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電視劇里的問題媽媽,我該怎麼辦?

2020-10-27     芭莎星時尚

原標題:面對電視劇里的問題媽媽,我該怎麼辦?

前幾天剛播的《親愛的麻洋街》大家看了嗎?

相信看過的小夥伴們一定對馬曉曉的媽媽「印象深刻」吧!

沒錯,這位媽媽正是之前"蘇明玉"的媽媽(也是《知否》里拆散小公爺和明蘭的齊衡媽),在《親愛的麻洋街》中,這位媽媽又來了,雖是不同的作品,卻演繹了同樣讓人窒息的媽媽。

在劇中,馬曉曉的媽媽牛自萊(陳瑾飾)就是嚴厲專斷的代表。

女兒馬曉曉(譚松韻飾)是一枚妥妥的學霸,文理科學習成績都很棒,但她自己特別喜歡理科,對理科的內容更感興趣,可媽媽牛自萊卻私自將曉曉從理科班改到文科班,並振振有詞道:「 女孩子學什麼理科,學文科多好啊,將來找一個安穩的工作。」

得,換班就換了吧!後來轉到文科班的馬曉曉由於學習成績優異,被老師告知可以獲得保送北大的機會,回家後馬曉曉將這一消息告訴給父母,可是牛自萊在聽見女兒要去北京讀書之後卻臉色大變。

按道理說,媽媽聽見女兒可以保送北大應該是非常開心的,但是牛自萊卻極力阻止女兒曉曉去北京念大學。因為她想到以後自己老了應該有所依,自己就兩個女兒,另一個女兒不爭氣,於是一心希望馬曉曉能夠留在自己身邊上大學。「我們就你們兩個女兒,這達達我是指望不上她,她將來肯定也得靠著你,所以說你能不能不這麼自私,也為我們考慮考慮。

明明是自己自私,卻說女兒太自私,這樣的媽媽也太讓人無奈了吧!

在牛自萊心裡,她覺得是自己生養曉曉,那她就必須得聽自己的,女兒學什麼專業、交什麼樣的朋友、考什麼學校就都得聽自己的。你看,她明里暗裡說的都是:「 你別忘了,是我們把你培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害,這熟悉的觀點輸出,「不愧是蘇明玉式的媽!」請把「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打在公屏上!

不得不說,最近這幾年在各類題材的國產電視劇里好像總少不了一個讓無數人抓狂和窒息的母親形象。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前段時間在《安家》中讓我們恨得牙痒痒的「惡魔媽媽」潘貴雨(丁嘉麗飾)吧!

劇中,孫儷飾演的房似錦是房產中介的銷售女精英,她雷厲風行,事業心很強,直言「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業務能力響噹噹。

但在「房似錦」這個含有前程似錦美好寓意名字的背後,卻是一個讓人心疼的故事:她其實叫房四井。

房似錦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她是家裡出生的第四個女孩,她媽媽潘貴雨看到後就想把她扔到井裡溺死,還好被及時趕來的爺爺救下,所以起名叫房四井。

小時候的她就學會了察言觀色,不等媽媽抄傢伙打她,她就開始跑。或許在別人眼裡,跑步是為了健康,而她跑步卻是為了命。

在她還上學的時候,她媽媽就想讓她退學,要她出去打工掙錢,好供弟弟讀書。在她家裡,女孩是沒有價值的,如果有的話那就是掙錢給弟弟用。

童年的不幸讓房似錦從小就缺失了母愛,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也成就了現在的她。在自己成年後,一個人到上海打拚,從住樓梯間到成為金牌經紀人,她靠自己的能力在大都市生存。

