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此地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
因為這句詩,便有了一座千年古鎮——龍門古鎮。東漢名士嚴子陵在杭州西南五十公里的富春江畔遊覽時觸景生情,見此地山勢異常,峰巒重疊,山和水相得益彰,有感而發,從此這裡的山就叫龍門山,山下這座鎮就叫龍門鎮。
富春江、龍門山、古鎮,江南水鄉該有的這裡都有了,龍門山海拔1067米,為富陽地區的群山之冠,古鎮被群山環繞,富春江支流剡溪和龍門溪在鎮北交匯,山水相依,因此才有了嚴子陵的名句誕生。沿龍門溪一路而上,山道逶迤,山岩森列,兩側奇峰異石凸出,形似鐘鼓,溪水縈繞,林木蒼翠,近代名人郁達夫在《龍門山題壁》一詩中贊曰:「天外銀河一道斜,四山飛瀑盡鳴蛙。明朝我欲扶桑去,可許硯邊泛釣搓。」
龍門鎮除了奇絕的自然山水,最厲害的還是這裡出了一位大人物,就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現在龍門鎮居民大部分都是孫權家族的後裔,據孫氏家譜記載,從三國時期到民國二十八年,孫氏家族已經在龍門鎮繁衍了六十五代。一千多年來也在鎮上留下了一座座孫氏大宅,才有了今天的孫權故里——龍門古鎮。
龍門鎮現存的古建築群大部分為明清時期所建,是江南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山鄉古鎮。以兩座孫氏宗祠為中心,共有孫氏廳堂四十多座,磚砌牌樓三座和一座古塔、一座寺廟。鎮內民居由廊廡相連,長街曲巷貫通,縱橫交錯,猶如迷宮。在龍門山水的庇護下,孫氏家族發展到今天已有兩千多戶,形成一個七千多人的江南一大望族。
龍門古鎮的孫氏家族能夠興旺一千多年,得益於這裡質樸醇厚的民風和世襲了耕讀傳家的家風。古鎮上古色古香的民居沿溪堤次第臚列,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和其它水鄉古鎮不同的是,龍門鎮的街道兩旁歷來都沒有店鋪,孫氏祖輩就謝絕市儈習氣和商業繁雜。獨享這清淡、安逸,與紛亂無緣的悠閒生活。漫步龍門鎮,能深深體悟到山鄉古鎮的獨特韻味。
龍門鎮的古建築恢宏大氣,歷經滄海桑田仍不失當年的非凡氣勢。百步廳、百花廳、百獅廳、龍頭石、子孫廳、咸正堂是孫氏家族古遺蹟的代表。百步,意思就是廳堂的長度,咸正堂雖然只剩下了殘垣斷瓦,依然是古鎮重要的文化遺存。這些都是值得長久留存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留住古鎮歷史的根。
山色水聲、鄉村田園、稻花飄香、鳥語傳情,不同於水鄉風光,有別於園林景觀,龍門鎮卻有著別樣的鄉野風情和田園牧歌。青山環保、溪流淺唱,青山綠水之間濃縮著龍門獨特的美,龍門溪潺潺穿行二十里進入富春江,慈祥、蒼老的太婆橋和百年古樟見證了龍門的滄桑千百年,靈動的田園生活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諧畫卷。
龍門古鎮受龍門山嘉樹庇蔭,得龍門溪麗水滋養,觀雄山佳色,聞秀溪清音,讓古鎮盡染靈動之氣。義門牌樓上斑駁的雕飾演繹出了一個鮮活的「義」字。據記載明朝嘉靖二十三年,龍門曾發生了一場大災,孫家子孫孫潮傾其家產救濟災民,從普通百姓到達官顯貴無不感佩。樂善好施成為龍門孫氏的內心操守,積善人家慶有餘是孫氏家族千百年不變的持家之道。
硯池的一方池水昭示著孫氏書香家族的榮耀,一代代讀書人堅守著家族的信條,硯池邊,明月下,青衿書生踱步的身影從未消失。孫氏一門自古多豪傑,從兵聖孫武到東吳大帝孫權,再到曾經的工部主事孫坤,長葛縣令孫濡,七縣首富孫潮,山西第一廉吏孫銜......,都傳承著龍門孫氏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