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後皮膚紅腫,瘙癢難忍,看中醫如何解決

2019-10-06   悅讀中醫

小編導讀

皮炎指由各種內、外部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導致的皮膚炎症性疾患的一個泛稱,接觸性皮炎是其中一種。患者在接觸外源性物質後,在接觸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會發生炎症性反應,這就是接觸性皮炎。這些可引起炎症性反應的東西多種多樣,種類不限,頗有一種生活處處暗藏著危險的意味。下面我們看一則醫案,案中患者出現的症狀是由接觸化妝品引起的。


李某,女,16歲。初診時間:2015年1月13日。

主訴:面部紅腫伴瘙癢3天。

診查:3天前塗抹化妝品後出現面部紅腫,伴明顯瘙癢感,昨日服用海鮮後病情加重,兩頰處可見密集分布丘疹,表面少量滲液,結黃痂,無發熱畏寒,無噁心嘔吐,無腹痛腹瀉等。曾至當地醫院就診,過敏原測試示:總IGE抗體(+),塵蟎(++),粉蟎(+)。診斷為接觸性皮炎,予外用藥物治療(具體不詳),效果不顯,今遂至我科門診治療。刻下症見:神清,精神欠佳,面部潮紅,浮腫,兩頰處少量丘疹,伴滲液,表面結黃痂,納食尚可,夜寐欠安,二便調,舌紅,苔黃膩,脈數。血常規示:白細胞(WBC)5.61×10^9/L,中性粒細胞76.1%。

中醫診斷:漆瘡(濕熱蘊結)。

西醫診斷:接觸性皮炎。

辨證分析:患者為過敏體質,稟性不耐,接觸化妝品後發病,食用海鮮後病情加重,病機為外受辛熱之毒,皮毛腠理不密,毒熱蘊於肌膚。加之飲食不當,脾失健運,濕熱內蘊,阻於經絡,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故發為本病。面部潮紅、浮腫,兩頰處少量丘疹,伴滲出,表面結黃痂均為濕熱蘊結證表現,舌紅、苔黃膩、脈數亦屬濕熱蘊結證。

治則治法:清熱利濕,涼血祛風。

處方:車前草20g,茵陳10g,六一散10g(包煎),水牛角20g(先煎),丹皮10g,赤芍10g,荊芥10g,防風10g,甘草10g,潼蒺藜10g,牛蒡子10g,浮萍10g。5劑,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1月18日):藥後面部浮腫已消大半,無明顯瘙癢感,兩頰處可見紅斑,少量丘疹,無滲出,表面無明顯結痂,納、寐可,二便調,舌紅,苔黃稍膩。

處方:車前草20g,茵陳10g,蒲公英15g,野菊花15g,六一散10g(包煎),水牛角20g(先煎),丹皮10g,赤芍10g,荊芥10g,防風10g,甘草10g,牛蒡子10g。5劑,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三診(1月23日):面部浮腫除,兩頰處紅斑較前明顯淡化,未見明顯丘疹及滲出,無瘙癢不適。納、寐可,二便調,舌紅,苔薄黃。

處方:車前草20g,蒲公英15g,生白朮10g,野菊花15g,六一散10g(包煎),水牛角20g(先煎),丹皮10g,赤芍10g,荊芥10g,甘草10g,牛蒡子10g。5劑,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隨訪:10天後隨訪,藥後病情痊癒,面部皮膚恢復至病前狀。

【按語】接觸性皮炎是皮膚或黏膜單次或多次接觸外源性物質後,在接觸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發生的炎症性反應。其致病因素複雜多變,由此導致臨床表現錯綜複雜,主要表現為紅斑、腫脹、丘疹、水皰甚至大皰,類似中醫文獻記載的「漆瘡」。本病多因稟性不耐,外受辛熱之毒,皮毛腠理不密,毒熱蘊於肌膚,加之飲食不當,脾失健運,濕熱內蘊,阻於經絡,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故而發病。此案病機為濕熱蘊結肌膚,治以清熱利濕為主,佐以涼血祛風。方中車前草、茵陳、六一散清熱利濕;水牛角、丹皮、赤芍清熱涼血;荊芥、防風散風除濕止癢;甘草和中解毒;潼蒺藜增強疏風止癢之效,助夜寐得安;牛蒡子、浮萍加強祛風、清濕熱之力。全方共奏清熱利濕、涼血祛風之功。二診風邪之症已不顯,故去潼蒺藜、浮萍,加蒲公英、野菊花增強清熱解毒之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濕、解毒之功。三診濕熱之象漸輕,因脾主運化,脾運失健則痰濕內生,故二診方去茵陳、防風,加生白朮等健脾助運,標本兼顧。藥後濕熱除,脾氣健運,諸症痊癒。

看名家醫案,學治病策略。

婺州名醫,精華醫案,收穫滿滿。

讀婺州51位名老中醫的醫案——

婺州名老中醫醫案集

本書精選了51位地處金華婺州名老中醫的臨床驗案,按內科、骨傷、外科、針灸、婦科、男科、兒科、眼科、五官科的順序編寫,以每位醫家為單位,遴選其精華醫案,並加以按語評析,從中反映婺州中醫名家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與用藥思辨,對深度挖掘婺州醫家中醫經驗、繼承與發展中醫臨床診療技術與方法等均有重要意義。本書適合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和中醫藥院校學生及自學中醫者參考。(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因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庫房升級,9月24日-10月8日期間在「中醫書院」下單的紙質圖書,將統一於10月9日起按照訂單順序發貨。如果您急於購書,可前往其他銷售平台購買。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婺州名老中醫醫案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傅曉駿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