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善清
編輯 | 青暮
在今年年頭由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推出的「AI 2000人工智慧全球 2000 位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里,女性整體占比只有 9.7%。要是進一步對這份榜單進行統計,在 40 歲之前,女性學者比例低於整體水平;而 41 歲至 65 歲之間的入圍女性學者占比整體高於均值(56-60 歲除外);至於 65 歲以上的學者,女性學者遠低於其平均值 9.7%。美國人工智慧研究與諮詢公司 Emerj的 一項研究也表明,人工智慧學科只有 18% 的女性參與。
面對人工智慧這麼一個輸入什麼它就成倍輸出什麼的系統,要是主導的團隊男性占比過多,將容易導致產生性別偏見,比如產出包含性別偏見的數據集,並將由此放大現有制度基礎和社會權力關係中更深、更隱蔽的不均衡。李飛飛曾經說過:機器價值就是人類價值,不平等在我們的社會中積疾已久,缺乏女科學家參與的人工智慧領域的算法很容易加深這個不平等。
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是,與男性科技工作者相比,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產出、承擔科研項目、受重視的機會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無論如何,我們依然欣喜看到近些年國內一批女性科技工作者在 AI 領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比如清華計算機系教授朱小燕、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秦兵、新加坡研究院院長申省梅等等。他們為後來者樹立起正面的學習榜樣,讓更多對計算機感興趣的年輕女學子不再自我設限,而願意投入到 AI 相關研究中里來。
今天, AI 科技評論就來盤點 3 位在國內計算機、AI 領域頗有積累的青年女科學家,作為 35 歲以下的新生科研一代,她們正用自己的努力讓世界看到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力量。
1
黃芊芊
網上檢索黃芊芊,不乏一些「美女科學家」、「美女博導」的溢美之辭,然而這都無法遮蓋她本人在學術上的光芒。
黃芊芊是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專攻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神經形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
她至今已發表/合作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在微電子領域頂級國際會議 IEDM 與 VLSI 上發表論文9篇(含一作6篇)。
在 IEDM 上發表論文是個什麼概念?始於 1955 年的IEDM 被外媒譽為「微電子器件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主要報道國際半導體技術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近年來,集成電路技術領域的許多重大技術突破都是通過該會議正式發布的。
具體細談她在學術上的成就,可以簡單歸結為三點:
2019 年 10 月,黃芊芊因其在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獲得了全球僅 3 人獲獎的 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IEEE 電子器件學會青年成就獎),她也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二位來自中國科研單位的獲獎者。
黃芊芊另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一點,便是其本碩博都在北大完成的「國產」身份。
1989年,黃芊芊出生在江西上饒,2006 年畢業於上饒一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電子學系。本科畢業後,黃芊芊師承王陽元院士和黃如院士攻讀博士學位,並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打破國際上矽基隧穿器件的亞閾擺幅紀錄,便是黃芊芊在博士期間完成的工作,
「本科畢業時我之所以選擇了留在北大直接攻讀博士學位,是因為我堅信,國內微電子技術只是起步晚,並非是能力不足,北大有著國內微電子專業最頂尖的師資力量和科研環境,在國內、在北大一樣可以做出不遜色於國外一流大學的科研成果。我帶著這份初心和信念,留在了燕園。」
2016年,黃芊芊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資助。2017年,她成為了全國僅4人獲得的「中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獎項,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首位微電子領域的青年學者。在這一年,她也正式入職北大,成為了微納電子學系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18年,黃芊芊成功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2019年,她更是入選2019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並當選中國電子學會青年女科學家俱樂部第一屆理事會理事。
隨著物聯網和智能時代的來臨,集成電路技術在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愈加關鍵,面臨的挑戰也更加嚴峻——在人們對更強計算能力和更高集成度的不斷追求中,功耗問題成為集成電路乃至信息技術發展的瓶頸問題。
在上述時代背景和需求的引領下,從基礎器件角度,基於新原理的超低功耗超陡擺幅器件技術成為近年來國際前沿研究的熱點領域,換句話說,黃芊芊和她的研究團隊在「新型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研究課題上的深入攻關,將能讓全世界從中國的科研中大大受惠。
黃芊芊個人主頁:http://scholar.pku.edu.cn/qianqianhuang
2
梁紅瑾
