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浦東新區商業信息中心對浦東新區範圍內10個品牌的大賣場超市業態樣本企業(共計31家樣本監測點)進行銷售數據統計。
其中,包含國內品牌5個【華潤萬家樂購(4個門店)、大潤發(2個門店)、農工商(2個門店)、文峰千家惠(1個門店)、世紀聯華(1個門店)】,中法合資品牌2個【家福樂(8個門店)和歐尚(1個門店)】,中泰合資品牌1個【卜蜂蓮花(6個門店)】,中美合資品牌1個【沃爾瑪(5個門店)】和中德合資品牌1個【麥德龍(1個門店)】。
一、上半年大賣場超市業態銷售情況分析
1、大賣場、超市業態上半年銷售超30億元、同比下降約2%
從總體經營方面來看,該業態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1.27億元、同比降幅2.35%。其中,1月份銷售收入8.49億元、同比增幅26.48%、月環比增幅63.28%,2月份銷售收入5.51億元、同比降幅13.94%、月環比降幅35.12%,3月份銷售收入4.38億元、同比降幅8.33%、月環比降幅20.49%,4月份銷售收入4.02億元、同比降幅11.52%、月環比降幅8.22%,5月份銷售收入4.49億元、同比降幅4.97%、月環比增幅11.92%,6月份銷售收入4.38億元、同比降幅9.91%、月環比降幅2.72%;從該業態最近一年的銷售收入情況來看(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間),銷售收入最高峰出現在2019年1月份的8.49億元,銷售收入最低谷出現在2019年4月份的4.02億元;銷售收入增長最高峰出現在2019年1月份的26.48%,銷售收入增長最低谷出現在2019年2月份的-13.94%。
2、實體商家面臨諸多不利因素和相應舉措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今年2-6月份大賣場超市業態的銷售業績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主要歸因於以下幾個方面。
(1)自主營業區域轉型租賃區域
不少大賣場將原來的自主營業區域搞起了租賃經營。大量招收駐場商戶提供餐飲、娛樂、院線、藥妝、眼鏡、金銀珠寶、服飾箱包、各類家電(含手機電腦等數碼產品)及維修等方面的服務,使得大賣場的消費結構更加多元化、專業化和年輕化,更好的實現了引流效應。但是,這部分租賃收入並未計入大賣場的銷售業績。
(2)O2O式微、實體賣場仍持續受到網購衝擊
不少賣場的信息負責人坦言,相較於「雙11」和「雙12」的深入人心和風靡全球,實體賣場缺少屬於自己的節日。雖然很多品牌都有自己的店慶或者內購會,但是無法抱團形成規模。這樣的單打獨鬥已經難以引起電商巨頭的重視。對比之下顯而易見,大家現在耳熟能詳的「京東6.18電商節」、「蘇寧易購8.18全民發燒節」、「亞馬遜8.19店慶節」、「唯品會12.8周年慶」、「聚美優品3.1周年慶」和「國美4.18周年慶」都乘勢而上,搞得線下店家幾乎每個月都如臨大敵。「人家搞促銷,我們就要跟著來搞感恩回饋,說的好聽是線上線下齊互動,其實就是夾縫中求生存,為了客流、現金流而生存。」被動搞促銷,業績和人氣都無法保證。電商乘著網絡媒體的東風已經越跑越快、越跑越遠。而不少實體賣場為了控制成本,縮減免費班車、停印促銷廣告的比比皆是,連原有的信息獲取優勢也面臨生存的危機。
(3)實體賣場沒有隨著消費者的變化而做出積極的改變
一是消費年齡層次的變化。老年群體主要是在工作日期間到實體賣場消費,這類消費群體的特點是精準消費。比如,品類上以採購每日餐飲所需的生鮮商品為主、貨比三家為的是物美價廉、數量上都比較少(除非遇到大促會提升購買量)、為了搭乘免費班車通常留店時間較短、這類客戶的客單價難以提高;中年群體主要是在休息日期間到實體賣場消費,這類消費群體的特點是品質消費。比如,品類上以採購生活所需的快消商品為主、對品質的敏感程度普遍超越價格、採購數量較大、留店時間隨機性很強、這類客戶的客單價涵蓋範圍廣、可提升程度高;青年群體的規模正在迅速擴張,可是這部分消費群體主要使用移動消費,送貨上門、包郵、全天候購物、社交消費和幾乎無限制的商品陳列直擊這類新興消費者的所有痛點。綜上所述,當年齡層次發生變化,中年消費群體向老年群體演進,而青年群體無法轉化為實體商家的主力軍時,客單價一降再降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是消費時點的變化。以往17-21點是實體商家看重的黃金購物時段,而如今的網絡商戶可以全天候進行業務推廣,尤其是「整點秒殺」可以迅速集合一大批消費者,消費節奏被電商牢牢把握。不少大賣場通過豐富消費內容、擴大租賃面積等手段,延長消費者的留店時間進而達到提升消費力度的目的,但是隨著免費班車的路線、頻次和搭乘結構的不斷調整(主要以減少來降低運營成本),距離賣場較遠的消費者將優先考慮到時間。
