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
又至歲末。回望過去一年,德國政治經濟發展前所未有地陷入困頓:一貫以穩定著稱的政局屢傳危險信號;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幾乎陷入技術性衰退;全球大國博弈加劇,德國面臨的外部壓力增大,應對更為艱難。「女強人」默克爾進入執政生涯末期,經歷了十分黯淡的一年。
以2018年12月默克爾卸任基民盟主席為標誌,德國已開始向「後默克爾時代」過渡,2019年,「接班人之爭」更趨激烈。儘管默克爾親自選定了現任基民盟主席、防長克蘭普-卡倫鮑爾,但後者顯然未得到廣泛認可。加之克氏經歷單一、屢發爭議言論,其支持率遠不足以支撐其當選總理。目前看,前基民盟議會黨團主席默茨、北威州州長拉舍特都有可能是她的挑戰者。
6月18日,默克爾在歡迎到訪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時,身體劇烈抖動長達1分鐘,此後又在兩次公開場合發生顫抖。身體出現狀況,既從一個側面展現一名執政已達14年的「政壇常青樹」的「英雄遲暮」形象,更引發外界對其能否順利完成任期的廣泛猜疑。
儘管默克爾本人仍堅稱將履職至本任期末,但德國政壇的爭鬥和碎片化現象已非她能控制。今年5月歐洲議會選舉,兩大執政黨均遭遇慘敗。特別是社民黨,身為「百年大黨」卻日益式微,支持率僅為15%,徹底淪為「小黨」,剛任職兩年的黨主席納勒斯於6月2日引咎辭職。社民黨內部一直有人認為參與聯合執政後妥協過多,對本黨不利。12月初,社民黨出人意料地選出兩名主張退出「大聯合政府」的新主席,默克爾政府提前倒台的風險上升。
今年薩克森、布蘭登堡、圖林根三個東部州都舉行選舉,極右的「德國選擇黨」在三個州得票都位居第二。這為極右勢力在聯邦層面穩固勢力,拉動德政局進一步右傾、內傾增加了力量。尤為引發關注的是圖林根州選舉,該州的選舉結果呈現「極左、極右勢力壓過中間力量」的局面,徹底顛覆了德國傳統的政壇光譜,可預期的幾種執政組合都無法在議會過半數,陷入了「組閣窘境」。隨著極端政黨走強,這種局面未來很可能出現在聯邦層面。
內政困頓已令默克爾焦頭爛額,經濟增速放緩無疑是雪上加霜。今年二季度,德GDP環比下降0.1%,繼去年三季度衰退0.1%、四季度零增長之後,又一次出現萎縮。正當外界紛紛猜測德國經濟可能連續兩季度下降,陷入技術性衰退之時,統計局傳來三季度增長0.1%的好消息,令各方都鬆了一口氣。儘管如此,德國經濟面臨的嚴峻形勢仍不容否認。年內,各大金融機構和經濟類智庫紛紛下調德國經濟增長預期,往常充當歐盟經濟增長引擎的德國,今年表現很可能不及長期疲軟的法國。
為扭轉經濟失速風險,默克爾等政要也在積極謀劃對策。財長朔爾茨、央行行長魏德曼等多次暗示,一旦形勢惡化,德國政府將會放棄預算平衡原則,實施積極政策來予以刺激。默克爾則稱,「時局雖困難,但也未到必須採取措施的地步」。
經過半年多的討論,11月底,經濟部發布了《國家工業戰略2030》,提出促進大企業合併、激發「突破性創新」等一系列舉措,並著重加強在數字領域投資力度,打造新的增長點。
德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但今年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為負,主要原因在於外貿環境的惡化,其中德美關係生變影響最大。德美之間圍繞貿易問題的爭執持續已久,特朗普政府一直威脅對歐洲汽車業增稅,分析認為這最多可能影響德國經濟下降0.7個百分點。
除此之外,美國的「長臂管轄」也令德國憤怒。12月21日,特朗普簽署的《國防授權法案》生效,美國將制裁參建從俄羅斯到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北溪2號」的歐洲公司。對此,默克爾強硬回應稱,德國「不打算向美國讓步」。
不僅在處理跨大西洋關係上面臨挑戰,面對歐盟內的老搭檔法國時,默克爾同樣不輕鬆。56年前,德法簽署《愛麗舍條約》,從此共同推動和塑造歐盟,一體化取得了不少成就。今年1月,兩國還簽署《亞琛條約》,欲深化新時期的德法關係。
但事實上,近年來兩國分歧日深,法國總統馬克龍激進、充滿雄心的風格與默克爾謹慎穩健的風格正好相反,兩國常常「面和心不和」。最近馬克龍關於北約「腦死亡」的言論一出,默克爾直言不贊同,媒體還透露,默克爾私下稱,「厭倦了一次次替馬克龍善後」。
儘管默克爾心有不悅,但不可否認,馬克龍風頭正勁,歐盟內的權力天平正向馬克龍傾斜。今年歐洲議會選舉後,各國領導人協調新一屆歐盟領導人人選,法國主張明顯得到更多貫徹,甚至連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也是馬克龍提名而來。
隨著中美博弈加劇,處理對華關係也不是一件易事。今年,圍繞華為參與5G建設的討論十分激烈,儘管面臨來自美國的巨大壓力,默克爾一直堅持「不排除特定公司」的原則,但這種務實態度在德國國內卻遭到了不少反對聲。民調顯示,近一半民眾對華為公司持懷疑態度。
總體而言,德國對中國實力上升存在擔憂,害怕自身競爭力受到侵蝕,因此在對華合作中出現了更多負面聲音。默克爾對華交往經驗豐富,任內已經12次訪華,對中德合作的戰略意義有著清醒認識。當前默克爾務實的對華政策顯然遇到更多挑戰,希望她能夠穩定局面,繼續推動中德關係行穩致遠。(責任編輯: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