本以為能夠擺脫原生家庭的折磨卻依舊擺脫不了自己的母親。

哪怕隔著很遠,不在同一個城市,房似錦依舊要忍受著母親「吸血鬼」一般的行為。

長大後,為了給自己的寶貝兒子買房,她媽媽隔三差五就跟房似錦要錢,張口就要100萬,只要敢說沒錢,立馬就買票到你工作的地方鬧,只要一天不給錢就要天天到公司鬧騰。

房似錦百般無奈,只好先轉帳給她20萬,並寫下了年底前再還80萬的借條才得以脫身。

不過沒過多久,她媽媽就又出來作妖了。這不,替兒子要了首付還不夠,還要月供,不給就在房似錦家門口打地鋪,告訴鄰居自己養了個白眼狼。

媽媽的胡鬧被人拍了視頻髮網上,房似錦被停職了,直到房似錦同意為弟弟付月供,媽媽才開口證明她的清白。

在看到和房似錦合租的徐文昌後,以為女兒已經結婚了,立馬問他要巨額彩禮。

當徐文昌澄清了和房似錦是合租關係後,房似錦媽媽還不緊不慢地問他要自己女兒的名譽損失費,完全不顧及女兒的顏面。

小時候的房似錦於家庭而言是多餘的,而長大後, 她的存在不過是她家庭里的一個「提款機」罷了。

無獨有偶,之前大熱劇《完美關係》中的邦尼也有這麼一個讓人窒息的母親。

邦尼的媽媽千方百計地護著兒子,千方百計地榨乾女兒。對兒子是事無巨細,任何事情都是家裡的頭等大事;對女兒則是置若罔聞,除了要求女兒要為兒子各種付出。

在邦尼媽媽的眼中,女兒早就是從家中飛出去的金鳳凰,手裡攥著大把大把的錢,過著有錢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好日子,在家裡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讓女兒站在最前面自然是理所應當的。

但這些年邦尼是怎樣一步步地走過來的,只有她自己心裡最清楚。

邦尼上小學的時候,放學就被媽媽要求照顧弟弟;

她初中畢業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而家人卻執意要她去上技校,要攢錢給她弟弟上大學,還好校長出面家人無奈才讓她去上了高中;

邦尼在大學四年期間,媽媽沒有給過她一分錢,從學費到生活費,甚至是上大學的路費都是靠自己打工賺來的,但是媽媽並沒有因此而表揚她,反而還指責她「認為女孩子不應該上大學,而是應該上技校學技術,將來找個好人嫁了就行」。

工作後為了在上海立足,邦尼做了很多兼職。她可以賣衣服、做家教、做直播,只要是能掙錢,她不怕苦不怕累,是個很有行動力的女孩。

就是這樣一個周末去做家教、發傳單,有空就直播賺錢的女孩在媽媽眼裡是有錢卻不顧弟弟的冷血人。

喏,其實這種媽媽還不在少數。想必看過《歡樂頌》的朋友都對樊勝美的媽媽印象深刻,重男輕女、咄咄逼人、欺軟怕硬,讓熒幕前的我們恨得牙痒痒。

《歡樂頌》里30歲的樊勝美沒有一分錢存款,哥哥結婚的房子首付是她出的,還貸也是她,就連生孩子的錢都是她出的。

樊勝美的哥哥不學無術,每每惹禍,被父母逼著給他「買單」的人是她;為了幫助家裡四處奔波卻得不到家裡人諒解的人也是她。

她媽媽每次從家裡打來電話開口閉口都是要錢「你哥又犯事了,匯點錢」,「怎麼還沒打錢啊」,不然就是時不時接受來自自己親媽的辱罵「白眼狼,你就不管你哥哥和你父母了嗎」?

就是在父母兄長無窮無盡的索取中,樊勝美憑藉著一顆堅強的心,從小地方來到大上海打拚,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出身不好的現狀,努力從生活的泥淖中掙脫出來。

如果說樊勝美的可悲在於她有個嚴重重男輕女的媽媽和一事無成啃老啃妹妹的哥哥,那麼蘇明玉的可悲是明明家裡有條件,但卻絲毫不會分給她。

蘇明玉也是成長於一個女強男弱的家庭。在她媽媽眼裡,兒子是用來疼的,畢竟「養兒防老」,而女兒終究要嫁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父母不會把養老的指望放在女兒身上。

