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金庸: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感謝你幫我們實現

2019-10-30     亞馬遜Kindle

前段時間知乎上有個問題:「現代社會為什麼俠義精神越來越少了?」

答案各不相同,但大家都提到了一個人——金庸。

在中國人心中,金庸筆下的那些人物就是「俠義」最好的代表。金庸先生說武俠小說的精神就在於「俠」。

在他筆下的,郭靖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面對蒙古軍的步步進犯,他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城破身死。

一身俠骨義膽的喬峰,身為契丹人,卻被宋人撫養長大,變成蕭峰的他無法化解遼宋之戰,最後以一己之死求取了兩國難能不易的10年和平。

金庸生前曾這樣解讀「俠」:「武俠精神重在『俠』字,俠就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主持正義!」

可以說金庸把中國人自戰國時期就有的俠義文化在現代社會推向了了一個人盡皆知的高峰。從荊軻刺秦王開始,歷史上的俠士們就開始演繹出一種別具一格的人生態度:不為金錢,不畏權勢,笑看生死,從容取義。

倪匡曾說「凡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金庸的名字。」

這中間的原因,除了故事的精彩之外,必然還有那其中能引起所有中國人共鳴的俠義之氣。正如李白《俠客行》所描述的「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如今金庸已功成身退,但他筆下的一個個俠肝義膽的俠士形象,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仍如夜空中最亮的星一般,照亮著一代又一代人仗劍天涯、行俠仗義的武俠夢!

01

一門七進士

叔侄五翰林

青年查良鏞

金庸原名叫查良鏞,1924年生於浙江海寧查家,查家是典型的名門望族,享有「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美譽。

查家人才輩出,穆旦是他的同族兄弟,蔣百里是他的姑父,錢學森是他的表姐夫,瓊瑤是他的表外甥女。他還有個鼎鼎大名的表哥,徐志摩。

查良鏞族親圖譜

1941年,金庸中學畢業,同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在戰火中金庸離開了家鄉。

他來到了當時的首都重慶,考入政治大學,學國際法。當時國民黨政府時時有向日本求和之意,很多教授就經常宣傳「岳飛不懂政治,秦檜能顧全大局」的思想。結果等某次政府又派人到學校宣講這套理論的時候,金庸和同學就事先在黑板上寫下了「青山白骨」四個字,暗示「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後來金庸就因看不慣訓導主任一篇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遊記》,便在壁報上毫不客氣的寫諷刺他的話,因此遭到學校開除。

隨後,金庸輾轉來到了上海,進入東吳大學法學院攻讀國際法。1948年,金庸24歲,從法學院草草畢業。正巧這時上海《大公報》刊出廣告,招聘兩名電訊編輯,金庸經過反覆篩選順利入職。從此,躋身報業。不久,《大公報》要在香港出版,金庸便被派往香港。

02

南來白手少年行

立業香江樂太平

1952年,金庸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當時《新晚報》總編輯羅孚注意到,白鶴門與太極門設擂比武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於是靈機一動,決定邀請編輯陳文統在報刊上連載武俠小說。

小說連載後引起轟動,自此打開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門。這部小說叫做《龍虎鬥京華》,陳文統給自己起了個筆名,叫「梁羽生」。

1955年2月初,梁羽生的《草莽龍蛇傳》快連載完了,但他還沒有想好下一部寫什麼。

羅孚便只好找到另一個武俠迷查良鏞:「 梁羽生顧不上了,只有你上了。」

查良鏞推辭說, 我從來沒寫過小說啊。總編輯說,沒關係,你就試一試。

也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他提起筆,帶著一身俠氣開始書寫盪氣迴腸的江湖故事。

《書劍恩仇錄》

武俠小說中的高手獨步武林前,往往要修煉數十年,查良鏞也是如此,殊不知,他在年少時的日積月累已匯點滴成江河,化作深厚的內力,為他今後笑傲江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冬春交際的夜晚,他剛完成《書劍恩仇錄》的開頭,還缺一個筆名。交稿時間快到了,他突然靈光一閃,把他姓名最後一個字「鏞」一分為二,是為金庸。自此,世人大多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鏞。

之後十七年間,金庸創作了共計15篇長、中、短篇武俠小說。分別是《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飛狐外傳》、《白馬嘯西風》、《倚天屠龍記》、《鴛鴦刀》、《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越女劍》、《笑傲江湖》、《鹿鼎記》,無一不受到讀者的熱烈追捧,被稱為「 現代華人世界擁有讀者最多的小說家 」

