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oung
由於疫情,我們在鼠年春節「小寒假」都被迫呆在家中,也算實現了大部分人心中「躺在家也能為社會做貢獻」的夢想。微博刷不完的熱搜,滿天飛的謠言,朋友圈各種段子,甚至還復刻了元年 QQ 空間的點名遊戲。網絡世界充斥著負能量,這著實讓阿羊我很想放下手機出去拍照,哪怕透透氣也好,但家人跟我說了兩個字「不准」。
一氣之下,我把我的相機扔了……當然是扔到床上(害,飯碗總不能丟吧),打開了電腦,開始翻翻看過去有什麼電影值得回味的。可是我發覺,單看電影海報,每次吸引我的總會是這部電影,沒錯,就是《銀翼殺手 2049》。
《銀翼殺手 2049》依舊是一部賽博朋克主義的電影,在前作《銀翼殺手》生不逢時的基礎上,在這個時代對「賽博朋克」進行了更好地完善。賽博朋克主題逐漸受觀眾的喜愛,像近兩年的《攻殼機動隊》、《阿麗塔:戰鬥天使》這種橫跨東西方文化的賽博朋克題材電影,都獲得了觀眾的好評。但是「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電影好壞或多或少是基於個人,那今天我們就不聊電影啦,來聊聊創作層面。
可能是攝影師「職業病」的緣故,在重新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更多地會去欣賞每一個鏡頭,甚至會時不時按下暫停和倒放,去欣賞它每一幀的構圖和三維渲染效果。夜的灰藍,街巷霓虹燈之外的幽暗,再到末世布滿畫面的橘色……不禁讓我發出讚嘆。
不過,讚嘆電影每一幀都是壁紙的同時,我也在想,自己在新的一年是時候該把視角從取景器里跳出來。運用 3D 軟體去配合相機製作攝影作品,是不是會更有趣呢?碰巧,在我 Instagram 上關注的攝影師里,發現了 @other.1 和 @harry.lil 這兩位前輩,他們早已涉足三維渲染領域,但創作風格截然不同。我便悄悄地採訪了他們,看看他們曾經是怎樣不慎闖入三維世界的。
最初在 Instagram 上關注 @other.1,我記得是在我剛上大學的時候。那時候剛來廣州不久但卻還是個攝影小白的我,只好上 Instagram 去看看其他攝影師是怎樣去拍攝這座城市的。我便發現社交媒體上有很多張廣州的照片都是從不一樣的高空視角去拍攝的,隨後便關注了廣州地區這些熱衷於城市探索的攝影師們,其中一位便是 @other.1。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喜歡一群朋友拿著相機去城市的很多角落探索,然後慢慢地大家都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各自都將自己的作品發布在 Instagram,得到的點贊和評價都還挺好。不過說實話,其實我也不知道我的風格是什麼,算城市建築嗎哈哈?最主要是自己看著舒服吧!同時也要大家喜歡。」
@other.1早期作品
右滑查看大圖
為什麼會選擇用 3D 軟體製作
而不單單只是依靠相機?
記得之前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玩航拍,但是到後來發現玩航拍的人越來越多了,這時候可能會出現很多相同場景,相同構圖的作品出來。那時候我就想,我能不能換個表達方式,就慢慢接觸了 3D 軟體。
Image:@other.1
自己在進行三維渲染創作的時候,
最主要想表達的是什麼呢?
在 Instagram 裡面我的定位多數是在深圳,其實不只是簡單表達作品是在深圳創作出來的,更多的是因為受到深圳方方面面的影響,這裡的摩天大廈太令人震撼了。深圳的發展速度雖然會讓人們感覺壓力很大,但與此同時,自身的動力也會變大,所以很難不讓人對這座城市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說回我的作品,其實只要有人看到並且喜歡,我已經很開心了哈哈哈!