家裡有任何好吃的首先會給兩個哥哥,他們的早飯是火腿、雞蛋、果汁和牛奶,而她只有泡飯和白開水。

大哥蘇明哲要去美國上研究生,二哥蘇明成畢業後需要找工作,蘇母為了給兩個兒子籌錢,果斷賣掉了蘇明玉的房間,讓蘇明玉連一個像樣的住所都沒有。

明玉的成績本來是能上清華的,但是她媽媽為了省學費,讓她放棄考清華的夢想去上免費的師範大學。

強勢的母親加上窩囊的父親,最終逼得蘇明玉從此只能自力更生。她靠著勤工儉學,讀完了大學。此後的她一心撲在工作上,努力打拚,成為公司的高層,活成了她自己想要的樣子。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除了做一台毫無感情的壓榨機,還有一波父母的常規操作是說出那句讓孩子們淚奔的「我是為你好」。

《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宋倩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她對女兒英子的「管控式教育」儼然成為了女兒人生的主宰。

比如,在英子的臥室和客廳之間裝上一面玻璃窗,以便自己可以隨時監視英子的一舉一動;

火鍋零食麻辣燙,易上火的垃圾食品統統不允許,就連給英子買個油條豆腐腦都要問問老闆用的什麼油。

親爹喬衛東大大咧咧「不著四六」,絕不讓英子多接觸;樂高玩具天文館,堅決不能碰,一切都為高考讓道。

再比如報志願,英子媽媽堅持清華北大,因為在她眼裡,女兒的夢想不過是幼稚的玩笑,自己的決定才是對孩子一輩子都好,可偏偏女兒更傾向選擇航天專業排名第一的學校,將來實現自己的天文夢,於是在宋倩眼裡,這就成了女兒想要擺脫她的「罪證」:「 為什麼報那麼遠的大學,是不是就想離開媽媽,不讓媽媽管你?

當她帶女兒去看電影,在觀影途中,她得知英子早就看過了那部電影之後,她便果斷的將女兒帶出電影院並向她大聲吼叫:「看過了一次,為什麼還要來這裡浪費時間!」英子哭著解釋說:「我也是為了你高興啊!」可此時已經陷入崩潰的宋倩向英子大吼著:「我不用!」

在她看來,女兒的夢想和行動,必須要與自己設定的目標計劃一致,她對女兒傾其所有的付出與自我犧牲,女兒要以百分百的順從作為回報,否則她會聲淚俱下地控訴:「 我身邊一個人都沒有了,為你我放棄了多少我也想干成的事,我對你說過嗎?

母女倆不是沒有溫情脈脈的時候,只是宋倩對女兒溫柔的告白里,也透著一股負擔:「 媽媽最愛最愛就是你,自從你來到媽媽肚子裡,媽媽就沒跟你分開過,媽媽從來沒覺得,你已經離開媽媽身體,更沒離開過媽媽的心。」

這種「愛的告白」算得上殺傷力一級,她不僅讓女兒無法再隨心所欲規劃自己的人生,還承擔了苦命母親的過去和將來。

宋倩對英子的愛與付出,英子是理解並感動的,她只是不希望自己的夢想和人生被母親「以愛之名」綁架。

其實,不管是哪種「問題媽媽」,這些優秀的演員都給我們塑造出了一個個真實逼人且叫人代入感極強的角色,但是也將一幕幕沉重的現實帶到了螢幕前: 在家庭中,有些母親的確很偉大,她們的影響可能治癒孩子終生;但同樣,有些母親或許真的並不合格,她們的影響可能需要孩子花一生時間去治癒。

你看,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其樂融融,不是每一組母親與子女都能自然的表達愛、感受愛!

也許螢幕外的我們和電視劇中那些飽受原生家庭折磨的主人公一樣,終其一生都在和原生家庭不斷地撕扯、糾纏,而原生家庭給我們帶去的陰影日後花再多的時間也很難抹平,但我們的人生,不應該淪為原生家庭的犧牲品。

就如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說的那樣:「 童年決定了我們生命初期的質量,但成長卻是我們一輩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我們探討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並不是要一味去責怪父母,而是希望不幸的孩子們,在意識到自己和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之後,能夠直面過去,接納自己,和過去的自己和解,和內心那個缺愛的小孩和解。

或許我們很難完全治癒原生家庭的創傷,可真實的人生不就是這樣嗎?帶著缺陷與不完美前行,去開啟每一段嶄新的旅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CfnanUBd8y1i3sJA6Y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