將領到達戲水,有幾十萬軍隊。就在群臣無計,皇帝驚慌之時。
少府章邯說:「盜賊已經來到這裡,兵眾勢強,如今調發近處縣城的軍隊為時已晚。驪山刑徒很多,希望赦免他們,發給兵迎擊楚軍。
秦二世同意了章邯的提議,後來,章邯大敗周文,周文出關,逃至曹陽,章邯追至,擊破曹陽。周文再次敗走澠池,10餘日後,章邯進擊澠池,大破周文,周文自剄。打敗了周文,章邯又向滎陽(今河南省滎陽東北)進發。
在陳勝發難於野,諸侯並起,幾十萬大軍逼近函谷關時,章邯臨危受命,靠臨時組織起驪山囚徒,一敗周文之數十萬大軍,再破齊楚之聯軍,先敗後勝,擊破楚軍統帥項梁,殺之定陶。可見章邯絕非庸庸之輩。
章邯進擊楚大軍,盡敗之,三勝楚將周文,斬之邯鄲,破楚假王吳廣、上將田臧,將軍李歸等,解滎陽之圍。章邯七戰七勝,楚將皆敗,攻滅張楚政權,楚王陳涉被殺。宋留降秦,呂臣、韓軍、楚軍戰敗。
韓王韓廣、故楚召平、東陽甯君、沛公劉邦,楚將項梁撤退。章邯擊敗劉邦,於臨濟下大破魏齊楚三國軍隊。魏豹、田榮逃跑。章邯圍攻田榮,二敗於楚軍,秦朝以所有兵力增援章邯,大破楚軍於定陶。章邯重創魏齊楚趙四國,魏王魏咎,齊王田儋,趙王武臣,楚將項梁皆死。楚懷王遷都,劉邦、項籍撤退。
由此可見,當時秦朝朝廷之中,章邯在當時的秦朝諸將當中,應該稱得上是最強的存在了。然而,因為秦二世昏庸無能,聽信讒言。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冬天,趙高做了丞相,朝政專權,讒害忠良。 因秦軍的退卻,二世派人責讓章邯。章邯恐懼,派長史司馬欣去請示。司馬欣到了咸陽,留在司馬門3天,趙高不接見,有不信任之意。長史司馬欣心裡害怕,急忙逃回軍中。他怕有人來追殺,沒有敢走原路。趙高果然派人追殺他,沒有追上。
司馬欣到了軍中,向章邯報告說:「趙高居中用事,下面的人不可能有所作為。如今仗能打贏,趙高必定嫉妒我們的功勞;仗打不贏,免不了被處死。希望將軍深思熟慮。」
陳余也送給章邯一封信說:「白起為秦將,向南攻拔鄢、郢,向北坑殺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數,而最後竟然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匈奴,開闢榆中幾千里的地域,最終竟然斬於陽周。為什麼呢?功勞太多,秦不能按功行封,因此羅織罪名,用國法殺死他們。如今將軍為秦將三年了,所損失的士卒以十萬計,而諸侯軍同時並起,越來越多。那個趙高一向諂諛,為時已久,眼下形勢危急,也怕二世殺他,所以打算用法殺死將軍,藉以推卸責任,另外派人替代將軍,以此來擺脫禍患。將軍在外時日已久,朝廷中很多人與你有隔閡,有功也是被殺,無功也是被殺。況且天要亡秦,無論是愚笨的人還是聰明的人全都知道。如今將軍在內不能直言規諫,在外為即將滅亡的國家的將領,孑然孤立而想長期存在,豈不可哀!將軍何不倒戈與各路諸侯聯合,簽訂和約,共同攻秦,割地為王,南向而坐,稱孤道寡;這同自己伏砧受戮,妻子被殺,哪個比較好一些呢?」
章邯猶豫了,他開始思考自己以後的人生,就這樣,大秦最後的救命稻草開始搖擺不定。章邯開始暗中派軍侯始成到項羽營中,想要簽署和約。和約沒有談妥,項羽讓蒲將軍晝夜領兵渡過三戶津,紮營漳水南岸,與秦軍交戰,又一次打敗了秦軍。項羽率領全軍士卒在紆水上攻擊秦軍,把秦軍打得大敗。
章邯派人去見項羽,打算訂立和約。項羽召集軍吏商量說:「軍中糧少,想允許他簽訂和約。」軍吏都說:「好。」項羽就與章邯訂期在桓水南岸殷墟相見。已經締結了盟約,章邯見到項羽,涕淚交下,向項羽訴說趙高的種種行徑。項羽就立章邯為雍王,安置在楚軍營中,使長史司馬欣為上將軍,率領秦軍為先行部隊。
就這樣,由於秦二世的昏庸無能和朝政的混亂不堪,秦朝非但沒有抓住大秦的最後的救命稻草。還讓這顆稻草被逼倒戈!如此這般,人心離散,大秦何以不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xALuXQBd8y1i3sJPf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