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關注我、我陪你愛
文丨萱小蕾、又名漠泱
舊時代那個「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部分人都知道。孔融是家裡最小的孩子,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兄長,這是家長教的結果。是對是錯,其實也有爭議。
因為國外有心理學家做過試驗,調查那些從小「讓」著兄弟姐妹的人,長大後是什麼樣的。
比如一個犯人說,小時候媽媽拿出幾個蘋果,大小不同,他一眼就看中那個最大最好最紅的,自然是想要那個。
可媽媽問想要哪個時,弟弟搶先說要那個最大的了。媽媽馬上教訓弟弟:「要懂得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只考慮自己……」
這個說法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可是這個長大後成了犯人的孩子理解為:想要得到,不要直接說出來,要說謊,要用手段。
所以當時看到弟弟受責備,他便主動討好對媽媽說:「我要最小的蘋果,大的留給弟弟。」媽媽一高興,一邊誇獎他,一邊就把大蘋果獎給他了。
所以說,這個「讓來讓去」的方式,好像也不是很對。而另一個正確的方式,是媽媽讓兄弟姐妹們去幹活,誰幹的好,誰就得到那個最大最好的蘋果。
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誰都有權利,不分年紀大小,也不分長輩晚輩,按勞得到最好的,自然是要高明許多。
同時我們從這裡也能看出一個問題,父母對於兄弟姐妹之間的管教,也是極重要的。
若是論年齡,總是讓大的讓著小的,把好的都留給小的,那也是不對的。
這樣是忽略了他們的獨立人格和意志,是沒有正視他們的天性和權利。
當家裡大孩子和小孩子有爭搶的時候,需要分配的時候,要麼極公平,要麼謙讓和尊重相互使用,或者是「論功行賞」,而不是無條件讓某一方讓著另一方。
如果從小給孩子灌輸「你要讓著弟弟,你要讓著妹妹,你是姐姐,你是哥哥……」那是會有很大問題的。
因為哥哥姐姐可能也大不了多少,也是孩子,他不會理解為什麼自己要無條件讓著,他也有權利要求和得到。
父母這樣要求時,他們會覺得父母對自己的愛被弟弟妹妹分了,從而產生對弟弟妹妹的不滿。這樣的情況,其實到處都是。
網友飛說:我比我弟大兩歲,我四歲時,有了弟弟,所以說,我那時也是個極小的孩子。
但是從記事起,就聽父母一直說:「你要讓著弟弟,他比你小……」這樣讓著讓著,看起來是理所當然,可我自然很不開心。
我時常覺得委屈,甚至覺得痛苦,有時候恨不得弟弟消失了才好,對他也一點都喜歡不起來。
大概12歲左右時,我大爆發了一次,跟爸媽吵了一架,我哭喊著說:「我也是個小孩子啊,怎麼你們就不疼疼我,弟弟又不是每次都對,為什麼要我次次讓著他?」
那次爸媽也許嚇壞了,後來沒再對我說過。他們慢慢變得公平了,我跟弟弟的關係反而緩和了,後來慢慢感情倒變好了。
很顯然,飛跟弟弟還是幸運的,因為她的爆發,勇氣說出了心裡話,也因為父母的醒悟,及時糾正了這個錯誤,否則心裡的恨意,怕是要一直持續下去。
也能看出來,兄弟姐妹關係如果不好,絕大多數是父母從小沒有正確使用方法,多半是因為厚此薄彼,一碗水沒端平,教育理念出了問題。
網友小鋒,我跟我弟從小也不和,或者說是我討厭他,因為他只要一哭,我爸媽就裝作打我,來哄他高興。
久而久之,我弟就有了規律,知道他一哭,爸媽就會打我,就會幫他。所以他有事沒事就跟我鬧,搶我的東西,搶我的食物,搶一切我有的東西。
我不跟他玩,他也哭。只要我不同意,我反抗,他就哭個不停,然後我爸媽一打我,他就馬上笑了。等我爸媽不在,他還得意洋洋向我炫耀挑釁。
後來我心裡有了怨,趁爸媽不在時,就瘋狂打他,欺負他,然後又給他吃的和玩具,哄好他,讓他不再告狀……
直到慢慢都大一些了,這種狀態才少了,但我們之間的感情還是不好,有隔膜,主要還是因為我對他有恨意,也不知什麼時候才能消除。
小鋒的例子,想必是很多人的經歷,父母以為這樣哄小的比較方便,容易,卻忽略了大的孩子怎麼想,什麼感受,完全是一種偷懶不負責任的行為。
或者說真的有些偏愛小的,對大的便如此「不客氣」,但是他們維持的一團和氣後面,其實還隱藏著小的「一直被打」的秘密。
不知他們知道後,會作何感想。所以說,這自然也是不正確的方式,沒有釀成更大的錯誤,算是極好了。
網友歡歡說:我媽也是這樣對我的,有了妹妹後,讓我帶她,帶不好就打我,摔了碰了都是我的責任。
我也就比我妹大三歲,自己都是孩子,哪裡能看管得了多好。嘴上也是總說:「你比妹大,要讓著她……」
這話說了許多年,我聽得很煩,心裡總是想:憑什麼我大我就得讓著她,我大我活該嗎?是我希望我要求比她大的嗎?
因為心裡積怨,我很早就離家,不愛回去,也不愛跟我妹有接觸有交集,跟我父母關係也不親。
包括現在成人了,我依舊不愛回家,更不愛跟我妹一起在家裡出現,覺得自己很早就有一種:惹不起他們,躲得起他們的心理。
很顯然,歡歡這個情況還是有點嚴重的,有些心理陰影一樣的東西在心裡,這也算是原生家庭帶來的一些心理問題了。
如果她早日面對了,釋放了,對父母表達了這種童年一直都有的不滿和委屈,可能會好一點。如果一直藏在心裡,對自己今後的人生和觀念,也是有一些影響的。
這類大孩子,總被灌輸讓著小的,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了,被拋棄了,被嫌棄了。從而否定,懷疑自己不夠好。
同時覺得小的孩子分走了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對小的產生怨恨之意。
其實呢大的讓著小的,是一種謙讓,按說也是美德,但同時也要讓小的懂得尊重大的,互相做到才平衡。
只一味要求一方,那必然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從而影響孩子跟父母的關係,影響他們兄弟姐妹間的關係。
同時誰讓誰,也不是非得規定大的小讓的,得看事件輕重對錯,有時小的也需要讓著大的。
或者像文章開頭那樣,在分配東西時,記得論功行賞,不分大小。
有了這些正確的教導和引導,才能讓孩子有個健康的心理,才能讓家庭關係融洽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