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豪賭,結果是他徹底打破了觀眾的「偏見」。
|作者:咖喱 二水
餃子最近每天都要做一件事——在微博上不停地表達「感謝」。感謝的對象五花八門,有《人民日報》和共青團中央,也有演員朱亞文、趙薇、姚晨、陳建斌,甚至有新褲子樂隊鍵盤手龐寬這樣的朋克人士,所有人的善意都來自於對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的支持與敬畏。
哪吒用了3年才從娘胎里落地,餃子也花了3年時間才孕育出這個魔童。在他手中,那個大家童年印象中大鬧東海的少年英雄小哪吒,變成了這個畫著煙燻妝、頂著齊劉海、撞臉王寶強,還動不動就放火燒街的混不吝。
餃子膽子太大了!
這樣顛覆性的改編,他不是沒想過會撲街。去年預告片中哪吒造型剛曝光時,大量網友第一反應是無法接受這麼「丑」的哪吒,再加上主題又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雞湯範本,很多觀眾已經表示:對不起,十動然拒。然而,等到電影上映,看過的觀眾卻紛紛表示——「真香!」
7月26日上映首日,《哪吒》成為中國影史首部單日過2億的動畫電影,上映3天加點映場收入,已經突破7億元,接連打破動畫片首日、單日、首周紀錄。口碑上,豆瓣8.7分,是近30年評分最高的國產動畫電影;貓眼9.7分,與《戰狼2》持平,位列國產電影Top1。
這是一場豪賭,結果是他徹底打破了觀眾的「偏見」。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怒call聲,餃子只覺得「沙子裡進了眼睛」。
爆勢不可擋的背後,大家開始好奇餃子是誰?這部沒有任何宣傳推廣、沒有大咖加盟製作的國產動漫為何能受到如此青睞?
棄醫從「漫」
「餃子」本名楊宇。一開始,楊宇並不叫「餃子」,而是叫「餃克力」,既代表了中西合璧,又好吃還能補充能量。後來他覺得「餃克力」實在拗口,就改成了自己愛吃,又帶有中國特色的「餃子」。
身為「80後」的楊宇,從小就喜歡看《七龍珠》《聖鬥士星矢》,又因喜歡李安和宮崎駿,讓他有了做漫畫家的夢想。
但是漫畫家這個職業根本沒辦法養活自己。高考填志願時,他認真思考後還是決定聽從家人的意見學醫,並考入了國內頂級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
學了兩年醫,楊宇仍然對這個職業提不起興趣。到了大三,同學給他介紹了一個三維動畫軟體MAYA。通過自學後,他發現這個技能可以在一些廣告公司找到設計的工作,也能讓他用愛好養活自己。隱藏著的兒時理想瞬間被點燃。於是,大學畢業後,楊宇毅然決定棄醫從「漫」,去一家廣告公司做動畫師。
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當楊宇邁入動畫行業,也曾和電影中的哪吒一樣,遭到了身邊人的質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別人對我有很多偏見,覺得我這是瞎折騰,這麼好的專業拋棄不要了,我轉行肯定是錯誤的決定。」
但他不信邪,還把「俺別的優點沒有,就是有把子力氣」作為自己的QQ簽名。只要自己還有力氣,就要為夢奮鬥。
在廣告公司工作了一年後,楊宇因受限太多而辭職,此後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專心創作,這一做就是三年半。
其間父親去世,全家的經濟來源只有母親每個月2000塊左右的退休金。但是母親對此沒有任何怨言,為了支持兒子的夢想,她經常去超市購買特價食品,家裡的飯桌上更是很少見到肉。
楊宇自己也是能省就省,做設計的電腦不連網線,平日裡很少出門,連身上的衣服也是中學時穿的。用他自己的話說:「那三年半的時間,我過得跟生活在空間站似的,三點一線:客廳、臥室、廁所。」
能忍受這「非人般」的生活,不是狠人就是神經病!楊宇是前者,「既然選擇轉行,就要證明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機會,一切必須要有一個結果。」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楊宇的堅持有了回報。2009年,一個名為《打,打個大西瓜》的16分鐘動畫短片顛覆了中國動漫界。這部短片不僅獲得包括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等30多個獎項,更成為動漫江湖的一個傳奇,被眾多網友稱為「國產動畫最優秀的作品」「華人最牛原創動畫短片」。
《打,打個大西瓜》
在《打,打個大西瓜》的片尾,楊宇打上了包括「Disney、萬籟鳴、手塚治虫、宮崎駿、押井守、大友克洋、PIXAR、鳥山明、李安、黑澤明、余秋雨、金庸、小島秀夫、成龍、李連杰、周星馳、易中天、于丹、馬雲、史玉柱、李嘉誠」等人的鳴謝名單。看似完全不搭界的人物,卻是那段時間支撐著這個大男孩堅持下去的精神偶像。
哪吒其實和我挺像
