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藝院團按下「復工鍵」

2020-04-21   東南網

東南網4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肖榕)

近日,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我省文藝院團紛紛按下「復工鍵」,逐漸恢復了日常工作和排練,一手抓好防控措施,一手推進復工復產。

可以想見,等到戰「疫」勝利的那一天,我們將享受到更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連台好戲」,感知文化的溫度,吸取藝術的養分。

省實驗閩劇院:公開海選演員

今年,福建省實驗閩劇院計劃將經典劇目《荔枝換絳桃》重新創排,其中多個重要角色演員也在近日公開海選招聘。

據悉,全本《荔枝換絳桃》最後一次在榕公演,還是1998年陳洪翔和陳瓊主演的版本,至今已20多年沒與觀眾見面了。此次,省實驗閩劇院將對該劇進行重新創排,由當代著名劇作家、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王仁傑擔任編劇,國內著名戲曲導演徐春蘭擔任導演。

省實驗閩劇院將對劇中的冷霜蟬(閨門旦)、艾敬郎(小生)、王延翰(凈、老生)三個重要角色演員進行公開海選招聘,凡我省從事戲曲表演的中青年演員,無論是在專業院團還是民間職業劇團,無論是已經工作的專業演員還是在校的藝校生,均可報名。省實驗閩劇院將邀請閩劇表演藝術家、戲劇專家、劇組主創人員組成評委組,對報名選手進行綜合評判。

《荔枝換絳桃》是省實驗閩劇院上世紀50年代初創作的閩劇經典劇目,講述了古代福州城一對情投意合的男女,以荔枝和絳桃定情,卻不幸受到封建統治者迫害,最終忠貞不屈的男女主人公焚火殉情的故事。該劇既頌揚了愛情的高尚與純潔,又展現了閩都特有的風土人情,被稱為福州版「梁祝」。

省雜技團:最早恢復訓練

日前,在福建省雜技團螺洲基地內,在「苦練雜技,譜寫精彩人生」標語下,佩戴口罩的福建雜技演員們正反覆訓練,一個個大汗淋漓。

作為福建省最早恢復訓練的藝術院團,從3月9日復工至今,省雜技團已有近20個節目陸續恢復訓練。3月9日,首先安排兩個重點節目首批覆工訓練,通過合理的技巧訓練和優化時間安排,儘可能避免過多人員同時訓練和近距離接觸,有效防範傳染風險。隨著全國、全省疫情防控成果的呈現,疫情風險等級進一步降低,3月23日,全團全面恢複雜技訓練。

據悉,省雜技團在疫情期間多次召開創作會議,按照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復工的原則,調整了藝術生產、節目訓練計劃。團長塗國柱說:「在復工過程中,省雜技團以打造比賽品牌節目為核心,提高《抖槓》《倒立技巧》等經典節目的賽場競爭力;以打磨精品節目為重點,恢復提升《繩技》《雙人技巧》《蹬人》等精品節目影響力;以創新一批新節目為基礎,創作訓練《空中椅子》《獅子舞》《滾環》《搖擺頂技》《健身球》等新節目,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演出需求。」

此外,為將在福州召開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做準備,省雜技團還將創作一個具有濃郁非遺元素的雜技情景節目,爭取參加開幕演出,同時還將以今年「金菊獎」全國雜技比賽、福建省演員比賽為契機,加強雜技創新、技巧訓練,敢拼會贏,力爭在專業賽場上展示福建雜技的實力與魅力。

福建大劇院:「雲中劇院」送文化

受疫情影響,各類文化演出活動被按下了「暫停鍵」,但搭載著網際網路的翅膀,即使足不出戶,人們仍能與藝術相伴。

自3月23日起,福建大劇院在網上推出「雲中劇院」,每晚向觀眾推薦一台節目。

據了解,「雲中劇院」採取現場直播的方式,前期主角是福建省歌舞劇院的演員們。與傳統演出不同,「雲中劇院」直播時現場只有演員,沒有觀眾,演員們仍將全情投入到演出中。「雲中劇院」每晚7:30開始直播,每場50分鐘,每周演出主題不同,演出內容涵蓋經典歌曲、舞蹈、中外經典器樂曲等。「雲中劇院」演出將持續到疫情結束,觀眾可以在家通過電視和手機欣賞到「雲中劇院」的公益演出。電視終端可通過省廣電網絡互動欄目「八閩文化雲」進行觀看及互動。

線上觀演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社會價值上。「在現在這種環境下,『雲中劇院』是老百姓宅在家裡保持心情愉悅的一種需要。福建大劇院有深厚底蘊,也有很多優秀的視頻,所以我們在特殊時期的辦法也比較多,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措施。」但是,線上觀演替代不了現場觀演,「所以我們非常期待能早日戰勝疫情回到音樂廳」。福建大劇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顯然,「雲中劇院」的初衷是希望能夠保留觀眾對演出這種生活方式的一種記憶,待疫情過後,觀眾仍然可以在劇場裡面相會,通過高雅藝術獲取精神上的養料,充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