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正是教他管理情緒的好機會

2019-07-23     引領腦力風暴

誰都喜歡乖巧安靜的孩子,然而孩子時不時會發脾氣,怎麼辦?

「人前教子,背後教妻 」,這是中國一句古話。而家長當著眾人的面呵斥,批評兒童的現象,也是司空見慣。但是這樣做真的好嗎?

孩子在公共場合鬧彆扭,出狀況是最令父母尷尬的事情,看得更多的是孩子哭鬧,父母吼叫,一個比一個激動失控。怎樣讓發脾氣的孩子平靜下來呢?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怎麼辦?


不要大聲呵斥孩子,可以適當警告

孩子在公共場合鬧彆扭是最令父母尷尬的事情。但是大人這個時候必須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呵斥他。

向孩子提出警告可使孩子先了解不按要求做的後果,有助於防止怒氣和脾氣一發而不可收拾。

如果孩子無法冷靜,可以帶他到相對無人的場所(比如說休息室,商場過道等等,但是一定安全的場所),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再溝通。之所以帶孩子離開現場是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真正讓人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心理情緒是內疚,而非羞恥感。

如果我們希望通過當著眾人的面去批評孩子,讓他產生羞恥感,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改變不好的行為或者想法,這多半是沒什麼成效的。

用行為表達你對他的愛

父母可以靠近孩子,抱抱他。

身體上的親密達到很好的安慰效果,可以使氣氛緩和下來。讓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親密地坐在孩子身邊幫他平靜下來。

特別跟各位家長提到,父母對孩子的肢體語言很重要,效果也往往是你想不到的好。比如說孩子哭鬧著非得買一個玩具,但是家裡已經有一個一模一樣的了,你不同意再買,孩子也連哭帶鬧的不依不饒。

這個時候,你的立場是堅定的,但是你的身體語言是溫柔的,把你的聲調降低,放低姿態與孩子和解,這也是給孩子一個台階下,孩子雖小,但他也是有面子意識的。這樣子跟他談,他往往能夠聽得進去。



暫時不予理睬

孩子很難在獨自一人的情況下耍脾氣,脾氣的爆發總是有對象的。

所以如果任由孩子去號啕、跺腳,自己轉身離開房間,孩子的脾氣就不會持續太久,如無意外,事情就是如此。

小孩子鬧情緒、發脾氣,有時候是帶著試探性的,大人表現得越在乎,他可能越是過分。

你可以暫時地不予理睬他,但是確保孩子在你的視線之下。

有話好好說,消除引發孩子脾氣的原因

孩子發脾氣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不外乎是受到了冷落,待遇不公平,為引起大人的注意或者想要的得不到滿足等等......無論出自哪方面的原因,父母都應積極對待,並採用適宜的辦法,使孩子從這些因素中解脫出來。

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對正當的需求應儘量滿足,不能滿足時應耐心解釋,幫助孩子認識這個讓他情緒不好的原因,提高其自控能力。

 面對亂發脾氣的孩子,家長不要由著他來,也不要「以牙還牙」,而是等孩子發泄後冷靜下來了,平心氣和和孩子談心,告訴他這樣的行為是難以被接納的,有話好好說,慢慢引導孩子轉變過來。

家長堅定地阻止與發脾氣相伴的破壞行為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認為: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正常的,阻止發脾氣才是反常。

孩子發脾氣時,我們不會試圖制止,但是會堅定地阻止與發脾氣相伴的破壞性行為:打翻玩具、亂扔東西、攻擊大人等等。

制止的辦法不能是「以暴制暴」。

孩子亂扔東西,大人就抄起東西打他,孩子打大人,大人就把孩子按住打一頓。大人的這些行為,本質上和孩子的行為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在發脾氣而已,只是大人的發脾氣有個管教的名義。

這樣做會給孩子壞示範,會讓孩子更傾向於用激烈而不是溫和的方式來表達情緒。

最好的辦法,是「溫柔的堅定」,大人溫柔但是堅決地抓住他的手,平靜地告訴他:「你發脾氣可以,但是不能扔東西,不能打大人,這是不好的行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_sbK2wBmyVoG_1Z56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