《打,打個大西瓜》走紅後,楊宇成立了個人工作室「餃克力工作室」,但情況沒有太多好轉。當時國內的動漫市場環境艱難,大部分投資方看到項目後,會問他「能否收回成本」。最慘的是,本來就沒什麼收入的他還被人騙過一次,只能靠著接廣告外包來維持工作室的運營。可即便如此,楊宇還是沒有放棄內心對動漫的熱愛。
是金子總會發光。
2015年,楊宇接到了一通來自北京的電話,對方正是彩條屋總裁,也是後來成為《哪吒》電影監製的易巧。
彩條屋全稱是霍爾果斯彩條屋影業有限公司,是光線影業在2015年成立的動畫電影廠牌。在此之前,易巧帶領團隊走遍了全國,希望發掘出有潛力的動畫長片導演。除了楊宇,《大聖歸來》的導演田曉鵬和《大魚海棠》的製作方彼岸天等都在易巧的名單上。
《大聖歸來》的導演田曉鵬
《大魚海棠》的導演梁旋
在看過《打,打個大西瓜》後,易巧被震撼了,尤其在得知這部短片是由一個人用一台電腦做出來的時候,更是難以置信。他第一時間趕往成都,找到了楊宇。
不久後,楊宇拿到彩條屋的投資,成立了新公司「可可豆」,投入了新的劇本創作中。那一年也是《打,打個大西瓜》成名後的第六年。
獲得了新電影的製作機會,要做什麼題材呢?楊宇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叛逆的、敢作敢當的少年英雄哪吒作為故事的主角。「哪吒其實和我挺像的,都有不認命的一面,以前我看《哪吒鬧海》就很感動,他為國為民,自刎這些情節都歷歷在目,所以是有這種情結的。」
《哪吒》改編自中國神話故事,講述了混世魔童哪吒逆天而行的成長經歷。
楊宇對《哪吒》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從劇本到製作,從美工到特效,甚至配音和表情示範,都由他親自掌舵,力求為觀眾展現最完美的全「新」哪吒。
他親自為角色錄製配音小樣,一句一句地陪著配音演員錄製;影片一開始設計了超過5000多個鏡頭,但最終「精選」呈現在大銀幕上的成片卻不到2000個;其中特效鏡頭占比高達80%,用了全國20多個特效團隊來協助完成,僅「江山社稷圖中四個人搶筆」這個景的草圖就做了2個月時間,總耗時4個月。
最終,歷時3年多,《哪吒》大功告成。
別看如今票房已破7億,可當初它的預算在眾多大片中並不算多,許多製作公司甚至是在虧本接單。他們不計成本不計回報地做這件事,只是想用一個好的作品來證明自己,證明中國動漫還有未來。
埋下「陷阱」只為打破偏見
片中許多看似顛覆性的設定,導演楊宇都暗藏深意。
哪吒雖是「魔童」,受盡世人偏見,但在李靖夫婦、師父太乙真人的幫助下,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著命運;敖丙雖是「靈珠」,卻在承受整個龍族翻身期望等多重重壓下,走上了邪路;哪吒母親殷夫人一改原版動畫中相夫教子的中國傳統女性形象,成了暴脾氣上來可以踢破房頂的剛烈女子;甚至包括請來與主流風格背道而馳的GAI演唱片尾曲,也是因為他那種反叛的氣質特別符合哪吒……
楊宇承認,所有的形象都在反其道而行之,他就是要給觀眾安排一個又一個「陷阱」,讓大家剛建立起的刻板印象緊接著就被摧毀,以此來打破所謂的「偏見」。
偏見不僅來自於電影中,還有大眾對於國產動漫發揮不穩定的偏見。
在2015年那個身著飄逸紅袍、放肆桀驁又心存柔軟的齊天大聖見證了國產動漫的春天之後,雖有《大魚海棠》《大護法》等動畫持續接力,但前者劇情羸弱、後者票房不佳,都未能再複製《大聖歸來》口碑票房齊飛的盛況。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楊宇不得不面對不專業的宣發、不自信的投資人,加上他醫學出身的背景,都給他的作品下了「死咒」。
「我們宣發方拿到片子之後,告訴我不知道怎麼宣傳,因為國產動畫在很多觀眾的定位當中就是低幼、難看,怎麼宣傳都不想看。」
一切都不給力的情況下,讓楊宇意想不到的是,中國動畫電影人自發抱團,最終成就了《哪吒》。
「這次動畫圈挺抱團的,我們外包公司很多都虧本在做,大家都是憋著一股勁,想做出好作品,證明給觀眾看,國產動畫是能做好的。希望國產動畫能出更多精品,讓更多人願意投入到這個行業,不僅能夠養活自己,更能夠活得有尊嚴。」
最終,「野路子」出身的楊宇賭贏了,國產動漫開始走出偏見。
不過談到「國漫崛起」這個說法,楊宇又有些懼怕,怕陷入另一種偏見,「等到什麼時候大家不再提『國漫崛起』這四個字了,出現了一部優秀的動畫以後,自然而然地去看,而不需要觀眾打著國漫的旗號安利的時候,國漫才是真地崛起了。」
棄醫從事動畫行業17年後,楊宇終於渡過了至暗時刻。擺脫偏見的路太過漫長,好在他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同行人,比如,本來要成為護士的歌手毛不易,本來要成為英語老師的馬雲……
而對於螢幕後面的我們,看著那個「我是小妖怪,逍遙遊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的哪吒,成為拯救世人的英雄;看著那個被金箍束縛的猴子,向天空怒吼「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內心是否都有一瞬間的澎湃:打破成見扭轉命運,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