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特級教師寫給經歷過居家學習的同學們:莫再做「學習的巨嬰」

2020-05-19   Wanderer萬娘娘

原標題:一位特級教師寫給經歷過居家學習的同學們:莫再做「學習的巨嬰」

疫情期間,曾經接到幾位同學的電話,說自己在家學習如何的不適應,「不知道這樣學好不好」「人家都比我好」,甚至是「快要崩潰了」 。

特殊的學期,把很多習以為常的東西都打碎了,模糊了,在這個特殊的過渡期,我想這些經歷還是值得好好反思。

今天,跟同學們談談學習方式的事情。

1 學習上的「巨嬰」從哪裡來

據我了解,有些同學到「銜接班」把新學期要學習的內容先過一遍,課堂上聽老師講一遍,課後還找老師重點輔導一遍。這樣一個違背教育政策和規律的現象,多被仿效。

調查發現,近一半的同學竟然沒有完整、仔細地閱讀過歷史教材中的一節課!課堂上記筆記,課下抄課件,課後寫作業和「刷題」,成為常態。不少同學認為學習上最大的困難是「需要背過的知識太多」。

成績的取得,不是靠本應具備的學習能力,而是依賴老師的加持或高重複學習和機械訓練。

這樣學習的同學,我稱之為學習上的「巨嬰」。

按部就班,高度依賴;看似努力,死記硬背;重視做題,機械訓練;成績尚可,代價高昂;白白胖胖,骨質疏鬆。

特殊時期,讓我們看到了無數的離開老師就不會學習的「巨嬰」。失去了考試競爭而無法自我定位,讀不懂教材,提不出問題,做不到規劃……未知帶來了恐慌。

事實上,一個對知識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才有「硬骨頭」,才會有力量。

2 對未知世界始終保持一份好奇

面對教材中一幅尋常的《在英國煤礦中工作的童工》圖,有的同學不過是隨便瞄一眼,有的甚至無暇顧及。而對一個充滿好奇的同學來說,可能會思考為什麼工業革命時期會湧現出大量的童工?這種現象會帶來哪些影響?當時是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的?為什麼教材特別標註是「繪畫作品」?

當他如是想的時候,自然會對教材中19世紀歐洲社會狀況、工人運動以及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甚至會聯繫第二次工業革命做一番對比,也會進一步了解工業革命後攝影等科技進步的歷程,自然還會領悟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一個好奇的火花,可能會照亮整個歷史素養的天空。

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每一個知識點都向我們開啟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戶,讓我們發現尋常事物的美妙不凡,讓我們看得清楚,活得明白,感悟大千世界的美好。

當考試成績很好或者很差的時候,專注於知識可以讓我們的大腦保持清醒。

當因居家學習失去競爭而找不到存在感的時候,專注於知識可以讓我們找到自我。

那些熱愛生活、熱愛周圍事物的人,才會帶著強烈的求知慾在知識面前「逗留」,發現別人看不見的風景。

「慎獨」帶來安詳。沉下心來,才有靜,靜能致遠,萬物靜觀皆自得。《道德經》說的好:「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是一種多麼美好的向學境界!

保持一份對未知的好奇,一份對未知的虔誠,學習才會真正開始。

3 通過自主建構回歸學習的本質

俗語說:「吃別人嚼過的饃不香」。

俄國作家同時也是教育家的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而不是憑證記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

認知心理學對上述現象做出了較為科學的解釋,認為學習的本質是個人在已有知識基礎上自主構建新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布魯納)。每個人原有的經驗都不相同,也只有經過親身體驗才能獲得屬於自己的知識。知識無法告知,學習不能替代。

通過自主建構獲得的知識才會與我們血肉相連,甚至讓人一輩子也忘不了,隨時用得上。

知識的類型往往決定著我們的學習方式。有些知識,強化記憶和不斷重複是必要的;有些知識則需要動手和練習;而對於一些概念、概括、原理、理論等指向高階目標的知識,離開思維的參與則無異於緣木求魚。

