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科技發展中的痛點、堵點、難點,破除機制體制障礙,讓科研人員真正放開手腳,釋放人才潛能和創新潛力?2018年江蘇省出台「科技改革30條」,近一年的時間,全省73所省屬高校(本科高校31所、高職院校42所)已全部出台實施細則,政策實施效果如何?12月20日,記者實地走訪了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一線科研工作者面對面,探究「科技改革30條」給他們的科研工作帶來哪些改變。
經費管理流程再造手腳放得更開了
「在以前科技經費管理模式下,我們往往要在經費預算、財務報銷等環節上消耗過多精力,花費大量時間。」南京工業大學姜岷教授近年牽頭承擔了多個國家重大項目,這位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專家,卻時常為「怎麼花好錢」頭疼。
姜教授的苦惱不是個例,許多高校教授是科研高手,卻不一定是財務能手,他們在財務管理上牽扯過多精力,束縛住手腳。在此背景下,省「科技改革30條」以科研管理流程再造為突破口,著力提升科研績效,讓科研人員手腳放得更開。
為此,南京工業大學出台多項舉措,推進科研「放管服」,將經費報銷的事前審批變為事後監管,簡化報銷流程,報銷審批單據由項目負責人簽字即可,不再需要學校領導層層審批。另外,學校還對以市場委託方式取得的橫向科研經費與財政來源的縱向科研經費實施區別管理,利用橫向科研經費報銷招待費、差旅費、會議費等費用時不受相應標準的限制。同時,為了讓專業人做專業事,省內高校院所推行了科研財務助理制度,為項目組提供預算編制、經費報銷、項目管理等全過程專業化服務。
今年,姜岷教授團隊就專門聘請了科研財務助理,「幫我們大大減負了!所需費用還可以從項目經費列支。」靈活的經費使用政策,專業的人員配置,讓科研人員從繁瑣的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可以專心安心從事科學研究。
「經常到農村偏遠地區搜尋種子,和農民打交道、住在農家,常常用到現金,不能刷銀行卡,如何報銷一直是我們的頭疼難題。」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顏偉研究員告訴記者,從前的報銷難題如今有了解決辦法。今年農科院出台新管理規定,因地點條件限制,住宿費只能用現金支付的,提供相關說明即可報銷。「很實在,也特別符合農業科技工作的特點,為我們深入農村、服務「三農」提供了良好保障。
用人自主權擴大創新底氣更足了
「視野開闊了,機會也更多,創新的底氣更足!」南京工業大學夏霆老師今年剛評上學校的社會服務型教授,他也是該校探索科技改革創新舉措,進行高校職稱評審制度改革的受益人之一。
「科技改革30條」以擴大科研自主權為突破口,著力推進科技「放管服」。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全面落實用人自主權。其中,面向150多所省內高校下放職稱評審權,惠及20多萬教職工群體。
2018年下半年南京工業大學便修訂了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新增了社會服務型系列職稱,主要考察其社會經濟效益和實際貢獻,為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教師提供了職稱晉升通道。2019年學校提交參加社會服務型職稱評定的教師共5人,最終有3人獲評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
夏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水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高藻水源地供水保障技術。從2011年評上副教授以來,夏霆承擔了省內外等多個市、縣地區「河湖健康狀況評估報告」的研究與公報編制工作,科研經費累計近800萬元,為地方生態環境建設做出了貢獻。「按照以往學校的職稱評審條件,我是沒有機會參評正高級職稱的,職務評聘辦法的出台,讓很多和我一樣的科研人員有了更多盼頭。」
「社會服務型職稱主要考察以科學研究為基礎所開展的社會服務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學科發展的貢獻度。設立社會服務型職稱系列,其實是增加了評選的維度,學校人才選拔導向不再唯論文、唯課題。」該校科技處負責人表示,「通過職稱評審制度改革,可以更好地引導科研工作者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增強科技創新供給活力熱情更濃了
「最大的感受是,一系列利好措施,讓我們這些科研人員以開放、活躍和大膽的心態去開展創新研究。」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李瑩研究員談及政策帶來的影響,很是感觸。「科技改革30條」以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為突破口,著力增強科技創新供給能力。同時,構建寬容失敗的有效機制,著力營造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省農科院早前大力支持探索性創新,特別提出了探索性、顛覆性計劃,重點支持科研新人,該計劃探索科研項目組織方式創新,負責人可自主確定研究方向,自主確定團隊等等,尊重科技人員的「奇思妙想、逆向思維、瘋狂創意」,激發科技人員創新熱情和活力,與「科技改革30條」不謀而合。
李瑩研究方向是營養健康,屬於新興學科,交叉性強,需要多方的交流和互動。例如她和團隊近期開展的創新項目中,就應用到模擬口腔咀嚼新設備的技術方案,這是團隊在不斷碰撞交流中產生的新思路、新想法。「有了政策托底,較之前,團隊狀態更活躍,創新想法不斷湧現。」
「從最初的『持權持利』,到『代權代利』,再到『還權還利』,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中所得的權益比重不斷加大,更有幹勁!」南京工業大學丁毅教授從事成果轉化工作已有十多年,感受最為深刻。尤其今年為了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南京工業大學探索實行了「先確權、後轉化」模式,加大對高價值專利技術的激勵,鼓勵教師創辦學科型公司轉化科技成果。「學校鼓勵教師將成果作價入股創辦學科型公司,學校將作價投資取得股權的90%獎勵給成果完成人,其餘10%作為學校股權,公司創辦3年後,鼓勵成果完成人回購學校所持股份。激勵政策前所未有的好!」
新機制帶來新成效。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校院所技術合同登記6092項,同比增長了91.27%,科技政策效果初步顯現。(作者:孟婧)