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想要獲得自由,前提是擁有自信,但底層基礎還是需要具備自律

2020-07-28     十八點心理

原標題:內心想要獲得自由,前提是擁有自信,但底層基礎還是需要具備自律

當我們要求自己每天必須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這件事對於自己來說,壓力可能比較大,也不知道到底能夠堅持多久?但是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現給自己帶來了一些變化,這種變化在自己看來,微乎其微,畢竟每天微弱變化。但是對於身邊的人來說,就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生的感覺就是如此,我們都喜歡自己獲得自由,獲得自信。這種自由和自信來自於我們的自律。而自律往往是違反人性的,比如說每天五點鐘起床。在早上醒來的那一刻,真的不想起來,但是起來之後,發現一切也就那麼簡單,並且在上班之前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能夠在上班之前就把一天的事情全部幹完了,那這樣的人生就很舒坦了,而且可以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有趣,有更多的活法。

自律是痛苦的,畢竟人有很多的慾望在掙扎。比如多在床上躺一會,多看一會手機,多跟朋友聊會天。然後時間就這麼溜走了,當時的感覺特別舒服,但是隨後就出現了一種懊惱的情緒體驗。而自律的感覺就不一樣:寫一篇文章、錄製一個視頻、背誦一些單詞,看幾十頁的書籍等等。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其實內心是掙扎的,是違背人性的,但是隨後收穫的就是一種自律。一個人自律了,就會產生自信,一個人自信了,就會產生自由。

科比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被記者問:「你為什麼能如此成功呢?」科比反問:「你知道洛杉磯每天早上四點鐘是什麼樣子嗎?」記者搖搖頭,科比繼續說:「滿天星星,寥落的燈光,行人很少。每天的洛杉磯凌晨四點都是黑暗的,一天是黑暗的,兩天是黑暗的,三天是黑暗的,一年是黑暗的,十年是黑暗的。但是自己的技術、耐力、體能各方面每日增強。這就是自律帶來的成就。

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簡簡單單我們看到的天賦,更多的就是勤奮和汗水。而光有勤奮和汗水還不行,還得需要自己掌控自己的節奏,以及是否是在努力前行的方向上。生而為人,曾經欠下的債務,需要一點一滴去還。如果每日早一點去行動,債務就會早日消除,從而盈利。

有人問:為什麼我們總是去努力?不努力不也挺好的嗎?其實我們的努力是為了自己能夠保持一個最低的水平,就是當下的生活狀態不要往下墜落。因為向上走一步很難很難,但是往下走,太輕鬆了,輕鬆到自己可以為所欲為。

夢想到理想到思想的轉變,是一種思維層次的升級,也是一種個人夢想的落地生根發芽。而自律到自信到自由,更多的是一種人性的自我正向追求,並且在此道路上越走越廣。每個人都渴望自由,但是在自由的基礎上,沒有殷實的家底,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才可以獲得那點自由。當自己的金錢資本、身心資本在逐漸上升時,就能夠慢慢獲得相對的自由。而這一切的來源在於自信,自信的根基點還在於自律。

自律,我們每個人都很容易做得到,但是長久的自律,自己能否做得到呢?一個人的精氣神來自於自己對事物的敏銳度以及延伸度。心中有火,眼裡有光。無論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有多厲害,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在自己的基礎能力上,始終保持一個標準,持續前進。

重要的是自己想做什麼,而不是想著如何去做?因為想做,想在前面,做在後面。當想到了一個點,去做就好。比如說:我想要開一家書店,那麼這種原始的動力來自於自己的信念,想到了之後就去思考如何選址?如何選書?如何收會員費?如何持續盈利等相關問題。

內心因自律而平靜,生活因自律而蒸蒸日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N5doHMBeElxlkkaHw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