重複性的機械學習正是離開了思維的參與,如同魚兒離開了水。

人們通常從不同側面認識事物,於是產生了不同的學科,產生了不同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進而表現為不同的「核心素養」。比如歷史學科的範疇是研究對過去事情的認識,確定的核心素養是「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學習歷史,就是要在唯物史觀指導下,把歷史事件、現象和人物放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下,結合史料分析論證,形成基本的歷史解釋和價值追求。因此,我們要按照數學的思維方法來學習數學,按照歷史的思維方法來學習歷史。

教育部考試中心提出高考考查的內容是「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考查的方式突出「無情境不命題」,強調知識在新情境下的運用。如果我們的學習還停留在死記硬背的接受式學習上,不是南轅北轍嗎?

出路,在於轉變學習方式,回歸學習本質。

4 在深度閱讀中探尋事物內在規律

大量的課外閱讀當然會豐富我們心智的土壤,但請不要忽視,教材是我們最基本的閱讀材料。

閱讀不僅僅是語文的事情。閱讀就是自學。

學習工業革命的時候,有同學習慣在課堂中認真抄下十幾條原因和條件,忽略老師的分析,只靠課後誦讀不已。不妨讓我們換一種方式。自己閱讀文本,思考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要素:市場、資金、勞動力、技術、資源、政策等等,對照教材主動尋找這些要素,聯繫圈地運動的史料分析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當我們以「資本主義工業」這樣的概念來審視歷史現象的時候,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的原因、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都會清晰自然了,當你在未來投身工業建設的時候,可能會用上中學學到的這些知識或思維方式,這就是知識的遷移與運用。

仔細分析,知識點之間有著內在的層次關係,或屬於事實,或屬於某一主題,或屬於反映本質的概念,或屬於原理或理論,由低到高,形成了金字塔狀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之間還有或因果、或包含、或並列的縱橫向聯繫,形成了網狀的知識結構;還有些知識屬於策略、技能、過程和方法,需要動手和動腦……如同打開一座座知識的寶庫,閱讀是如此妙不可言!

有經驗的老師,會通過我們列舉的知識結構看出你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識。因為你選擇的關鍵詞語、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係表達,會讓老師一目了然。

自己閱讀,哪怕只是總結出兩個原因,是否比背過筆記上的十個原因要好得多?

有些同學把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歸結為做題太少,仔細分析,卻恰恰出在刷題上。正是忽視了對教材的深入研讀,導致知識碎片化,知識點之間「不通」,很難靈活運用。這豈不是本末倒置?盲目刷題,不如退而結知識之網。

5 學會學習才能更好地決勝未來

自主閱讀與思考,最初會面對種種困難和干擾,速度也很慢,這需要意志的調控,需要做到高度的自律,但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自我拔節的過程。相比靠著各種「激素」催熟的學習「巨嬰」,靠自身慢慢成長起來的骨骼才會強壯!

當然,舊有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多方面共同發力,但是首要的因素,來自每一個同學內心的覺醒。

居家學習已經基本結束了,但這些教訓不能被忘記。事實上,居家學習是暫時的,在校學習也是暫時的,而未來之路是長久的。

我們處在一個信息急劇增長的時代,知識如恆河之沙,無窮無盡,亦如滄海桑田,日新月異,惟有掌握一種終生學習的本領,才能做到「以有涯隨無涯」、以不變應萬變。面對信息的變幻莫測,一個獨立思考的理性大腦又是多麼的可貴!

學習能力其實就是生存能力。

把當下的危機當做我們成長的養料,做一個真正的學習者,做一個不斷發現美好並創作美好的人,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不僅為了眼前,不僅為了分數,而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為了家鄉、祖國和人類的幸福!

惟其如此,我們才會在現在和未來擁有強大的內心和「硬核」力量。

文章來源 |人民教育 本號只作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