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遲 7 天!北斗「最後一星」成功發射!一周里中國航天人經歷了什麼?

2020-06-23   華輿

原標題:推遲 7 天!北斗「最後一星」成功發射!一周里中國航天人經歷了什麼?

編輯:崔相光

北京時間6月23日9時4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圖為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圖片來自中新社 胡煦劼攝)

中新社·華輿訊 北京時間6月23日9時4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比原計劃提前半年。

收官發射一波三折,火箭殼體雞爪形裂紋致使發射推遲一周

雖然最終結果圓滿,但這次飛行任務卻經歷了一波三折。此前因中國2次航天發射任務失利,工程全線舉一反三,進行質量複查,發射時間由5月調整至6月。6月16日,因臨射前發現產品技術問題,為確保百分百成功、不帶任何隱患上天,發射再次推遲至6月23日。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副總設計師李聃告訴記者,6月15日晚,發射隊在進行發射前負12小時的功能檢查時,意外發現一個技術問題,該問題導致壓力數據低於設計指標要求。「與正常情況下的數值相差了一點幾,這可不是小事情,因為其狀態直接關係三級發動機能否正常工作,關乎任務成敗。」火箭低溫發動機副總設計師羅巧軍說。

6月15日20時43分,火箭「兩總」和技術人員針對技術問題進行緊急會商。(圖片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隨即發射隊進行問題排查,並且在短時間內找到了故障點——火箭三級發動機的I分機中減壓閥殼體上發現一個雞爪形的細小裂紋。

雖然經過排故,指標已經正常,但是在發射前中國航天人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即「不帶疑點加註、不帶隱患上天」。因此北斗工程指揮部針對這一技術問題進行慎重研究,經過討論,指揮部決定推遲此次發射。

「航天人在工作中堅持『嚴、慎、細、實』也是在為榮譽而戰,每成功一次就會增加一分榮譽,但一次失敗就足以將以往的榮譽清零。」李聃說。

6月19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長三甲系列火箭「兩總」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指導火箭常規推進劑泄出作業。(圖片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問題歸零:史無前例,最大規模燃料泄出

由於已進入發射前負12小時流程,火箭常規動力系統已完成燃料加註,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最短時間內拿出了常規推進劑泄回方案。

發射場發射測量站站長陳華強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歷史上曾進行過幾次推進劑泄出,但泄出量這麼大,並且泄出後繼續實施加註執行發射任務,這是頭一回。

火箭推進劑泄出操作,大多都是單點手動控制,開關大小的拿捏、流量流速的控制有時還需要聽聲辨識,難度很大。火箭上的開關閥門等也需要多次開啟,能否承受這些動作也是對產品質量的一次實戰檢驗。

從19到20日,粗略計算,泄出量約占加註燃料總量的3/4,規模之大世所罕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夏季高溫情況下燃料加註後推遲發射,給航天人帶來新的難題。工作人員在對泄出後的助推器氧箱進行檢查時,發現連接傳感器的法蘭盤螺栓出現輕微腐蝕現象,需要儘快更換。

這項操作只能在狹窄的箭體內進行,操作人員要身著防化服從儀器艙艙口鑽進火箭內部,以俯臥的姿勢迅速精準完成拆除和新產品安裝工作。拆裝之間的短短數秒,還要對可能隨時遭遇的危險物質保持高度警覺並沉著應對。最終,產品裝配工人閆磊、劉永寧兩名30多歲的青年人扛起了責任,沉著果敢地完成了4個助推器氧箱24個螺栓的緊急更換任務。

6月22日發射隊進行火箭常規燃料加註工作,並在6月23日順利完成火箭發射前的準備工作。

當被問及為何敢於在這個舉國關注的發射任務中按下「暫停鍵」時,李聃表示:「此次任務發射的是北斗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是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的標誌。臨射前推遲發射,說沒有壓力是騙人的,但指揮部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尊重科學、堅持原則的結果。」

參考資料:

中新社,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提前半年部署完成》

中新社,2020年6月23日,《北斗衛星為何推遲發射?長三甲系列火箭副總師李聃揭秘背後故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20年6月23日,《發射推遲的這些天,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