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滬劇電影《雷雨》觀摩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影片導演梁漢森和製片人楊璐等嘉賓出席研討會,分享影片拍攝初衷和創作理念等。中國電影評論協會名譽主席李准,中國電影評論協會主席仲呈祥,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饒曙光等嘉賓出席研討會。與會專家與主創們深入研討了影片的戲劇結構與藝術特徵,並共同探討了滬劇電影與戲曲電影的歷史與傳承。
與會專家們都對滬劇電影《雷雨》給予了高度評價。影片忠於原著,不僅保留了《雷雨》原作的戲劇結構、人物塑造和美學調整,更延續了作品本身的思想價值取向。影片選擇以繁漪的視角展現,更體現《雷雨》的靈魂,對封建主義和資本專制家庭壓迫的反抗;在故事情節上進行了合理的刪減,加上滬劇名家茅善玉及一眾優秀滬劇演員的演繹,使得影片節奏流暢的同時,最大程度上實現了戲曲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平衡。像滬劇電影《雷雨》這樣兼具戲曲和電影藝術性的影片,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值得讓廣大觀眾尤其是學生們觀看,感受藝術的薰陶。
中國電影評論協會主席仲呈祥評價道:滬劇電影《雷雨》通過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彰顯了劇的審美優勢和審美個性,又保留了《雷雨》原作的戲劇結構、美學特點和價值取向,名家的演繹也十分成功,多一些這樣的優秀作品,戲曲何愁不能繁榮!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評論本片是一部藝術水準上佳的戲曲電影,無論是對於傳統戲曲的觀眾,還是敘事電影的觀眾,本片都提供了獨特的審美體驗。戲曲電影的意義在於戲曲文化的表達,在美學意蘊中體現文化自覺。
歷經近兩年的籌備與炮製,滬劇電影《雷雨》於8月27日正式登陸大銀幕。首映日當天的盛大首映禮引起了熱烈反響。影片自上映以來捷報頻傳,上映首周便突破了戲曲電影預售票房記錄及首映日票房記錄,截止目前,影片在網絡購票平台上的「想看」數位列戲曲電影排行榜第一。
作為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戲劇梅花獎數字電影工程」項目,及促進上海電影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影片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茅善玉、陳瑜,著名滬劇演員朱儉、王明達、洪豆豆、錢思劍、金世傑、凌月剛傾情獻演,將曹禺大師最為稱道的改編版本——滬劇《雷雨》,自舞台搬上了大銀幕。
將滬劇舞台上的「里程碑」之作拍成電影,為叱吒舞台的主演們帶來了從藝生涯中的挑戰。為了引領演員們自舞台走進銀幕,導演梁漢森別具匠心,以虛實結合的電影表現手法,著力塑造了「繁漪」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以「繁漪」的視角揭示了周家兩代人的愛恨糾葛。導演認為:曹禺大師創作的話劇《雷雨》是中國戲劇史進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它以強烈的戲劇衝突向世人展現了封建社會的餘毒對人格的磨折,喚醒了人們對舊社會的反抗精神與對新時代的嚮往。電影中不僅保留了舞台版本中「盤鳳」、「吃藥」、「花園會」、「撕支票」「四鳳獨嘆」「五重唱」等經典唱段,通過實景拍攝不僅再現了一個真實的周公館,並展現了許多在舞台上未充分展示的原著中的經典場面,例如翻譯雨夜尾隨周萍,四鳳、周沖雙雙觸電而亡的場景。茅善玉及一眾優秀滬劇演員都在影片中奉獻了舞台上難得一見的精彩表演。電影將原作的精華通過畫面和聲音的傳達,多方位滲透觀眾的視覺與聽覺,帶來前所未有的滬劇「新體驗」。
自85年前話劇《雷雨》發表以來,這一部舞台經典先後被多次改編上演。早在1938年,滬劇《雷雨》一經問世便收穫了觀眾的強烈反響,自此,滬劇變成了《雷雨》的最佳演繹體裁之一!到了1959年,由宗華改編的滬劇《雷雨》上演於人民大舞台,這一場演出雲集了當時滬劇舞台上最有影響力的明星,陣容強大,流派爭艷,合作默契,為滬劇界前所未有之盛會,史稱「名家大會串版滬劇《雷雨》」。2019年適逢「名家大會串版滬劇《雷雨》」公演60周年,上海滬劇院攜手上海新文化影業傾力打造實景滬劇電影《雷雨》,特邀著名導演梁漢森執導,旨在通過亮相大銀幕來紀念滬劇史上的經典一幕。
滬劇這一上海「鄉韻」在江南已傳唱百年,此次由上海滬劇院帶來的實景滬劇電影《雷雨》,是滬劇藝術通過院線電影這一普及全民的藝術載體,將戲劇經典以申曲風韻娓娓道來的一次突破性嘗試。此片不僅是滬劇藝術在創新實踐中的突破,更是戲曲民粹響應時代號召的邁步,展示了滬劇作為地方劇種,努力培養潛在觀眾,積極投入文化交流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