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必須是外圓內方,在外面不要太有稜角,在內一定要有自己的為人處事的原則。
人要清醒地認知自己的位置,知道什麼事該做,更知道什麼事不該做。
在一路進取的漫漫人生里,莫忘了「守」的處世智慧。
人這輩子,不管你是誰,遵守3個「底線」,才不會讓自己受苦。
守好嘴巴這個底線
《增廣賢文》里寫道:
「守口如瓶,防意如誠,寧可負我,切莫負人。」
意思就是守住自己的嘴巴,像瓶子一樣嚴密,不要多言。
海明威說過:
「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守好自己的嘴巴,不該說的話不要說。
羅斯福在當選總統前,曾就職美國海軍部部長。
一天,有一位老朋友向他打聽美國海軍在加勒比海的一個島上建基地的秘密計劃。
羅斯福聞言笑了笑,仿佛怕有人聽見他們的對話一樣,特意向四周觀望了一圈,隨後壓低聲音向朋友問道:
「你能保守秘密嗎?」
朋友以為羅斯福這是要透露信息給他了,立即篤定地回答:
「能,當然能!」
誰料羅斯福卻說道:「那我也能。」
羅斯福面對朋友的詢問,能守住自己的口,知而不言,其實是一種深藏的遠見。
孔子說過:「非禮勿言,非禮勿聽。」
意思就是不當聽的不聽,不當說的不說,才是聰明人。
開口出自本能,守口彰顯智慧。
正所謂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往往會給自己以及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守住了口,既是守住了別人的隱私,同時也守住了自己的品德。
曾國藩曾在給弟弟的信中也有寫道:
「說話不可任口。」
話不能隨口而出,特別是別人不能透露的秘密,更要仔細思量。
對秘密守口如瓶,既表示了對他人的尊重,也體現了自己的良好品格。
守住規矩辦事
《淮南子》中有言:「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
守矩,是我們立身處世的一張通行證。
一個人的行為,往往就能夠體現出他的品格。
古時候,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方丈,年事已高,想要挑選一個接班人。
他打算,在兩個各方面都很出眾的弟子之間,挑選一個,於是給他們出了個題。
老方丈為兩個弟子各準備了兩袋一樣的稻穀,對他們說道:
「現在給你們一年的時間,一年後,誰收穫的米多,誰就是我的接班人。」
一年過去了。
大徒弟帶著滿滿當當的大米前來,二徒弟卻一無所獲。
正當大家都以為,方丈的接班人非大徒弟莫屬的時候,老方丈卻挑選了二徒弟為繼任者。
眾人感到不解,方丈頷首一笑,說道:
「我給你們的稻穀,是我煮過的,根本沒法播種。你雖然收穫了大米,卻沒有遵守規矩。」
規矩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一個人的內心,以及他的人品。
規規矩矩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守規矩辦事,既是對規則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古人云:「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
人不以規矩則廢,家不以規矩則殆,國不以規矩則亂。
規矩猶如風箏的線,表面上看像是一種束縛,實際上卻是在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守矩之人,清楚自己內心想要什麼,懂得自律克己,有所約束。
守住本心這個底線
《菜根譚》中有云:
「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風花雪月本閒,而擾攘者自冗。」
這世界充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誘惑,在誘惑面前,能夠不亂於心,謹守內心原則的人,才是真正內心強大的人。
東漢名臣楊震,是有名的清官,一生淡泊名利,清正廉明。
有一次,他辦事路過昌邑縣,縣令王密是他的舊交,特意前來拜見。
王密當初就是楊震提拔上來的,心中一直念著他的恩情。
當天夜裡,帶著黃金十斤前來送給楊震,以感謝他的知遇之恩。
楊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說道:
「現在深夜無人知道。」
楊震卻批評他說道:
「豈可暗室虧心,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
受到譴責後,王密很慚愧,只好作罷。
丁香 (丁香) 花在老生鏽的杯子裡。春天背景與白色和紫色的花,在鄉村杯木製的桌子上
古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深夜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楊震依然能守得住自己內心的原則,不為利益所動。
所謂守心,其實就是守住內心的道德底線、價值底線、人格底線。
易中天曾說過:
「一個人,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敢幹;一個社會,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會發生。」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不管在何種情況下,都要守好自己內心的原則,不為外物所轉而失去自己的本心。
面對誘惑,能夠不亂於心,保持淡定與寧靜,才是真正的強大。
古人說:「守嘴不惹禍,守心不出錯。」
守住嘴巴,不亂說話,就不會惹禍;
守住本心,不做違背良心道義的事,就不會出錯。
曾國藩曾經說過:「說話如水,做事如山。」
只有守住內心的匣門,才不會輕易被外物所蒙蔽。
漫漫人生,一路進取,一路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