三是消費方式的變化。從以前的提袋消費快速過渡到掌上消費、家中等待。除了生鮮、易腐易爛以及客單價極高的貴重商品之外,在商品質量有所保證的前提下,送貨上門的消費體驗毫無疑問是優於提袋消費的;而對商品不滿意也由快遞上門收取返還給電商,消費體驗度被電商牢牢掌控。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平台的快速推廣和普及,這促使消費者可以更加便捷地用極短的時間完成瀏覽、下單、支付以及分享促銷信息等一系列動作,免除了等待收銀、貨品不足等方面的苦惱。而近在手邊的消費渠道更有利於電商企業做強做大。
四是消費平台的改變。以浦東新區為例,從事賣場超市的實體商家品牌有數十個之多,哪個品牌在搞店慶、哪個品牌在做立減、哪個品牌近期沒有優惠活動、哪個品牌的商品出現了問題等等不一而足,這些資訊是零散的、傳播渠道很有限、存在著很明顯的信息不對稱。而從事電商的平台大家只需要記住頭部的2-3家即可,打開手機APP或者電商網站迎面而來的就是各種活動,隨著瀏覽商品的積累,電商的精準投放也開始發揮作用。這些資訊都是第一時間的、傳播渠道更加單一但是強度極高。消費者無需再像以前那樣成為幾家甚至是十幾家品牌的會員,就能擁有同等甚至更高力度的活動優惠。
五是消費維權的變化。以前消費者在實體店家如果買到諸如過期變質、陰陽價、質量存在缺陷的商品,需要在所屬品牌的售後進行檢測提出維權申請,或是前往工商局、質監局或者衛生部門進行投訴維權,時效性極低、維權效果較差;隨著關於電商的各項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原有法律將電商領域納入監管,網絡購物在維權上實行電子化,效率提升、接口統一,方便消費者及時向社會公開爆料、尋求援助和相關維權的動作。
(4)實體商店面對網購衝擊的應對解決之策
面對多家電商巨頭持續打擊假冒偽劣商品、不斷提高正品率,自建物流渠道、持續填補重大節慶物流環節空白等舉措,各大賣場紛紛表示要拿出辦法更好地利用實體店鋪「體驗式消費」這一優勢資源。
一是將進一步整合現有資源、提升管理水平,大力縮短顧客在結算、開車進出場等環節的等待時間;二是深挖潛力、儘可能提供更多的停車位,既能通過此舉增加收入,也可以方便大宗購物的消費者;三是通過仔細梳理場內資源,定期將熱銷商品、爆款商品輪換到人流量較大的位置,抓取消費者的「眼球經濟」;四是對賣場的坪效進行精確計算,拿出一部分經營面積對外租賃,提供親子、培訓、餐飲、娛樂等方面的服務,充實老百姓的消費行程、延長消費者的逗留時間;五是不少品牌的大賣場、超市也開始轉換觀念、積極與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合資布局「網際網路+」產業、創造「O2O」新模式,爭取短期內迎頭趕上、從爭奪變成共享這塊蛋糕。通過上述舉措,不難看出各家大型賣場超市都在儘可能多地榨取實體店鋪的商業價值、提升坪效指標、持續優化消費體驗,也在布局或者調整電商策略,積極實現轉型升級、配合國家政策完成供給側改革任務。
二、上半年該業態各板塊銷售情況分析
1、食品板塊累計實現銷售業績超14億元、同比下降約4%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食品板塊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4.26億元、同比降幅4.46%,總體運行趨於穩定。其中,1月份銷售收入4.35億元、同比增幅31.59%、月環比增幅87.85%,2月份銷售收入2.15億元、同比降幅33.89%、月環比降幅50.59%,3月份銷售收入1.98億元、同比降幅7.05%、月環比降幅8.08%,4月份銷售收入1.85億元、同比降幅8.36%、月環比降幅6.32%,5月份銷售收入1.97億元、同比降幅5.17%、月環比增幅6.18%,6月份銷售收入1.97億元、同比降幅8.48%、月環比增幅0.04%;從該板塊最近一年的銷售收入情況來看(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間),銷售收入最高峰出現在2019年1月份的4.35億元,銷售收入最低谷出現在2019年4月份的1.85億元;銷售額增長最高峰出現在2019年1月份的31.59%,銷售額增長最低谷出現在2019年2月份的-33.89%。