梁紅瑾是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專攻程序設計語言,她與導師馮新宇教授的學術成果成功在頂尖程式語言頂會中創下多個「第一次」。
梁紅瑾 2009 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 該少年班專門招收尚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但成績優異的青少年接受大學教育,比如微軟全球副總裁張亞勤便是在 12 歲時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少年班畢業後,她獲推免加入中科大-耶魯高可信軟體聯合研究中心,2011 年開始攻讀博士學位。
博一期間,她與導師馮新宇教授等一起完成的學術論文被第 39 屆程式語言原理國際會議(簡稱POPL)錄用,這是內地高校和科研機構以第一作者單位名義被 POPL 錄用的首篇學術論文,而 POPL是公認的程式語言領域歷史最久、水平最高的國際會議。
她在論文中提出了一種驗證並發程序變換的一般方法,首次將並發程序邏輯中的依賴-保證條件引入到傳統的程序模擬關係中,成功地解決了對驗證提供模塊化支持的難題,並將這種方法應用於編譯優化、並發數據結構的實現和並發垃圾收集等算法的正確性驗證。POPL審稿人認為,該項研究「提供了一種用於驗證並發程序變換的漂亮的統一理論」,在「並發系統的精化問題的研究領域邁出了很好的一步」。
正因為在攻博期間的出彩表現,她曾獲得「中科院院長特別獎」、「中科院優博論文,2015年CCF優秀博士論文獎,2012年度微軟學者,還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評選為2015年度電子與計算機領域「學術新星」(Rising Stars)等多項榮譽。
博士畢業後,她選擇留校工作,在計算機學院擔任特任副研究員,在這期間又與馮新宇教授以「A Program Logic for Concurrent Objects under Fair Scheduling」一文再次獲得第 43 屆POPL 的青睞。
後來她與馮新宇教授到南京大學就職,再次以「Towards Certified Separate Compilation for Concurrent Programs」榮獲40屆程序設計語言設計與實現會議(ACM SIGPLAN Conference on Programming Languag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PLDI 2019)的傑出論文獎(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這也是為 PLDI 創辦 40 年來中國大陸科研院所為第一單位的論文首次獲得傑出論文獎。
馮新宇(左一)、梁紅瑾(左二)
該獲獎論文關注並發程序的分離編譯的驗證問題,它提出了一種通用的理論框架,能夠將串行程序編譯的正確性驗證工作復用於並發程序分離編譯的驗證。利用這一框架,做著還開發了並發C程序的分離編譯器CASCompCert並驗證了其正確性。該論文附帶的編譯器工具及相關證明還通過了會議的工具評估(Artifact Evaluation)委員會的評審,成功獲得 ACM 工具評估徽章。
梁紅瑾個人主頁:https://cs.nju.edu.cn/hongjin/
3
張蘭
在知乎一條題為「你在現實生活中見過最美的博士是什麼樣的?」的帖子中,張蘭被自己的學生給發到答案里,還附上了她本人的自拍照,至今該答案已經獲得接近 1560 個贊。
「最美博士」張蘭 2014 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獲博士學位,如今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特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專攻大數據、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共享交易。
圍繞數據的深度理解,隱私保護和共享交易進行研究,其成果共發表國際知名會議和期刊論文50餘篇,其中CCF薦A類會議/期刊論文26篇,B類會議論文6篇。研究成果共申請相關中國發明專利20餘項,其中已授權14項,申請美國發明專利3項。
2018 年,張蘭成功獲得首屆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該獎項主要獎勵大中華地區在信息技術、半導體、智能製造等領域取得初步成就的青年科學家,獲獎者不但可以獲得100萬元獎金,還將得到達摩院全方位的研發資源支持。
張蘭的獲獎理由是「一手致力於數據的深度理解和價值評估,一手致力於數據的安全計算和隱私保護,左右互搏實現跨域數據的安全智能應用和共享。」,在阿里達摩院的幫助下,她在接下來的一年期間不但累計發表了十餘篇頂會論文,還推動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基於指紋的數據追溯大數據原型平台走出實驗室,開始商業化。
在學術服務方面,張蘭曾擔任 ACM China Young Scientist of Computing Academy (ACM中國未來新星)的主席之一——ACM 中國未來新星組織(ACM China Young Scientists of Computing Academy)的成員主要來自於ACM中國新星獎獲獎者、ACM中國優秀博士論文獎以及優秀的青年科研人員,該組織的成立旨在更好的服務下一代計算機學科愛好者,擴大ACM和ACM China的影響力,為青年學者搭建合作的橋樑與交流的平台,聯合進行創新性挑戰課題研究,並提供更多職業機會和資源。
此外,她也曾經擔任多個國際知名會議的程序委員會聯合主席、出版主席、程序委員會委員等,例如 IEEE INFCOM 2020&2019&2018,IEEE ICC 2017&2019&2018, IEEE SECON 2018, IEEE ICCCN 2018,IEEE MASS 2017,IEEE IPCCC 2016等等。
張蘭個人主頁:https://cs.ustc.edu.cn/2016/0923/c3050a23918/pagem.htm
4
小結
隨著時代發展,女性科學家越來越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我們欣慰看到新生代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國內計算機領域漸漸嶄露頭角,也希望更多未來的 AI 研究可以因為「她力量」的加入而在性別視角上更加平衡,以保護/造福更多的女性科技用戶。
NeurIPS 2020論文接收列表已出,歡迎大家投稿讓更多的人了解你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