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一些太子,為何總要造反?背後的原因,歷史書不會告訴你

2020-09-23     包翠紅聊生活

原標題:古時候一些太子,為何總要造反?背後的原因,歷史書不會告訴你

一朝的太子,在某些時候,其危險程度甚至大於上戰場的將軍。將軍一般只要戰勝敵人,就能勝利歸來。而太子的興敗存亡,更多看皇帝的意願。皇帝想讓太子繼續當下去,大家相安無事,皇帝想換人,太子或造反,或老老實實退位,讓給自己的弟兄。

不分古今中外,只要有機會坐上那至高無上的座位,大多都會試一試,搏一搏。春秋的晉獻公,也是一位雄主,可死後諸子爭位,打斷晉國的崛起之路。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更是被活活餓死,諸子正忙著搶那位子呢。

除了個別人,大多都是經歷一番謀劃、鬥爭之後,才拿下儲君位子。始皇帝嬴政,他能當上太子,最後繼承秦王,呂不韋出了大力,畢竟他的父親子楚,也是靠呂不韋才登上秦王之位。

獲取艱難,拿下後自不願意輕易放棄,更怕別人搶走,只能死死握住,可以說,除了皇帝本人,其他人都是皇權的威脅,外戚、士大夫、地方豪強,以及諸多皇子。

皇帝兒子們的威脅,遠遠大於其他人,皇子具有合法繼承權,不考慮其他因素,只要皇帝死了,皇子就能順利繼位。外人想奪權,大多只能通過武力,這不是一般的難。所以,皇帝最提防的人便是諸多皇子,尤其是太子。

有句話叫:皇家無親情。但皇帝真的是狠毒之輩,為了權力不顧一切?我看不見得,人大多還是感情生物,會哭、會笑,有歡樂,也有痛苦。李世民的太子名叫承干,簡單理解就是繼承乾坤,乾坤便是大唐天下。

太子的名字,代表李世民的殷切希望,這時候李世民對兒子的愛,誰敢說是假的?但隨著太子一天天長大,李世民感到威脅,他自己就是兵變上位,也擔心兒子們有樣學樣。怎麼辦?給太子樹一個敵人。

太子為何會威脅到皇帝?太子身為國之儲君,天然會吸引一部分,太子妃的家人,太子的老師,太子的近侍、侍衛等等,這些本來就親近太子。還有某些不得志的官員、名士,也會投靠太子,想著成為潛邸舊臣,獲取從龍之功。

哪怕太子什麼都不做,身邊也會形成一個以太子為首的利益集團,若再多做一些事呢?太子幫小舅子拿下一個官職,幫親衛的親戚打贏場官司,幫某人求情,太子也許是無心之舉,但既然做了事,就落下「結黨」的印象。

我們常說,多做多錯,少做少錯。雖有點悲觀,但對太子來說,卻是至理名言。太子太過精明能幹,皇帝就會多想:這小子是想早點上位?太子正值當年,皇帝卻一天天變老,兩相一比,皇帝心裡只會更加難過、鬱悶。

皇帝不高興,太子就不會好過,當然更多的出於對「權力」的保護,生怕太子等不及,來個造反。李世民的做法就是培養魏王李泰。這做法,同當年李淵培養李世民,來抗衡太子李建成如出一轍。

扶持李泰前,太子的精力在皇位,有了李泰,他的目標只能是保住太子之位,皇帝李世民就輕鬆了好多。多方博弈,贏得總是那個場外拉架的人,下場的無論勝敗,總是輸家。

李泰步步緊逼,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李承干決定還是造反吧。李世民的目的在於壓制太子勢力,並非真的要逼反太子,但權力這種事,李世民只能管得住自己,還能管得了李承幹嗎?

李承干被廢,李泰想,太子之位,總該輪到自己了吧?若李泰能清醒些,就會明白,他不過是另一個李承干罷了。李泰同太子對抗期間,他的勢力必然會增長,威望也隨之提升,沒了李承干,李泰對皇位的威脅,直線提升。李泰的命運早已註定。

倆個哥哥相爭,便宜了老么李治。李治能從太子之位順利「畢業」,占了年齡小的光——他比李世民小30歲。這一年齡差,足以讓李世民從容布置。

一般活得久的皇帝,繼位國君大多是幼子,年齡大的兒子,皇帝猜忌防範,活不到登基那一天。十六國後趙石虎立10歲的石世為太子,他說:「比其二十,吾已老矣。」對太子的防範,石虎可是一點不加掩飾。

漢武帝太子劉據,明著因江充等人的讒言,實際卻是父子間彼此的不信任。漢武帝老想著太子會不會反,戾太子則想著漢武帝會不會加害自己。江充等人只是抓住父子間的裂痕罷了。

聽到江充的讒言,漢武帝的第一想法就是——這孽子果然盼著我死呢。戾太子則是:父皇終於要對我動手了。倆人矛盾由來已久,自不會想著是江充的陷害。

曹操征戰一生,也防著繼承人帶來的威脅,曹操直到217年才立曹丕為世子,這時候曹操已經62歲,距離去世的220年只剩三年。曹丕、曹植的世子之爭,也是曹操的有意縱容,正如李世民捧出李泰。

劉備和劉禪年齡差46歲,自沒有威脅,反而因劉禪年幼,不得不將後世託付於諸葛亮。若諸葛亮是司馬懿一般的人物,早沒蜀漢什麼事了。

有人曾說,孫登(孫權長子)不死,東吳就是另一番景象。我看不見得,孫登不死,恐怕會造成東吳更大的分裂。孫登年長,在亂世之初更容易獲得權力,遠不是其他弟弟們可以抗衡的。孫權若想動孫登,恐怕得再三思量(除非孫權不用孫登)。

孫和、孫霸之爭,也是孫權有意為之,目的有二,一是限制繼承人權力,一是打擊國內世家勢力。孫權此舉,可謂狠辣。孫權的一番操作,他倒是安全了,可後代遭了殃。孫亮登基才10歲,孫權所託非人,造成東吳時局不穩,若非司馬懿正穩固自身勢力,想著篡曹,東吳恐怕就危險了。

皇帝提防太子,太子戰戰兢兢,早早建立的太子,若皇帝活得燒久,往往沒什麼好下場,趙武靈王廢太子,漢武帝廢太子,李淵廢太子(平衡手段玩脫了),李世民廢太子,李治廢太子,李隆基廢太子,朱元璋和朱棣也考慮過換太子,這是封建時代的通病,沒法子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t9KuXQBURTf-Dn50j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