今年上半年除1月份實現大幅增長外,2-6月份銷售業績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挫。主要歸因於:一是電商平台的各種秒殺、入駐品牌大促和免費送貨上門服務更好地詮釋了消費體驗度;二是除了滿額包郵和送貨上門這些外,網絡消費對商品品類的支持程度也遠超實體店鋪。從實體店鋪的「我有啥,你就得買啥」最多上百種商品的限制型消費,到網絡電商的「你知道的我都有,你不知道的我推送給你」的過億種商品無限貨櫃型消費,實體店鋪想要追趕也已顯得步履蹣跚、力不從心;三是受到天氣的影響,今年上半年雨雪光顧申城共計24天、超過27℃的天氣共計34天,這對廣大消費者前往賣場超市消費帶來很大的不便。
2、生鮮板塊累計實現銷售業績超9億元、同比下降約1%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生鮮板塊累計實現銷售收入9.12億元、同比降幅0.76%,總體運行呈現出一季度大幅回落、二季度大幅下挫的運行態勢。其中,1月份銷售收入2.21億元、同比增幅17.91%、月環比增幅39.43%,2月份銷售收入1.59億元、同比降幅6.03%、月環比降幅27.82%,3月份銷售收入1.38億元、同比降幅0.19%、月環比降幅13.52%,4月份銷售收入1.29億元、同比降幅6.91%、月環比降幅7.04%,5月份銷售收入1.38億元、同比降幅3.29%、月環比增幅7.09%,6月份銷售收入1.27億元、同比降幅11.08%、月環比降幅7.81%;從該板塊最近一年的銷售收入情況來看(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間),銷售收入最高峰出現在2019年2月份的2.21億元,銷售收入最低谷出現在2019年6月份的1.27億元,銷售收入增長最高峰出現在2019年1月份的17.91%、銷售收入增長最低谷出現在2019年6月份的-11.08%。
今年上半年該板塊的銷售業績出現持續下滑的行情走勢。主要歸因於:一是今年較往年來說惡劣天氣的數量大幅減少,使得大型賣場的冷鏈和儲備的優勢不夠凸顯;二是蔬果的價格持續走高導致消費依賴度逐步下挫、養生理念的時興和高企的豬肉價格使得肉類銷售不溫不火。冬春季節里,持續低溫和潮濕的環境使得消費者對牛羊豬肉、雞鴨等禽類以及水產類的消費依賴度僅僅持續了兩個月;只有處在節慶期間,消費者對蔬菜、水果等生鮮商品依賴度才出現有增無減的情況;三是節慶效應凸顯但持續性嚴重下滑。在春節、清明和五一等傳統節日助推下,生鮮商品的消費能夠保持供銷兩旺的勢態運行,但是今年持續走高的水果價格也讓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望而卻步;對商戶的銷售難度提升不言而喻。
3、非食板塊累計實現銷售業績近8億元、同比降幅不足1%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非食板塊累計實現銷售收入7.88億元、同比降幅0.42%,總體運行表現為1-2月份受春節大幅助推外,其他月份大幅下滑的低位運行態勢。其中,1月份銷售收入1.92億元、同比增幅25.99%、月環比增幅50.98%,2月份銷售收入1.76億元、同比增幅20.18%、月環比降幅8.55%,3月份銷售收入1.02億元、同比降幅19.38%、月環比降幅42.01%,4月份銷售收入0.88億元、同比降幅22.67%、月環比降幅13.46%,5月份銷售收入1.16億元、同比降幅6.56%、月環比增幅30.91%,6月份銷售收入1.14億元、同比降幅10.97%、月環比降幅1.35%,從該板塊最近一年的銷售收入情況來看(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間),銷售收入最高峰出現在2019年1月份的1.92億元,銷售收入最低谷出現在2019年4月份的0.88億元;銷售收入增長最高峰出現在2019年1月份的25.99%、銷售收入增長最低谷出現在2018年7月份的-24.41%。
今年上半年非食板塊的銷售業績連續四個月出現同比不同程度的下滑。主要歸因於:一是各大電商網站對商品的覆蓋程度遠超實體店鋪的支持程度,大數據的精準推送要比信箱廣告更有效率;二是各大網購平台的人造購物節對傳統實體店經營持續造成衝擊,實體店的促銷活動大多是一年前就定好的,響應速度無法與電商抗衡,即使近年來不少賣場超市也舉辦了類似對抗電商節的活動,但是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三是近年來不少賣場超市都在對免費搭乘的班車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以此來大幅減少運營成本,但是帶來的負面效應就是一部分消費者對於購買大件商品帶來牴觸情緒轉而投向電商懷抱;四是不少賣場超市將坪效比較低的非食銷售區域要麼改造後對外招租,這部分租金收入也並未計入。
(來源:浦東新區商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