來都來了,不如就分享一下
你最滿意的三張作品吧。
那段時間很喜歡航拍,所以玩了 3D 軟體之後也想嘗試一下用軟體做出來的航拍效果,就有了這一張
Image:@other.1
C4D + Octane
做這張是為了給自己定個小目標,在深圳可以有個屬於自己的小空間。
Image:@other.1
C4D + Octane
這個是我自己目前最滿意的一張,喜歡的原因嘛,可能是因為花的時間好像比較久哈哈。
Image:@other.1
C4D + Octane
在和阿德的交談過程中,我想起第一次見他是在 18 年的時候,我去深圳逛了個 Cyberpunk 主題的展覽,當時記得 Locolab 有在展會裡辦了個小型攝影展和分享會。阿德也回想起他當時展出的作品,覺得自己只是單純喜歡而已,但後來反覆看了那些作品,其實是可以給自己之後的創作動力的。同時,他也談到了當今 Cyberpunk 文化發展的現象。
「Cyberpunk 成為熱門的 Hashtag 是一種新的趨勢吧,現在各類 3D 軟體都普遍簡單化的,做出自己喜歡的作品,其實並不難,只要你夠熱愛它!同時作為創作者,如果真的喜歡這種文化應該要堅持,要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時刻保持學習吧!當你沒什麼靈感的時候可以多刷刷前輩的優秀作品,的確會有很大收穫的。希望今後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吧哈哈!」
記得 17 年我在刷 Instagram 的時候,看到一個 Instameet Shanghai 的活動,圖片是介紹了當時參與 Instameet 的小夥伴們。第一眼就被那種低飽和度只有少部分橙色的暗調所吸引,之後發現這些圖的攝影師是 @harry.lil,也從那時候開始就關注了他。而在這次簡短的採訪中,Harry 和我說了關於他一直以來在風格和色調上的一些想法。
@harry.lil 人像作品
右滑查看大圖
你最近的人像作品會採用3D軟體製作,
是什麼契機讓你把 3D 軟體和相機結合呢?
契機的話應該是目前不做全職攝影遇到了一些可以預見的困難,並且目前是不能夠解決的,但是使用軟體製作的話,是沒有限制的。C4D 可以創造不僅僅局限於一種風格,我只是選擇合適自己的風格方向去做對應的選擇。不過,目前只是停留在較為初淺的階段,很多只是試著去還原場景,當然能夠不考慮現實場景的限制去創造出新的場景來達到攝影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Image:@harry.lil
不妨向讀者展示一下你近期滿意的三張 3D 作品吧
這張是我最開始做的時候最為滿意的一張,是模仿的 Imagine Dragons 專輯封面做的。
Image:@harry.lil
C4D + Octane
這張是還原之前一張在悅榕莊拍的一張夜景,拍攝時受限於鏡頭 35mm 不夠廣,游泳池邊有水龍頭,室內光線太暗的種種。
Image:@harry.lil
C4D + Octane
這張是目前覺得最柔和的一張,也是在還原一張 @ziqianqian 的攝影作品。
Image:@harry.lil
C4D + Octane
說完風格,色調也是 Harry 的作品另一大出眾點,特有的暗調讓人看完很容易就記住這是屬於他的作品。但你仔細翻看他這兩年的作品,無論是人像或是紀實,每個階段都會基於暗調在色調上有一定的變化。
「我的作品是以暗色調為主,我曾解釋過,色調是一個人的成長經歷,跟隨著成長而變化,跟你最近看的一場電影,聽的一首歌會有聯繫,跟你修圖時候的心情有關係。每個人本來就應該有自己的色調,色調不僅僅是參數。」(Harry 的觀點,作為攝影師真是感同身受啊……)
Harry在採訪的時候和我說過一句話,「每個人表達自己的方式不同,我覺得攝影是一種很好表達自己的方式。」我覺得在與兩位交談結束後,更能體會到其中的含義。每個人的作品都代表著他對「美」的看法,背後也有他想表達的思想,當這些想法表達出來被眾人所認同的時候,大概這會是攝影師們覺得欣慰的時刻。當然,這或許得是真正熱愛攝影的人,才能理解的吧。
image:@other.1
在家休假的各位就別再說無聊啦,雖然像極了小時候,可以放下工作享受整天的無所事事。但你們要明白,餘下的人生里還會不會有這樣的日子。所以,不妨放下無趣的虛擬手機,多做點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哪怕好好學習攝影。等到疫情結束,一起相約出遊拍照可好?
GRAPHIC DESIGN:黃魚
Special thanks
阿德
Instagram:other.1
Harry
Instagram:harry.l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