03

記錄人間苦難

諷喻時局之殤

1959年,金庸離開《大公報》,和昔日同學沈寶新一起創辦了《明報》。他回憶初創時壓力很大,每天一睜眼,就欠兩千字的稿子,小說和社論各占一半。

「我的寫稿速度是很慢的。一字一句都斟酌,所以一千多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碼花兩個鐘頭。」 人們如痴如醉追看的小說,對他來說,「只是一種副業」。他的主業是辦報紙,「報紙要吸引讀者,那麼我寫點小說就增加點讀者。」。

三十三年間,金庸親筆撰寫了社評七千多篇。上世紀六十年代政治動盪,主打武俠小說的《明報》嚴肅起來,金庸在社評中提出「公正與善良」的辦報理想,不再提「美麗、活潑」。他持續在公眾面前發聲,有人甚至放話:要消滅五個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他上了暗殺的黑名單,一度出國逃難。

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風潮終於蔓延到香港。《明報》開闢了「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關大陸的消息。就在那一年,金庸筆下誕生了一個新的英雄——令狐沖。

六神磊磊覺得,《射鵰》里的人物,基本上嚴格分為正反兩派——正派的以洪七公為首,代表愛和正義,反派以西毒為首,代表惡與貪婪,雙方往來廝殺。而十年後的《笑傲江湖》,「那些概念、邊界,都被金庸像頑童一樣攪渾了。」

寫下這本「政治寓言」時,金庸已過不惑之年。借風清揚之口,他說出「武林規矩,門派教條,全都是放狗臭屁!」 借任盈盈之口,他寫出對被心中權力欲驅策之人的同情——

「一個人武功越練越高,在武林中名氣越來越大,往往性子會變。他自己並不知道。東方叔叔是這樣,我擔心爹爹,說不定也是這樣。」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金庸漸漸成為政治圈中的重要人物。1981年,鄧小平接見了他,1982年,柴契爾夫人首次訪華前專程繞道香港與他單獨會晤,希望在香港問題上他能站在英國一方、金庸則十分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香港必須歸還中國。他強調了兩點理由:第一,香港本身就是中國的地方,當然應該歸還;第二,你簽的條約說定是99年,現在到期了,就應該守信用。

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他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組成員。1988年,他又與查濟民提出「雙查方案」,為香港的順利回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金庸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大俠我不敢當。我喜歡那些英雄,不僅僅在口頭上講俠義,而且在遇到困難的危險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而不是遇到危險就往後跑,我自己正是這樣努力去做的。遠離危險躲在後面的人,這樣卑鄙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可以說,金庸正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對於俠的定義。

04

笑傲江湖成絕響

人間再無俠客行

1972年,金庸宣布封筆:「 如果沒有什麼意外,《鹿鼎記》是我最後的一部武俠小說了。」

封筆之後,金庸把自己近20年來所寫的武俠小說逐字逐句地修改。經過10年的修訂,一套15種共36冊《金庸武俠小說全集》出版。

1993年底,明報董事局發表啟示,表明金庸在明報集團保留了25%的股份,計劃於1996年底之前分批出售。1994年1月1日,金庸完全隱退。

如同江湖裡那些絕世高手一般,「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耄耋之年的金庸選擇作為一名學生申請就讀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金庸歸隱江湖,做回了查良鏞。

金庸獲 「 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

一代武俠宗師,始終保持敬畏之心,永遠謙卑好學的人生態度,或許就是他立於武林巔峰的功法秘籍吧。

有人曾經問金庸:「 人生應如何度過?」老先生答:「 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前半生縱情恣意、瀟洒人間,後半生心懷敬畏,雲淡風輕,他活成了自己筆下的武俠形象!


最後,還有一個好消息告訴大家,為了致敬金庸先生,我們特別推出一款「金庸限量典藏禮盒」。內含Kindle定製俠義保護套及金庸小說全集兌換卡等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金庸限量典藏禮盒-

套裝禮盒內包括:

  1. 全新Kindle Paperwhite 8G墨黑款
  2. 金庸武俠小說全集(新修版)書籍兌換卡(價值499)全36冊 Kindle官方正版
  3. Kindle定製俠義保護套天貓獨家定製
  4. Kindle定製禮盒天貓獨家定製
    必入理由

現在購買「金庸限量典藏禮盒」

更享全年最低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CfbHm4BMH2_cNUgSpf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